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永远不要向身边的人哭穷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一心理定律也让很多精通此道的人获益匪浅,于是乎一些人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大哭特哭”,只要是能够接触到的人,无一不是她的哭穷对象。

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比如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从而改善自身目前的困境,也可以就自身的不如意发泄一下情绪,甚至还可以掩饰一下自身的实力,避免别人觊觎或者求助。

当然,这样做也有极大的消极的影响,下面从心理学方面分析一下为什么不要向身边的人哭穷。

哭穷是情商低的表现

关于人的情商一般来说由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这五种特征组成,在人际交往中,情商的高低代表着个体社会适应性的高低。

而经常向他人哭穷的人对于自我情绪的控制显然是不恰当的,也是自身社会适应性低的表现,哭穷一方面是对自身不良情绪的和压力的释放,另一方面,经常哭穷的人也会给自身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义务承受别人的不良情绪,而随意向他人发泄不良情绪是不道德的,而且人的天性都是向往光明,对于能够带负能量的事物本能的排斥,对于哭穷的人发泄的不良情绪也会感到排斥,这就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情绪上的困扰。

哪怕自身本身经济不差,在长期的哭穷的暗示下也让自己的潜意识认为自己就是个穷人,陷入心穷的境地,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进步。

另外,在这个竞争力日益加剧的社会上生存,每个人都活的不易,当你向身边人哭穷时,并没有考虑到别人的实际状况。

如果他经济状况好尚可以拉你一把,如果他本身也经济拮据,这是你的哭穷无疑是给他加重负担,导致他人也陷入不良情绪状态之中。

所以,哭穷从行为心理学上来说就是一种低情商的表现。

哭穷是一种弱者心态

诗人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写到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气节,对于贫穷也向来不外露,哪怕真的陷入了经济困境,也会认为是自己的耻辱,不会去显露自己穷的一面,更不会凭借“穷”来达到自己不予人知的目的。

但是,现在很多人对于“哭穷”仿佛成了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和趋势。

我们经常能在各路媒体上见到因各种原因进行求助的人,像在直播中进行网络乞讨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我们身边也是各种筹不断。

对于年轻人来说,哭穷已经不再是一种丢脸的事情,而是成为一种文化时尚。对于现在这种现象,曾经有心理研究者认为:在高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年轻一代的压力越来越大,哭穷可以将自己暂时放在弱者的角色里得到释放和安慰。

通过哭穷的行为将自己放在一个需要帮扶的弱者的位置上,来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同情,以期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种行为发生一次、两次尚可,次数多了必然会导致他人的无视,若是再不管他人实际情况继续盲目的哭穷,那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就是会遭到厌弃,甚至绝交。

这样不仅仅影响自身,长久来说,你的后代也可能因此受到不良的影响,变得没有安全感、自卑,在社交上囿于你所创造的精神牢笼不得解脱,从而变得畏首畏尾。

别人因为你的弱者光环加持,也更倾向于认为他也是一个弱者,造成恶性循环,祸及他人。

因此,无论自己多么困难,永远不要向身边的人哭穷,那样,虽然一时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但会带来的长远的消极影响。

人贵于有气节,虽然每个人都不免有需要别人帮扶的时候,但是没有尊严的乞讨和依靠自尊自爱吸引来贵人帮扶的结果是两个层次。

与其费尽心机的谋求眼前的一点小利,不如从此奋发,依靠自身才华堂堂正正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就算自身能力有限,也可以学学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