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独行的经方家】辞旧迎新,对话经方--黄煌教授访谈录
元旦
HAPPY
NEW YEAR
快乐
中
医
经
典
黄煌
江苏省名中医
著名经方学者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院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一直关注我们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公众号的朋友都知道,2020年,普内科中医经典病房迎来了特聘专家——黄煌教授。
在这一年里,黄煌教授定期到江苏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病房进行疑难教学查房,围绕中医经典理论,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提出科学专业的治疗方案,为众多患者排忧解难,为医护人员答疑解惑。
《特立独行的经方家》
经方家大多是具有特立独行治学态度的医家。
古代的徐灵胎舒驰远、吉益东洞是这样的,近代的曹颖甫、范文虎是这样的,现代的章次公、胡希恕也是这样,今后的经方家肯定也是这样。
特立独行,就是敢于怀疑,敢于创新,敢于张扬学术个性,在同质化的潮流中逆向而行;
特立独行,就是超越世俗功利,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追求真理,甘愿寂寞,甘愿献身。
特立独行的经方家,是中医学人中最具有突变能力的基因,是中医学术的脊梁。
小编
黄老师您好,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中医经典病房的采访,我在您的《黄煌经方医话》中看到这篇《特立独行的经方家》。我想这就是您的真实写照。
那今天我先代表关注支持我们省中普内公众号的朋友们请教一下,到底什么是'经方'?
关注支持我们省中普内公众号的朋友们,大家新年好。
首先我给大家讲讲经方历史,经方始于汉代,《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商代伊尹所撰的《汤液经法》这些古医方,都是古代的经验方,这是经方最初的定义。明清之际,经方的概念发生变化,特指东汉医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里的古医方。《伤寒杂病论》后来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方,主要是指这两本古医籍里面的配方。
黄煌教授
小编
经方是中医经典方、标准方的代词,那经方有什么特征呢?
经方有三大特征:
第一,经方“老”。
经方是几千年流传至今的老方子。这些方都是神农氏当年亲口尝出来的,是伊尹为代表的古老的厨师们在厨房调制出来的。据说泻心汤就是伊尹当时调制的,所以又称之为伊尹三黄泻心汤。
第二,经方“小”。
经方的组成非常简单,两到七味药都可以组成经方,像芍药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又或小柴胡汤等等。温经汤算是大方子了, 12味药,再加用的多是常用药,所以经方比较经济,老百姓吃得起。
第三,经方“效”。
经方是效验方,流传千百年,只要对证下药,效果非常明显。
黄煌教授
小编
真是小经方蕴含大学问,“安全、经济、实用”,这就是经方,花小钱治大病的好方,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是中医学的核心技术。传承经方学术,是我们这一代中医应尽的职责。
小编
我们知道,黄老师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关注经方。这三十多年来,一直在推广经方,同时还开了“黄煌经方沙龙”的公益网站,点击率千万。同时,黄老师在国内讲座多,国外更多,去了许多国家,都是讲经方。那请问黄老师,您为什么要推广经方?
一句话,经方好!好在哪里?刚才做了介绍。但在我们临床医生看来,从学术价值的角度评价,经方有方证,才是经方的最妙之处。谈方,不能离开证,对证才是好方。
黄煌教授
小编
您这里讲的方证是指什么?
方证,就是方的主治。这个证,不是病机概念,是安全有效地使用本方的临床证据。
黄煌教授
小编
黄老师,可以跟大家说说经方方证又有什么特征呢?
好的,这同时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广经方的四个理由。
1、经方方证真实,按经典方证用方,疗效可靠。
2、经方的方证很客观,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3、经方方证刻画的是人,而不是病。
4、经方方证教你如何处理复杂多变的临床病症。
黄煌教授
小编
“经验性、实证性、整体性、实用性”,推广经方的理由还有很多,但我想,上述的四个理由已经足够了。
是的,历代许多有识之士为经方的推广,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柯韵伯、徐灵胎、陈修园、曹颖甫、叶橘泉、胡希恕等等,都是我非常崇敬的前辈,我这些年的工作只是继续他们的工作而已。我多次说过,经方并不是中医学的全部,中医临床也未必只有经方能治病,但经方是中医学中最规范的内容,这一点,没有疑义。所以说,中医的传承,必须把经方的推广作为基础。
黄煌教授
小编
我想替我们广大群众请教黄老师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治病不如防病,经方治病是医生的事,防病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了,那经方能防病养生吗?
经方主要是治病的,没有疾病,一般不需要服用经方,尤其是长期服用经方。
黄煌教授
小编
黄老师,有人认为,疾病与健康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许多人都可能有患有某种疾病的可能性或趋向性,所以很多人寻求中医经方体质调理,这是可以经常服用的吗?
