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救了1804个女孩,难道今天配不上一个热搜?

“孙女读高中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死了。”
这是一对爷爷奶奶对老师说的一句话。
他们住在滇西的偏远大山里,路不好走,还有很多悬崖峭壁,开车加走路几个小时,才能去一次县城。
能多上几年学,是梦想,也是奢望。
所以看着后辈有机会走出大山,他们死也能瞑目了。
你感受过那种抓不住命运的感觉吗?
「春蕾计划」一份调查,全国失学的孩子,女孩约占2/3。
一个女孩,家里的收粮机器坏了,正赶上秋收,妈妈就把正在上高三的她叫回家,自此失学了。
还有的女孩,因为没有买卫生巾的钱,就不再去学校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无法掌控命运的人,但也有这么一群人,拼着命也要挽救快要被放弃的人生。
张桂梅,就是其中一个。

父亲写的散文诗 音乐: 莫籽 - 父亲写的散文诗

张桂梅,1957年,出生在黑龙江一个满族农民家庭。
很小的时候,母亲病逝,17岁的她跟着姐姐来到云南定居,后来成为丽江华坪县一名中学老师。
教书这些年,张桂梅见过太多教着教着就消失的女学生。
一次,张桂梅偶然遇到一个女孩,她坐在土堆上,身旁放着镰刀和箩筐,望着远方发呆。
十多岁的女孩子,不读书坐在这里干什么?
女孩哭着说,“想读书,可家里穷,要让她嫁人。”
那一刻,张桂梅无奈又无助。
在大山里,这太常见了。
被父母嫁出去换彩礼,或者外出打工,几乎是这些女孩的宿命。
张桂梅很着急,想改变贫穷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唯有让女孩读书上大学才行。
就这样,她动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办一个免费的女子高中
人们都说她疯了,但张桂梅很坚定:

“我想救她们,我想让这些山里的女孩读书,见世面。”

“救一个女孩,实际上是救了三代人,能救一个是一个。”

