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颠覆下我们的认知,我找到了不操心孩子学好英语的方法

今天文末有宠粉小礼物

上周大家玩的很high,这周继续,礼物虽然不是很多,但都是我家自用保养的很好,或者我精心挑选的。这周的小礼物超级好玩,好久没见到让我兴奋的玩具了,这次一下送出3盒,希望你们也玩的开心。

接着说正文哈

其实英语这个话题我已经不太想聊了,现在涌现出太多太多方法了,包括从芊芊出生到2岁芊爸就是一直用英语对话,无数的儿歌,各种教学APP,每天一本的阅读,我还给大家做过两套完整的课程,一套启蒙,一套是学科英语(升级课程)基本就是这些方法,轮番使用。
但是最近有让我又聊它的欲望,是看了南加州大学的语言教授Dr Stephen karshen一个语言学习的视频,在b站上也可以找到他。
进而我又看了一些英语大牛,或者多语言学者或研究和经验分享时,我发现了其实孩子想学好英语,有一个几乎不用你太操啥心的方法。
具体是什么方法,我先不说。
而是想一步步告诉妞们为什么是这个方法。
不是为了卖关子,而是我这些年研究孩子学习,或者说我自己做任何事的功课的一个小经验:“只有了解了为什么,才能长期而有效的坚持,不容易被别人的节奏带乱。”
从芊芊10年前出生开始学英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即便短短的近10年,关于我们的大脑如何学语言已经有了很多研究。
所以想让孩子学好英语,最该先做的是,了解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学习语言的,这会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
这也是我今天想跟你们聊的事,为什么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的背后能支持它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1、语言是习得的,而不是学来的。
开头跟大家提过的Stephen karshen教授,是世界级权威的语言研究专家,他的二语(第二外语)习得理论,几乎我看到所有语言研究者,或英语大牛,或多语言学习者都引用过,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明他提出的理论是被广泛接受的。
妞们准备好了么,下面跟我一起颠覆下我们的认知。
Stephen karshen教授的理论是,无论你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不管你是擅长左脑还是右脑思考,不管你是环境还是独立学习者,不管你什么文化背景,我们学语言的方法只有一种,有且只有一种
当你理解了别人说什么的时候,你就习得了语言。这个称为“可理解输入
也就是我们之前的诸多方法对语言的学习起的只是辅助作用
  • 做口语练习,不会习得英语

  • 背动词列表,不会习得英语

  • 学语法规则,不会习得英语

  • 学习英语时,不会习得英语

语法学习,口语对话等应该是习得语言后的结果,你的大脑习得了语言后,自然就会说了,自然就掌握了语法规则。
Stephen karshen教授的研究是,大脑是非常擅长学习语言的,在进行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后,语言是潜意识中自然获得的。
我想起我姐移民加拿大时候,之前他儿子在国内几乎没系统的学英语,但是等她们回国过节时,我再见到他儿子,英语流利程度的和外国人没有区别。
而我们现在学习语言的方式,是认为大脑不会学语言,需要孩子通过有意识的去学习和练习才能学会,Stephen karshen教授的原话是(看下图↓)
在我看他那段广为流传的15分钟视频讲解这个理论时,最后1分钟他又再次强调了,学习语言的方法有且只有一种,就是当你理解了你听到的话。
而我再看他步入晚年的视频采访中,采访人问到,你对语言习得的核心贡献是什么?他依然是这个理论:我核心的贡献就是,学习语言的方法有且只有一种。
他说的这段理论看似浓缩成了一句话,其实背后是有无数的文献,学术研究中作为证据支持的。
但这些太枯燥了他没有讲,所以他讲解时候,用了一个他15年来反复举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因为这个例子太具有普遍性,他遇上了,我也遇上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遇上过):
他教一个搬来美国的日本邻居家的孩子Itomi说英语,无论他怎么教,她都不说,也不会。而5个月后Itomi开始说英语了,他发现她说英语就像她学自己的母语一样,先从一个词,两个词,到逐渐复杂的句子。
而且学的非常快,1年后当她们回日本时,Itomi的英语水平已经和其他邻居的孩子没什么区别了。
这个例子你是不是很熟悉,我们身边都至少有过一个Itomi。
我自己搜集资料做功课时候,还发现一点,无论是在b站和youtube上看到多个英语大牛,或多语言学习大牛中,都有一个一致的说法就是(大意如此):我的英语(语言)学习过程完美的印证了stephen karshen教授语言习得的理论'
2、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才是正道
那什么又是“可理解的输入”呢?
比如我小时候我跟芊芊说,this is a cat,她一脸懵圈(这是输入,但不可被理解)
但如果我先指着一只猫说,cat,cat,她能明白这是猫,然后我再说this is a cat,她慢慢就可以明白这是一只猫。(这是输入,但可被理解)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3岁时候我们读英语书,其中有一页是the water around the island(那本绘本找不到,找了张类似图给妞们看下哈)

