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坚守重庆云阳无量山种果树 当年荒坡如今绿树成荫瓜果飘香
积雪刚化,云阳无量山上还很冷,天下着雨,杨大可身着浅红色工作服,正在屋檐下面嫁接枝条。枝条是李子树,有从郑州某研究所引进的,还有从意大利引进的品种“蒙娜丽莎”……杨大可今年44岁,十九大代表。树,与杨大可渊源颇深。树成就了他们家数代人,从祖父到爷爷到父亲,再到他本人,四代人凭着树,不仅自家致富了,还带富了一方人。而曾经光秃秃的无量山,也因为他们,如今绿树成荫......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杨大可和村民一起搬运树苗树救了一家人的命杨大可爷爷的祖父的墓碑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他们家是1856年湖广填四川搬来无量山一带,那时,家里有一棵野梨树,一到梨子成熟的季节,树上便硕果累累。由于粮食稀缺,一家人靠着野梨树的果子,度过了艰难时期,村里也好几户人家因野梨的救济而存活下来。如今,墓碑处早已是荒草丛生,碑文却清晰可见。“祖辈们吃了野梨,有力气干活,又因为野梨救济了其他人,使我们家在村上立足、声望颇高。后来,形势缓和一些后,曾祖父开始在无量山上种植药材厚朴发家,当上了小地主。”杨大可说,这些久远的回忆,凭着墓碑上的文字,以及代代口述相传,一直传到现在,算是他们杨家几代人种树的根。无量山里植树树为不少村民续命“曾祖父因为种树积累的财富,到爷爷这一代,就发挥了巨大的用处。由于家庭环境宽裕,爷爷从小读书,后在1936年考取了武汉大学农业系。从爷爷这一代开始,我们家种树,就正式步入了专业化的轨道。”杨大可表示,爷爷那辈人正值抗战时期,读了大学以后,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等众多因素影响,爷爷放弃了外出工作,回到无量山种树。“爷爷杨兴汉跟我们说,当时的无量山是光秃秃的一片荒坡,坡上没什么植被,周边村民大多种植庄稼,精耕细作,收成却不多。而爷爷打破常规,顶着风险种树,除了梨树,还种了枣子、柿子等果树。”杨大可说,爷爷那辈,家里果树结得果子,一家人拼了命吃,也吃不完。于是,就把剩余的果子卖给其他人,或直接拿去救济特别贫困的村民。果树为不少村民续了命,同时也让杨家继续走在自强、致富的路上。“解放前,爷爷家距双土乡有十几公里路,家里条件好,还从乡里牵了电话专线过来。”杨大可说。准备今年嫁接用的枝条成为村里首个万元户受爷爷种树的影响,杨大可的父亲杨发中不会种庄稼,只会种树。“1982年,爷爷带着我父亲,到了无量山的乱石窖种树。当时,乱石窖真的只有乱石,我父亲这一辈又开始在这里开山种树。树苗是我父亲去全国各地引进来的,除了传统的梨树,还有苹果树等等。”“8岁时,我就开始跟父亲学嫁接,因为我觉得嫁接很有趣,能让梨子树上结李子,李子树上结桃子。父亲也很支持,经常教我和姐姐杨自秀嫁接技术,现在,姐姐早已是完成嫁接技术的一把好手,周边村里会嫁接的人,大部分都是她教会的。”对于童年,杨大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家里面只种水果不种庄稼,然后拿水果换其他食物,如谷子、玉米、土豆、腊肉等等。“那时我们家共种了100亩果树,由于交通条件限制,没办法把水果运到县城去卖,就靠以物换物,也致了富。”杨大可说,当时周边村镇大阳镇、石门镇等的很多村民都很难吃到水果,每当果子一成熟,每天几乎都有成百上千的人提着自家粮食等东西来换水果。换来的粮食,吃得完就吃,吃不完拿去粮站卖,又是一笔可观收入。家里因为种果树,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买了彩电,每晚都要吸引很多人来看,屋里坐满了,院坝上还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围着听电视的声音。偶尔遇到信号不好,村民就跑去摇电线竹竿......“我们家几代人植树,每代人都和村民相处融洽,到了我这一代,村里面几乎家家户户都开始种树。”杨大可漫步在二十多年的李子林里,李树刚开春就冒出了小花蕾希望市民到果园赏花品果去年七夕情人节,杨大可从“蒙娜丽莎”中挑出了一枝双果的李子,通过电商卖出了13.14元/个的价格。他总结道,现在种树的生意经也变了:一是果树的种植规模扩大,已经有6个基地,覆盖全国大部分的地方;二是品种也变多了,他发展了46个品种,包括车厘子、无花果等;三是基地还建起了循环农业。未来,杨大可打算把基地建得离城市近一点,让更多市民春天能观赏到果园的各种花海,夏天能品味新鲜的水果。杨大可的儿子正在读高一,从小时候起就开始扛着锄头跟着他在果园里玩,杨大可希望儿子也能继续他们一家种果树的事业。重庆晚报慢新闻APP,全心关注重庆,深度解读重庆,名家名记名专栏齐聚,做最有重庆特色的小、精、深原创客户端。并且还能加入重庆晚报抗癌爱心互助会,为家人健康做一个保障哦!苹果商店及部分安卓商店可以下载。——END——上游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范圣卿 杨华/文 李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