女子高中成立之初的困难,也是她始料不及的。
缺钱,就是老大难。
没什么好办法,张桂梅一有空就到大街上乞讨。
她想得很简单,觉得自己是做好事,总有人支持吧,哪怕十块五块呢。
「骗子」,是她收到最多的词。
她还被吐过口水,被放狗咬过。
五年过去,只筹到了一万多块钱。
距离建一个学校,杯水车薪。
很多人劝她别再做梦了,张桂梅倔得很:
“我就是不想让这些女孩们,因为贫困,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
好在,她没有放弃信仰,命运也没有辜负她。
一次偶然机会,张桂梅认识了一个记者,她的故事被报道后,各种捐款纷至沓来。
就这样,2008年,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子高中,终于成立了。
比起钱的问题,人的问题更难。
在观念思想落后的山区,最难打破的是人们重男轻女的成见。
建校初期,即使免费,也很少有父母愿意送女孩来,无奈之下,张桂梅只好挨家挨户拉人。
第一年,她们招了100个人,走了6个,又拉回来2个。
女高班上的一个女孩马上要高考了,突然辍学了。
张桂梅很着急,以为是家里出了大事,可家访后她才知道:
“妈妈把她留在家里干活,却让正在读初中和小学的两个儿子,去县城参加补习班。”
张桂梅大骂那个母亲愚蠢,但与此同时也坚定了把女校办下去的信念——
只有改变女孩,才能改变她们的后代
在央视的采访中,主持人问了张桂梅一个问题,为了这个学校你需要付出什么?
张桂梅说:我几乎付出的是生命。
孩子基础差,她带着她们拿命拼。
张桂梅规定吃饭时间只有十分钟,每天五点必须起床。
每天早上,拿着喇叭走进宿舍,大声喊:“时间到了,姑娘们,出来喽,锁门喽。”
她会看着孩子吃完饭,拿着小喇叭喊话:“跑快点,姑娘们。”
有学生开玩笑地叫她“魔鬼”“周扒皮”。
张桂梅说,“不是因为我太严格,我怕她们考不上大学,走不出大山。”
建校之初,整所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厕所。
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她直接搬进女生宿舍,长年睡在门口的床位。
原因很简单,万一出事,她可以第一个应付。
学校曾经遇到过一次解散危机。
成立之初,老师待遇没跟上,学生基础又太差,17个老师走了9个。
“女高还能办下去吗?”质疑声四起。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哭完后回到办公室整理档案。
千难万苦,可她还是不忍心那些女孩一辈子留在大山里。
她相信,只要他们9个老师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就这样,他们决定咬牙坚持下去。
总有人劝她,何必那么执着,那么拼,这些孩子能考上大专也不错。
张桂梅不认同,既然把孩子拉来,就是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她觉得自己的学生,最差也要上二本,目标是一本,还要向清华北大看齐。
终于,她们熬到第一批学生毕业,不到100个女孩,本科上线69人。
这打破了当地的记录。
2019年,华坪女高118名毕业生,一本上线率40.67%,本科上线率82.37%,连续9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
这在丽江排名第一。
11年,1645个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其中不乏厦大、川大、武汉大学等名校,她们的命运由此改变。
她创造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对于大山里的女孩来说,高考,真的可以逆天改命。
一个女孩说,“我想考到东三省,我想走出去,那里最远。”
她后来成为了一个人民警察。
家境贫寒的何先慧是女高第一届毕业生,“没有张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
现在的她是一名中学教师。
还有那个哭着说“可以死了”的爷爷奶奶,他们是大山里的傈僳族,女孩是全村的第一个高中生。
入学那天,全村送行,场面十分感人。
后来女孩毕业了,考上了一本,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
爷爷奶奶,你们真的可以放心了。
12年后的今天,那个村子已经走出了好几个女大学生。
一个网友,去彝族一个很偏远的村子过火把节,发现村里很多女孩都就读于西南地区的一本和二本。
她们,都是从华坪女高毕业的。
这片土地,正酝酿着了不起的改变。
接受采访时,张桂梅还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孩,从女校考上浙大,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定居大城市,结了婚,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孩。
她对张老师说,我就想生一个女儿。
张老师问她,男孩不好吗?
她说,“老妈你忘了我的身世,你忘了我受到的教育。”
张桂梅做到了,她真的改变了三代人。
就是这样一个无私付出的老师,十几年来,碰过壁,遇过难,也遭受过太多白眼和质疑。
张桂梅有很多荣誉,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大师德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
这些荣誉背后,大部分都有不菲的奖金。
有人不怀好意地揣测,说她做这些是为了荣誉。
她没解释太多,只是一再重复「能帮一个算一个」。
然后把所得的70万奖金全都捐了出去。
有人阴阳怪气,说「寒门难出贵子」,再怎么努力,进入社会还是会「原形毕露」。
张桂梅不认可,“胎教开始有的差距,我要用三年让她们追上来。”
曾经有一个国际巨星提出给学校捐款100万,前提是,学生们要穿得破旧一点,当着公众的面到台上接收捐助。
张桂梅拒绝了。
有人说她矫情,不就是上台亮个相,露露穷叫叫苦吗?
张桂梅的想法很简单:怕影响她们的自尊。
还有一个细节令人动容,当记者用贫困来形容这些女孩,张桂梅制止了,她说:
贫困对于女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隐私,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
她全身上下都是最朴素的衣服,却总是把自己的大衣送给别人。
用她的话说就是:我从小穷惯了,孩子比我过得好就够了。
她没有子女,却被数百人称作妈妈。
她身患重病,却十一年来走10万公里路,坚持到每个孩子家里家访。
她教孩子感恩。
在华坪女高教学楼走廊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的绿色牌子,上面写着:
某某捐款xx元,数额从几十元到几十万元不等,都是给学校捐款的好心人。
张桂梅说,“学生每天经过都能看到捐助名单,就能牢记每一个帮助过她们的人。”
却不希望她们回报。
华坪女高还有另一条规矩——高考完回校办完手续,就不允许再回来。
她不希望孩子有包袱,“我只想要她们安安心心地去读大学,走得远远的,飞得高高的。”
还有什么传奇人物比64岁的张桂梅更落魄吗?
早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无儿无女。
40岁,她查出患有子宫肌瘤,肌瘤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
住院是家常便饭,甚至连爬五楼的台阶都费劲。
说真的,不是没有崩溃过,不是没想过休息,学校不远就是医院,这也是她最常去的两个地方。

“我没时间了,多抢一点时间,就多救一个人。”

2021年的今天,这个小脑萎缩、病魔缠身、拄着拐杖的老校长,没有自己的家,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积蓄,甚至连健康都没有。
医生说她的病最多支撑两年。
她前年的愿望只是能顺利活过2020年6月,看着这一届的高三生毕业。
如今的张桂梅年过六旬,皮肤黝黑,头发扰乱,脸颊上都是岁月的痕迹。
她的脸上都是风霜,身上却散发着光。
网友都称呼她一句「先生」
11年来,拼了命也要挽救那些被放弃的人生。
有这样一个女校长,真的很感谢。
不知道未来的日子,她还有力气帮助多少人,但就像她说的“能救一个是一个”,张桂梅一定会坚持到自己灯尽油枯为止。
什么叫公平?
是让弱者获得机会,让她们站起来,获得属于自己的骄傲和尊严。
在这个习惯冷漠的社会,我们惊讶于还有这样的燃灯者。
确实,总有那么一些笨人,为了毫不相干的人流血流泪,燃烧生命。
脚踏实地,能做多少做多少,一步一步改变世界。
不去等炬火,自己先做那微弱的烛光。
张桂梅,谢谢你。
今天是教师节,谨以此文向张桂梅校长以及所有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燃烧自己老师致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