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最早的杂货店,承载着上海人的情怀
20世纪20年代,上海出现了一种外国烟纸店,老上海称之为“士多”(store),即杂货铺的意思。它很快被效仿,星罗棋布在街头弄口。烟纸店做的都是薄利多销小本生意,但对生活在弄堂里的居民又是必不可少的,消费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邻里相互交往的快乐。
弄堂里的烟纸店
记忆中的烟纸店 席子 摄
我家的弄堂和814弄的徐园相邻,和上海的大多数弄堂一样,这条弄堂也是呈放射状四通八达的,从这头进去,七拐八拐可以串到其他路上去。弄堂里的支弄可以贯通到天潼路800弄万茂里,万茂里的弄堂房子明显要比天潼路上其他弄堂里的房子好,建造的房子类型也不限于石库门,还有江南风格的类似于四合院的民居。814弄和800弄的另一个弄口都在七浦路上,相互之间可以贯通。
里弄生活 席子 摄
没有了园林的徐家花园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弄堂口的烟纸店了,那是我经常去买东西的地方。从我家的支弄里转入徐家花园,左拐,弄堂左手边就是这家小小的烟纸店,我家底楼一家人家的一扇窗户就开在烟纸店旁边的墙上。
看起来很土的烟纸店其实是舶来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上海就出现了一种外国烟纸店,老上海称之为“士多”(store),即英语杂货铺的意思,大多为单开间门面。这种外国烟纸店很快被效仿,逐渐星罗棋布到上海城区的街头弄口,并在20世纪30-40年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当时上海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在陈逸飞导演的电影《人约黄昏》中便有对这种烟纸店的特写。
电影中的烟纸店
《人约黄昏》改编自作家徐訏的小说《鬼恋》,故事发生在1932年的上海,徐先生是一名记者,一天,他在烟纸店买烟时邂逅了一位自称是鬼的神秘黑衣女子,开始了一段缠绵悱恻的人鬼恋情。小说中写的那个烟纸店是在山西路口,那是和天潼路相交的一条路,时间是月光下的冬夜。后来,在看徐訏这篇小说时,我眼前就常常会出现弄堂里烟纸店的场景。
烟纸店的名字描述的是所出售的两样主要商品:香烟和草纸。不过,这店名只是象征性的,其实里面出售的商品远不止这两样,而是包罗万象,且都是寻常百姓开门七件事用得着的。弄堂里的烟纸店都是夫妻老婆店,这与美国的The Mom & Pop Stores(妈妈爸爸店)有点类似,做的都是薄利多销的小本生意,但对生活在弄堂里的居民又都是必不可少的,无形中成为里弄生活的一部分,在消费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种邻里间相互交往的快乐。
席子 摄
像当年上海所有的烟纸店一样,徐家花园里的这家烟纸店没有店名,也没有招牌,所有的交易只能在设于窗沿的柜台上进行。烟纸店的店面是石库门房子租户自己的家,单开间门面,隔出前半间做买卖,后半间生活兼做仓储,阁楼上是一家人睡觉的地方。在柜台下的台阶上常见一只眯着眼睛在晒太阳的小花猫,屋子里的无线电时时播放着曲调缠绵的绍兴戏,江南风情和闲适的生活状态蔓延在弄堂里,让走过的人倍感亲切。
席子 摄
因为是自家店铺,烟纸店开门关门时间全由老板自己做主。徐家花园烟纸店的老板很勤奋,每天清晨大约五六点钟就卸下门板迎客,一直要营业到晚上10点左右才关上门板。烟纸店的门口常年挂着一盏通宵不灭的小灯,杏黄色的灯光不刺眼,黯淡而温暖地默默照着弄堂夜行人的归途。
为了方便居民深夜购物,烟纸店老板还特地在排门板上专设了一扇小窗,弄堂里的居民在晚上急需灯泡、洋蜡烛等只要轻轻敲一下这个小窗,老板就会应声前来,即便再冷的天他也会很快从热被窝里钻出来,匆匆披上衣服从窗口为你递上所需的东西。
席子 摄
记忆中的这家烟纸店门前有两级水泥阶梯,面朝弄堂的柜台是玻璃的,半人高的柜台很有亲和力,常见弄堂里怀抱小孩去买东西的阿姨妈妈们顺手把孩子放在柜台上,边买东西边和老板亲密地聊天。
柜面上斜放着几排大口玻璃瓶,里面盛放着五花八门的食品,有盐津枣、彩色弹子糖、粽子糖、橄榄、话梅、桃瓣、水果糖等各式蜜饯糖果,还有长生果、瓜子、小核桃等炒货。烟纸店里东西价格低廉,一小包盐津枣、几颗话梅,几粒弹子糖都可以买,这是最吸引我们这些弄堂小孩的,有限的零花钱大都用在这里了。
柜台下部放着练习簿、铅笔、毛笔、橡皮、刀片、墨水、砚台等,还有肥皂、草纸、香烟、火柴、毛巾、牙膏、十滴水、仁丹、雪花膏、哈利油、针头线脑、邮票、信封信纸等应有尽有,香烟还可拆零卖。烟纸店内侧的木头柜台上也摆着各种商品,大多是一些实用品。
席子 摄
我小时候经常被大人派遣前往烟纸店买些零碎东西,烟纸店的老板夫妻俩慈眉善目的,对我们小孩子也很和气,所以,我喜欢到那里去买东西。去的次数多了,老板娘会从柜台的玻璃瓶里拿几粒彩色弹子糖或者一片桃瓣给我吃,我从来不肯拿,我说:“我家大人说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老板娘便摸摸我的小脑袋说:“真乖!小姑娘好有家教啊!”
小小的烟纸店散发着居家生活的烟火气,温暖着弄堂里来来往往人的心,承载着弄堂人的情怀。即便今天,回想起来还是充满温情。
席子 摄
作者及摄影者介绍
惜珍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
著有《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走近草根艺人》《在上海寻找上海》等城市文化主题专著。2016年出版的《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至今已多次重印,其电子书已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和埃默里大学图书馆引进。
2018年与朋友共同创作出版长篇小说《面朝地中海的房子》。
2020年被评为静安区十大公共文化旅游人物。
2021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精神的行走》(上下册),以作家的眼光去写城市的前世今生,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气韵生动的城市画卷。
席子
席闻雷,著名城市摄影师。2007年开始拍摄记录上海历史建筑和城市变迁等主题。
著有《上海里弄文化地图:石库门》《上海屋里厢》等。
参展中国第十五届国际摄影艺术展暨2013中国·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韩国2017釜山国际建筑文化季;上海“彼此/TRANSITION群展。
于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形镜上海——席子城市摄影展》;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上海夜里向-席子的夜行影像日记”摄影展;举办《上海屋里厢》摄影展;“弄堂里的猫咪”——席子老房子系列摄影作品展等。
天潼路(油画)席子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惜珍
图片:席子
编辑:施丹妮
美编:王菲
栏目主编:施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