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学习日记
学术,悟道:
仲景书写的很明白,从太阳病(恶寒),到温病(口渴,不恶寒),到阳明病外证(不恶寒,反恶热),到阳明病里热实证(潮热),症状反应写的很确定的。从温病到里热实证,里热证是逐渐加重的过程,所以温病条辨内容,可以在阳明病篇求之,也就是说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只有里热证,没有表证,也没有半表半里证。如果把瘟疫论读完了,就把半表半里搞明白了。再读温病条辨桑菊饮、银翘散的症状反应,其实就是阳明热病里的轻证(银翘散)或者仲景书中的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而且其言辛凉(发汗)解表,是犯了里热证不能用发汗法的大忌,治不了表证。于是乎又出现了(轻清之说,又有凉遏、冰伏等戒),大法都错了,只能在细节的理论上做文章了。
关于阳证与热证
大家现在把阳证的机能亢进,和热证混在一起,所以有很多矛盾不能统一,表阳证是寒证还是热证搞不懂,我的观点,从症状反应入手,表阳证太阳病就是寒证,“而恶寒”,“必恶寒”嘛。
说说阳证里的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
研究仲景书,唐孙思邈把表阳证搞明白了,治疗发热性疾病疗效提高,后曰:一麻黄 二则桂枝 三则青龙(开后世三纲鼎立之端)(其实当时是在纠太医治伤寒用诸冷物之偏) 。
明末吴又可把半表半里阳证搞明白了,创立了募原学说(其实就是仲景书里的半表半里证)、达原饮方。
清吴鞠通对里阳证有所发挥,对里热证的轻症,依据症状反应记录了桑菊饮(仲景书的温病)、银翘散(仲景书的阳明外证),立论曰辛凉解表,已经犯了阳明热病不能发汗的大忌,又对里热津伤补充了增液诸方。其书无表证、半表半里证。
伟哉仲景之六经辨证,后之大家!各得其一而闻名于时,传之后世,名曰学术昌明,然各守一端,却使仲景学术不得全貌示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