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梅瓶断代看器型?前提是你得知道这些知识点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东汉末年成熟的瓷器,中国陶瓷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随着工艺水平的革新,从单一的釉色瓷,到如今绚丽多姿的各色彩绘瓷;从单一的实用器,转变为集观赏、实用、供奉多种用途于一身的中国“名片”。变换万千的它们,不断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也给后代留下数量巨大的实物留存,这其中,一类留存数量较多的传统陶瓷器物—梅瓶,以其见乎于微的造型变化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其实,看懂了梅瓶的器型就能给它划定大致的烧制年代。因为梅瓶是一类很典型的传统器物,最早出现于唐代,成熟于宋代,发展于元明。它的烧制历朝历代都不曾间断,只是由于工艺和需求上的改变,在整体造型的关键部位略作调整,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那么,读懂了不同时期的梅瓶造型变化,我们也能在断代上略有建树。
唐代白釉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真正意义上的陶瓷自东汉末年烧制成功之后,工艺上并不是十分精道,并不具备如今的观赏性,所以在汉唐时期较多是以实用性为主,梅瓶也不例外。如上图小口,丰肩,圆腹的白釉梅瓶,不难看出唐代梅瓶当时主要是作为酒类、饮品的容器,讲究储存功能和载物的稳定性,造型古朴,不追求线条上的美感,上部宽胖,下盘扎实,颇有稚拙之美。
宋代磁州窑白底黑花梅瓶 河南省博物馆藏
宋磁州窑刻划梅瓶 短束颈卷唇小敞口
宋白釉黑花梅瓶 短束颈梯形小口
宋龙泉窑划花梅瓶 柱状长颈出延小口
宋登封窑珍珠地梅瓶 斜梯形口
到了宋代,陶瓷烧制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此时的梅瓶作为传统器型以“小口、短颈、丰肩、长腹、瘦胫、圈足”的形制被固定了下来,之后的各朝也只是在线条、部位造型上略作变化。
宋代陶瓷的造型基本秉承着挺拔秀美的审美倾向,一如彼时风靡一时的“瘦金体”,器物大多纤瘦雅丽。梅瓶的造型也随当时的审美变化而整体呈现出简练修长的观感,如上图宋代磁州窑白底黑花梅瓶 ,主要特点是口小,颈短,肩大,腹长,胫细。在此时梅瓶依旧是储存饮品的容器,口小、颈细是为了控制流速,腹长则是为了增加存储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这时各个窑口为了美观,烧制梅瓶时在口部上别出心裁的做了不少变化,开始出现诸如小卷唇口、梯形口、长颈出延口等多种小口造型,同时还在瓶身上出现了剃刻划花,绘画装饰等多种装饰手段,这是前朝所不见的。
元青花缠枝牡丹麒麟纹梅瓶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元青花“春寿”铭文梅瓶 上海博物馆藏
元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 河北博物馆藏
进入元代,随着蒙元文化的沁入以及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加深,梅瓶的造型深受西域文化影响,变得雄健浑厚,与宋代窈窕挺拔的样式相去甚远。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是颈部更粗,多呈倒梯形状;肩部与前朝相比更为圆润丰盈;足胫处变得更大且多外撇,下盘显得扎实稳重,稳定性更强;为了方便储存,大部分梅瓶还配有形似头盔的瓶盖,盖内有圆锥形瓷管。上图伊朗国家博物馆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麒麟纹梅瓶是元代较为常见的形制,也占大多数。而上海博物馆的元青花“春寿”铭文梅瓶(撇胫式梅瓶)以及河北博物馆的元青花海水龙纹八棱梅瓶这两类造型特殊的梅瓶也开始在元代出现,只是由于烧制工艺或是审美情趣的限制而数量较少,但是看到如此绘画繁密,器型健硕扎实的梅瓶,基本可将年代划定为元代或是明初。
明代梅瓶造型图
明永乐竹石芭蕉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青花桃竹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卉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德青花花果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大明成化“携琴访友”梅瓶
明嘉靖青花云鹤纹梅瓶
大明万历青花龙纹梅瓶
梅瓶在明代仍旧作为一种经典器物被大量烧制,器型的整体变化较大(如上图),相较宋元时期重心下移,身材矮胖圆硕,显得很是娇憨可人。此时的口部圆唇口较为常见,肩部线条饱满有力,足部大多略向外撇。明代中早期的梅瓶还带有元代遗风,常能见到带盖梅瓶,除了矮胖之外,比前朝显得丰满;明代晚期开始梅瓶的口部变大、颈部边长,肩部较宽,底足宽大,造型更为肥胖笨重,与宋元时期颇具观赏性的样子已是相去甚远。明代的梅瓶和元代一样,依旧是青花类题材占主导,明中后期也开始出现五彩、斗彩等彩绘品种。
清康熙青花缠枝莲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雍正青花花果纹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 上海博物馆藏
乾隆仿定窑剔刻花梅瓶
满清王朝是我国陶瓷史上异常辉煌灿烂的年代,此时名器辈出,更是在器物造型上做出了十分多的创新变化,梅瓶也不例外,因为用途已逐渐演变为观赏器物,小到十余厘米大到六七十厘米的各种梅瓶开始出现大量。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除了青花,粉彩、五彩、釉里红等众多梅瓶外,瓶身还开始出现俯首、拉环、弦纹等辅助装饰,这是在前朝很少见得的。但是,无论怎么变化,梅瓶仍旧未出离宋代形成的雏形,以小口短颈居多,肩部丰硕,腹部向足胫处弧度更大,足部外撇明显,整体观感更为俏美秀气。可惜的是,梅瓶在嘉庆之后随着官、民瓷厂的衰败而逐渐式微,烧制数量不多。
虽然对各时期的器型了然于胸,对梅瓶的断代十分有益,但陶瓷鉴赏断代毕竟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还需通过见真识假,大量的对比学习,在胎、釉、款、彩等多个方面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如有不妥之处,也请各位瓷友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明代景德镇梅瓶造型与装饰研究》
《中国古代陶瓷梅瓶造型与装饰研究》
《元青花梅瓶造型与纹饰的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