福州人喜欢茉莉花|空中茶摊vol.177《话说茉莉花茶》(十七)3-4

>>> 空中茶摊 <<<
 

 vol.177

《话说茉莉花茶》(十七)

3-4《福州人喜欢茉莉花

茉莉花茶喷喷香,闽都文化空中聊,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南仙空中茶摊节目,今天和大家攀讲的是翁文峰先生撰写的《话说茉莉花茶》这本书的第三章《茉莉与福州》的第四节《福州人喜欢茉莉花》。

01

福州人喜欢茉莉花香

福州人爱干净,非常喜欢清新爽洁,茉莉花香能去浊还清的特点,自从茉莉花来到福州后,备受欢迎。这是一种让福州男女老幼都喜欢的花。每当花季,就把花采下来,放在居室或者随身携带,或放在车上。睡觉时也喜欢放几朵在卧室里,枕着香香的茉莉味,安然入睡。

福州人喜欢将茉莉花串起来或装在小网兜里悬挂和佩戴。五一节到国庆节之间,是茉莉花开放的季节,街头巷尾都有卖用小网兜袋装的茉莉花,一些司机也喜欢在驾驶室里挂着装有茉莉花的小网兜袋,用以驱除车内异味,保持空气清新。尤其是出租车内悬挂茉莉花袋,让外地来的游客非常开心,都说是一道清雅的风景。因为茉莉花香味迷人,很多人会把它佩戴在身上。

02

福州人爱种茉莉

素有天香之称的茉莉花,寓意淡雅,高洁。有君子之风的茉莉,被福州人喜爱,并被人们以不同形式栽培,正所谓:“柔条不学丁香结,矮树仍参茉莉栽。安得方盆栽幽植,道人随处作香材。”

受佛文化和香文化的影响,在优沃的生态环境下,茉莉在福州成了广为栽培的植物。面积之大,古今闻名。宋时,福州城茉莉花满城飘香,成为了“茉莉之都”。福州最早的地方志宋代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就记载:“抹丽,此花独闽中有之。”北宋《瓯冶遗事》中记载闽中特产时描述:“花有茉莉,天下未有。”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任福州知府,曾在乌山手植茉莉,并赋诗云:“团团末利丛,繁香暑中拆。”在当时官员推动下,福州城遍植茉莉。

福州乌山亦称乌石山,因其岩石均为黑色。传说后羿射日时,其中一个太阳落到此山,把岩石烤焦,故又称“射乌山”。北宋都守程师孟登山览胜,改其名为道山,并请曾巩写下“四大亭记”之一的《道山亭记》。

由于乌山为极阳之山,所以宋朝历任太守在其上栽植能消暑纳凉的茉莉,“天香台”题刻是北宋福州太守柯述游览乌山神光寺后留下的镌刻。宋人认为,茉莉花洁白无瑕、淡雅幽香,与那时士大夫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相似,乃国香、天香。如南宋辛弃疾《小重山·茉莉》:“倩得薰风染绿衣。国香收不起,透冰肌。略开些子未多时。窗儿外,却早被人知。越惜越娇痴。一枝云鬓上,那人宜。莫将他去比荼。分明是,他更的些儿。”

宋《三山志》记载:“闽中一花一果,冠绝天下。”一花就是茉莉花,一果则是荔枝。同时期名士湛俞的对联:“茉莉晓迷琼径白;荔枝秋映绮筵红”。宋隆兴乾道年间(1163-1169年),楼钥在《次韵胡元甫茉莉》诗中赞道:“吾闻闽山千万木,人或说此齐蒿莱”,可见当时福州种植茉莉已经是很普遍了。福州人除了在田间、园林种有茉莉,在自家阳台上也都喜欢种上几盆茉莉,夏秋之际的清晨在阳台上浇茉莉成为了老福州人最惬意的劳动。

这里是南仙空中茶摊,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听众朋友们,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指导单位:
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承办单位:
闽都乡学讲习中心
中共台江区委宣传部
茶亭街道
南仙茉莉

协办单位:
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

作者简介:

翁文峰,福州人,1969年出生,从事茉莉花茶制作33年,老字号“南仙狮子头”第七代传人,现为福州南仙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闽都乡学讲习所特聘讲师、南仙茶摊讲师团团长、福州市社区大学客座教授、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创办的“老福州茶摊”成为福州市“非遗”项目,并担任项目负责人;创作《茉莉情》歌曲(作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省、市相关比赛一等奖;创作(合作)双语(福州语、国语)歌曲《临水茗》,在福州市广播电台“左海乡音”节目播出;2018年获“福建省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讲述者:
林明,福州数字党建(网龙)学院高级讲师,闽都乡学讲习中心监事、讲师,福建海川纵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事业合伙人、高级讲师。荣获“首届福州话大赛”冠军、“首届福建省方言文化大赛”冠军、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福建赛区成人组一等奖。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骨干成员,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长期坚持参与、策划和主持各项闽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