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行善也是有讲究的,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行善也是有讲究的,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人就要说了,行善就是行善,为什么还要那么多的要求?这样岂不是限制了人们行善的积极性吗?
其实非也,了解一下行善中的讲究,于个人的修养,也是很有裨益的。
通俗得说,有利于别人的,就是善,仅利于自己的,就是恶,当然这么说未免有些苛刻,因为如果利于自己,而没有损伤别人,其实也不算多么坏,但仅仅利于自己,而完全忽视他人利益,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说到底,善,其实就是兼顾他人利益,照顾他人感受,体恤他人情绪,或者再说得实际一点,在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因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在行善的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一下:
第一,出于公心
出于私心,就总是显得格局太小了一些,完全从私心出发,就会忽视他人的感受,这是不可取的。从公心出发,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兼顾自己的感受和别人的情绪感受,这样办事,事情就能办得人人可接受,就能把事情办得漂亮一些。
出于公心去做事,其实你也会有更多的底气,因为你内心是光明正大的,是笃定的,是理直气壮的,不像为私自的利益而“奋斗”时那么遮遮掩掩,从这个层面看,出于公心办事,事情容易办成。
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平等而有爱,理解和体谅他人,都足以激发出一个人的公心,公心,既是由一个人的先天性格决定,又由后天的修养、家庭教育等因素影响而成。
第二,存心要真诚
真心诚意,发自内心想要帮助别人,想要做好事,这种帮助不一定是物质上的,精神上的体恤和鼓励、理解和支援,都是一种帮助,也都是在做善事。
真诚不真诚,到底怎么界定呢?其实这完全是出于一个的自己的这一颗心,别人是没有办法界定的,也不存在一个统一界定的尺度和标准。
这其实跟一个人的人格修养、整体素质、价值观等诸多因素有关联,真诚的人,真诚于他来说,不管对人,对事,对物,都是一种自我的需要,不是说别人让他真诚,他才勉勉强强,掩人耳目的真诚,如果是后者,那是真诚不了多久,又会原形毕露的。
所以什么是真诚,怎样才算真诚,那一把尺子,在各位自己的心里。
第三,做好事不一定非得让别人知道
通常人们把做好事而别人不知,叫做积阴德,积阴德之人,会得到上天的回报,而次之的情况,便是做好事而让别人知道,这虽然不如前者,但到底也是做了好事,也是值得点赞的,只是境界上没有前者那么超脱,这可称之为积阳德,积阳德者可得名声,但名声这东西,也是天道所忌讳的,或者说是一把双刃剑吧,如何去平衡,全在各人的造化。
其实做了好事,是否被人知道,有时也不在于自己,别人无意间知道了,难道我们还能去阻止吗?所以事情的关键在于,把精力和注意力投注在事情本身上,专注于行善本身,既不要想着让别人知道,也不要想着自己做了善事,也不要想着说做了此事就会有某种回报,只全心全意把事做好,问心无愧,就足够了,但行好事,一心清净,便是最好的状态。
第四,把自己的心建设好:不媚俗,不嫉愤,不玩世
媚俗,嫉愤,玩世,都是错的价值观,行善之人,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自己的对的价值观,如果你是一个好的人,那么你更容易做出好的事情,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换句话说,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提醒自己要行善,端正自己的内心,本身就是一种善。
如果把媚俗,嫉愤,玩世称之为“曲”的话,对应的正确的价值观就应该是“端”,比如,为了消除媚俗之心,人就应该具备纯然的救世之心,有自主意识,有自己的思考,有成熟的是非观,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
为了消除嫉愤之心,就要存爱人之心,爱身边的人,关爱,体恤,勉励,理解,不因情绪的变化迁怒于人,拿出一个好脸色,就是一个最实际的善举。懂得克制自己,成全别人,这都是高尚的善心的具体体现。
为了消除玩世之心,就应尊敬他人,平等地看待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把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凌驾于他人之上,不在情绪上让他人围着自己转,懂得爱惜别人,爱惜与别人的关系,爱惜大家共同建立起来的和谐融洽的氛围和关系。
行善之事,在行动,但其根源还在每个人的心中,存有一颗怎样的心,主人从来都不是别人,都是你自己,每个人的举动,归根结底都由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