体质也是我常说的,在明确体质状态以后,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些适合自己服用的药物或配方。如人参体质,可以经常服用人参,或炙甘草汤,或生脉散等;如果是黄芪体质,则可以服用黄芪,或黄芪桂枝五物汤、玉屏风散等。但是,药物毕竟是药物,不能将药物当做食物来使用。换句话说,这种养生方不需要每天服用,而是有身体不适的时候,有方证的时候,才可以服用。
黄煌教授
小编
在这一年里,作为学生,我们在跟黄老师查房中听到最多的就是黄老师讲的“读经典”。那我代表我们医护人员及在校的医学生们请教黄老师,为什么要读经典?
一、是拒绝神秘,回归朴实。
汉代的医学是十分朴实的,比如经方的配伍、用量、煎服法以及对方证的描述,都是十分精细和准确。而当前的中医界,不断有将中医神秘化、玄学化的声音和做法,提倡读经典,就是强化医学自身的科学精神,回归朴实的自然科学之路。
二、是修正思路,回归本源。
从临床看,现在许多中医的思路有偏离传统思路的倾向,比如治疗失眠,往往想到安神药;治疗浮肿,往往想到利水药;治疗久病,往往想到正气虚而用补益药。这种思路,与古代医学的思路有很大的不同。中医自有中医看病的角度和方法,研读经典,可以让我们的思路得到调整,知道中医应该是那样看病的,是那样养生的,从而进一步发扬中医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临床疗效。读经典,就是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因为这是中医的本源所在。
三、是传承经验,回归临床。
经典是几千年实践的经验结晶,经方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在临床上,更要面向市场,提倡经典的研读,可以纠正当前中医研究大多脱离临床,教学也大多停留在书本的不良倾向。
黄煌教授
小编
通过黄老师的讲解,现在我们知道提倡读经典,不是一般的读书活动,而是一次思路调整、视野开拓,更是引导中医大学生们关注经典,关注医学基本功的训练,关注中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小编
那我们该如何读经典?
一是要将读经典与学好大学课程结合起来。
读经典的“读”,与读小说的“读”是两个概念。
对《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来说,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研究更为帖切。将古人没有说清楚的东西说清楚,将比较模糊的东西变得清晰起来,这就是我们的任务。而要研究,必须要有工具。这个工具,就是现代科学的方法和知识。
黄煌教授
小编
现代的中医学基础课程能代替经典著作吗?
中医学基础课程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还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之中,其中有些内容与经典著作的理念有些偏移。所以,目前的教科书还不能替代经典著作。但是,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可以帮助我们熟悉中医的术语,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是读经典的基础。
黄煌教授
小编
所以,读经典与中医学基础课程并不矛盾。
是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
二是要将课堂听讲与课后自学结合起来。
建议同学们在刚开始学习时要背诵一些重要的原文和经方,要读懂,那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不断的思索和阅读特别是在实践中多应用,多体会,陈修园先生说“愈读愈有味”,就是这个意思。
黄煌教授
小编
黄老师,能跟大家分享您平时是如何研读经典的吗?
我在碰到临床难题时,常常翻阅《伤寒论》、《金匮要略》,往往会有所启发。我觉得,《伤寒论》、《金匮要略》是用来翻的,而且要常翻,如果哪天将书翻烂了,你对经典的认识也能上一层次了。
三是要将经典原文与后世研究结果结合起来。
经典是不全面的,因而经典的阐释成为传统的研究领域。比如《伤寒论》的研究著作,我国有三百多种,日本现存著作也有四百种。如果就经方来说,则后世的应用经验更为丰富。所以,要注意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请教。建议在校期间,能写两三篇有关经典研究的读书笔记或综述。
黄煌教授
小编
黄老师,最后,我代表我们中医经典病房向黄老师请教一下,我们科是个年轻的科室,科室成立才六年,同时医护人员也年轻,平均年龄三十多岁,那针对我们的年轻的中医们,黄老师有什么建议吗?
一、先摆事实,再讲道理
先讲“是什么”,再讲“为什么”,这是学习中医的第一步,也是研究中医的第一步。切忌事实尚未弄清,而去大谈道理。
二、不求其全,但求其真
像《中医十大类方》中所说的体质就是不完整、不齐全的,因为不可能讲齐全,而是将临床上看得到的归纳起来,这是来自自己的实践,是真的。
三、择善而从,去伪存真
中医学是宝库,但未必里面件件是金玉。所以,学中医必须要会选择,“去伪存真”很重要,是学中医必备的能力。
四、临床见功夫,疗效做文章
中医学是非常务实的,最忌空谈和玄谈,要重视临床,要把解决患者的病痛放在第一位。离开了临床疗效,中医的一切都将灰飞烟灭。
五、与时俱进,随俗而变
“随俗而变”是司马迁对名医扁鹊行医特点的高度概括。我们的中医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进,如果还去拷贝一个汉代的张仲景,那是没有前途的,我们要培养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张仲景。
六、诊断现代化,用药天然化,观念全科化,服务社区化
这是我对现代中医的理想化描述和看法。
黄煌教授
2021新格局再出发
每一次黄煌教授的到来都给我们医护人员带来新的感受,无论是教学查房带来的经方知识,还是访谈带来的思想理念,都让我们受益良多。
2021,回归经典,守正创新,不忘经典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