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疗法:只用一个穴位治疗颈椎病
颈椎病是指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变或者劳损等而累及周围或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组症候群。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混合型颈椎病。 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与长期低头作业、伏案工作等有关。它的主要症状是颈部疼痛不适,放射至枕肩部和上肢,上肢乏力,手指麻木。少数病人有下肢僵凝、绵软,如在棉花上行走等症状;有些病人出现头痛,头晕、视力减退、耳鸣、恶心;有的出现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还有的出现面部发热、出汗异常、突然跌倒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病在骨筋,本为肾虚。从经络辨证来看,主要与督脉、肾经和膀胱经有关。
(1)束骨
《灵枢·经脉第十》载:“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是动则病……项如拔……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皆痛。”《灵枢·经筋第十三》载:“足太阳之筋……上挟脊上项……其直者,结于枕骨……其病项筋急。”可见足太阳膀胱经和经筋均行于后项部.“项如拔”、“项筋急”和“项背痛”也都是颈椎病的最常见的症状。所以颈椎病颈项部症状明显者,当首取足太阳膀胱经穴。足太阳阳气较多.又主筋所生病,“阳气者,柔则养筋”,所以对于久坐俯案,项部筋肉有条索状物或活动不灵活的“项筋急”型颈椎病,用之最宜。
束骨为足太阳经输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说:“荥输治外经,”《难经·六十八难》说:“输主体重节痛。”又,按全息理论,束骨亦是颈椎对应部位,所以针束骨最为相宜。
(2)昆仑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说:“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补足外踝下留之。”足外踝下有两种说法,一般指仰卧位时的足外踝下,即昆仑穴(见图3),也有认为是指站立位的足外踝下即申脉穴。上述症状,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足太阳经脉及经筋行于脊项部,此类颈椎病可针足太阳之经穴昆仑。
张士杰老师尤其擅长用昆仑和腕骨治疗诸多肌肉、肌腱、筋膜、关节囊、韧带、腱鞘滑液囊、椎间盘纤维环、关节软骨盘以及周围神经等组织,因直接和间接外力作用,或长期劳损所致的各种损伤,常有针入病已的奇效,如所著《古法针刺举隅》载有针昆仑治颈椎病医案一卿,兹摘录于下,期与同道共赏张老针法之妙。
徐某,女,48 岁。2年来,一过性头晕.期频发作。来诊之日发作剧烈,颈部不敢转动,动则欲呕,伴项背部强痛。x线检查示;项后韧带钙化、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诊为颈椎病。针双昆仑,晕立已。
(3)后溪
《灵枢·经筋第十三》载:“手太阳之筋……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病小指支,肘后锐骨后廉痛……腋后廉痛,绕肩胛引颈而痛……颈筋急……”手太阳经脉之经筋行于颈项部,且上述症状可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所以对于颈项强痛,牵及肩胛及上肢疼痛麻木者,应取手太阳经穴治疗。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荥输治外经”“输主体重节痛”,并且后溪通督脉,按全息理论,后溪也对应于颈项部,所以针后溪尤为适宜。我用后溪治颈椎病时,多先在后溪穴处的第五掌骨侧找到一条索状物或明显压痛点,用1寸毫针针之,同时令患者活动颈项部,对缓解症状有较好功效。
(4)腕骨
此为张士杰老师的独到经验,读者可详参《古法针刺举隅》一书。腕骨(SI4)是手太阳小肠经的第4个穴位,在手掌尺侧,第5掌骨基地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5)太溪
《灵枢·经筋第十三》载:“足少阴之筋。。。循脊内挟膂,上至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可见,颈椎病取肾经穴不仅与肾主骨有关,也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对于用脑过度或肾虚症状较为明显的颈椎病,用肾经穴位最宜。
太溪为肾之原穴,为补肾之要穴,既可补肾阴以滋养筋骨,也可温肾阳以柔煦筋骨,故颈椎病有椎间盘病变或骨质增生者,用之最宜,可标本兼治。
(6)大钟
颈椎病本为肾虚,肾经及膀胱经的经筋均行与后项部,所以颈椎病的用穴也主要是膀胱经和肾经,大钟是足少阴肾经的络穴,一穴通肾和膀胱两条经,所以对于颈椎病也尤为适宜。
大钟(KI4)是足少阴肾经的第4个穴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相当于太溪穴下0.5寸稍后。
(7)足跟腱中点
此为董氏奇穴,2005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针灸技法学术会议上,我曾见北京中医药大学耿恩广教授演示过此针法。我在临床很少用此穴,记于此以供同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