因为是英文绘本,所以我就配合图片给她讲,我指着小岛说island,指着海说the water,并围着小岛用手边画圈边说the water around the island。

结果令我惊讶的是,过了几天有次吃饭,我的碗里有半碗汤和一块露出来一部分的腔骨,芊指着我的碗说:the water around the island。(当时没拍照片,网上找了一张类似的)

这就是可理解输入,通过一些图片,实物,玩具等等让孩子形象理解英语单词和句型时,它就进行了“可理解”输入。
当可理解输入累计到一定量时,就习得了英语。
3、如何辨别“可理解输入”的阅读材料
到这要说方法了,在没有英语环境的情况下,不能进行日常对话,又不想太操心,想让孩子学好英语的方法就是:找到好“可理解输入”的阅读材料,每天坚持读就可以了。
一位加拿大多语者Steve kaufmann,会16国外语(其中也有中文),他不仅认同Stephen karshen的“可理解输入”观点。他个人学习外语的经验就是:内容为王。
找到好的内容(阅读材料),后续只要坚持读下去就好。
好的英语阅读材料,我多年的经验来说把握好这2点就行。
①通过用图片、玩具、互动等方式帮孩子理解
比如像我给芊芊用的一套美国权威读物的线上图书馆(去年也给大家推荐过)我就发现它在可理解输入上做的特别好。
在阅读一本书前,先有一个单词的预习,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就是我前面举的那个cat的例子)这样可以帮助ta更快的理解全句的意思。
另外就是学习配有图片来帮助理解,比如尾巴这个单词,特意勾圈出尾巴,解释更加明确,一下就理解了。
所以不管你是线上看还是买英语书,要找到这样的读物,帮孩子进行的可理解的输入。
还是芊芊现在用的这个线上图书馆,读完一本说还有个闯关小游戏,而这个游戏就是读完的后阅读理解,都是再跟进孩子理解了多少。
比如看单词选图,通过图片来理解单词的含义,这其实就是进行可理解的输入。
②用i+1法则选阅读材料,才可习得新的语言结构
什么是i+1呢?就是Stephen Karshen教授(怕你们英语名已经忘记哈,他就是咱们这篇文章的主角,提出“可理解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唯一方法)
  • “i”代表目前的英语(语言)水平,就是能看懂听懂的部分(可理解输入)

  • “ 1” 代表目前水平和下一阶段的差距值。

看下这个差距值是1,不是2,不是3,不是10

也就是说你给孩子选下一个阶段的难度阅读材料时,不懂的单词或句型只增加一点点,太难会导致挫败而放弃,也不能过于简单,会导致停止不前(这点也和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研究儿童发展水平,依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得出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现在很多孩子的学习都基本遵循这个研究结论,包括我以前给芊芊早教也是用这个方法多,有机会另讲)

这样的阅读材料难找么?
一点不难找。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分级读物了,基本就是遵循i+1原则设计的。
分级体系在欧美国家已经非常成熟了,分级读物很多,你只需要选到孩子适合的书就好。
不过读分级读物这些年,我稍微有2个小经验跟大家分享下,少走点弯路。
第1点就是怎么判断孩子的i+1水平?
我给芊芊之前买分级读物,判断不好芊芊i+1的水平时,就一个个试,如果一本书认识占90%,不认识的占10%就可以了,这个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定,总之原则就是你增加多少难度,不影响她读下去 。
这个方法简单但麻烦,而且试错的成本会高点。(我那个年代资源还没有这么多,之前买过的分级读物了,芊芊最适合的是牛津树,也最喜欢读)
后来我给她用线上图书馆,有个功能我特别省心了,就是下图的个性化阅读计划。
它会给孩子一个小测验,根据孩子的词汇量,先匹配符合孩子目前水平的绘本,会按照i+1的法则每天推送不同的绘本,它推什么,芊芊就读什么就行了。
我就不操心了,它会自己朗读绘本,也有跟读功能。还可以自己在系统内,一秒查单词。
第2点优先从分级读物数量最多的读物中选。
这样能更好的做到i+1,因为欧美的分级读物太多了,不同系列分级读物比比皆是,但如果整体的数量比较小,很容易跳到一定级别就非常难了,我之前给芊芊读的很多都是因为这个放弃的,突然就增加了很大难度(可能到i+5的程度)读不下去了。
后来牛津树坚持读的时间最长,就是因为这个系列庞大,所以过渡更加的平缓,更接近i+1法则。
还有去年给她换了一个线上图书馆,和我之前给芊芊用的基础功能差不多,但细节做的更加便于可理解输入(就是我前面举的那几个例子)
另外坚定让我换成它的理由,它的书目数量比较庞大。它是一整套分级读物引进版,也是国内几乎没有的完整的原版分级读物,它是美国ROSEN出版社的,这家出版社国内还没有什么名气,但在美国还是比较知名的,有70年K12读物发行史。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进行i+1的平稳过渡,而且读的类型也很多,虚构和非虚构类的配比也比较平衡。
 我给芊芊用的那段时间,感觉系统推送的比较精准(符合i+1法则),如果觉得不准,还可以随时做调整,每个级别的可选书目多,增加了灵活性。
4、等待水到渠成,但不无视现实
说了这么多,最后总结一句话概括就是,基本不用太操心,就能让孩子学好英语的方法就是:进行可理解输入,按上述方法选对阅读材料,坚持每天读书。
然后就是静待花开了。
我不得不说,这些年我最有心得的体会就是,没有一个方法,你只能享受它的好,而不承受它的坏。
“投下一片阳光,就会落下一片阴影”。
这个方法也是一样的,它让你省心,但同时需要你的淡定和耐心,你的佛系要在这里派上用场。
因为在没有英语环境的前提下,需要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积累是非常慢的,我看的那些用这个理论学习的英语大牛都不是少年英语学霸,基本都是大学阶段。
不过一个理论或方法我就是再相信,也会兼顾现实,我说说我家的实际情况给妞们做参考用:
  • 我对芊芊英语期待不高,日后能和外国人日常的交流沟通即可,英语对我来说始终就是工具;

  • 我对芊芊英语成绩没有要求(其实也包括任何成绩)她长年处于中上水平吧。(我虽然曾经非常鸡娃,但都是思维方面的,对学习成绩是属于比较佛的家长)所以可以接受她有很长的成长时间;

  • 不鸡她英语,我暂时没看出什么英语水平的长进(反正一直就是稳居中上

    ),倒是发现她最近特别喜欢听日语,写日文。

  • 用这种方式学习,要给孩子一个比较长的静默期,只有可理解输入够了,才会自然的输出,我也没有着急让她练口语。

  • 但学校、机构、线上课程所有教英语的方法我并不排斥,我虽然不觉得是英语习得的关键方法,但也是有辅助作用的,而且考虑到应试的需求,学校怎么教还是要怎么学,但是回到家我自己不会再鸡了。

  • 对于学语法我觉得不用刻意学,学校教的就够了,如果可理解输入积累到一定量的话,语法会自然习得,也应付的了应试(当然前提是孩子的可理解输入的阅读量要上来)。但如果孩子想往英语方面发展,比如用英文写作,即便习得了英语,还是要研究语法深造学习。

  • 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前期靠分级读物,帮孩子更快积累可以理解输入,初中高中以后,习得英语更好的方法就是:读闲书(看闲剧)。这个读闲书就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喜欢读,喜欢看的(孩子能感兴趣的往往自动会遵守i+1法则去筛选了)我自己的一个切身案例就是,我英语一个质的飞跃就是我太爱看美剧和欧美电影,后来不仅能辨别英音美音,还能分辨纽约音,南方口音等等。

今天正事就聊到这了,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我们的现状中也依然有要去配合的地方,但弄明白为什么用这个方法,咱们带娃可以更多在战术上藐视“敌人”,在战略上重视“敌人”。在万分焦虑的年代,让自己多一份气定神闲,静待花开。

上周给妞们发的猜猜看

让妞们猜猜我用什么做的这个小零食,第一个答对的妞发的我家自但保养的很好的东西作为小礼物,当我小小的宠粉福利(我要说下,绝没有黑幕,我的闺蜜或同事们也都是和你们同时间看到,而且没有一个猜对的

)步骤本来想周末给大家补拍下,但因为看牙没有那么充裕时间了,晚点给妞们交作业哈。

上周没有猜到的妞,本周可以继续哈本周的宠粉小礼物,本周的小礼物是咱们今天的团品德国Haba的一套户外探索盒,开放性的材料和玩法,我们用树枝和土豆就能玩出很多花儿来,正好现在小区和户外遛娃带上,真的实在太好玩了,我给芊芊3个主题都入了。所以这期我也拿出3盒当小礼物,这次是全新的哦~

得奖方法也很简单哈,本条来个三连就可以了

点赞、在看+评论评论要写下:这些年你对孩子英语阅读的看法,或者从英语阅读中受益的地方

(下图是芊芊用树枝拼的半人马)

      评论一定要按要求的内容写哦(其他内容的评论获得点赞数不算在内哈)我将会在今天下午3点前把礼物寄给获点赞数前3名的妞(如果获奖的妞等不及提前拍了,可以联系客服免单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