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味中药,除一切瘀血

清代名医王清任说:“古人立方效者,必是亲治其症,屡验之方。”

其创制的血府逐瘀汤,正是他和后世医家屡次效验,可治多种病症的好方。

有关'血府'的说法,《内经》早有记载:“夫脉者,血之府也。”这里所指的血府是脉。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简称血管。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将脉称为'血府'。血府逐瘀,便是逐血中的瘀滞,让脉行顺畅。

但王清任创制的血府逐瘀汤,针对的是“胸中血府”。中医认为,心肺位于胸中,肝位于胸胁。心行血肝藏血,肺朝百脉,肺心肝功能失常易产生血流方面的病变,或出现气滞血瘀的病候,甚至因气机不畅引起精神类疾病。

表现为:

血瘀胸中,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造成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且有定处。

胸中血瘀,影响及胃,胃气上逆,故呃逆干呕,甚至水入即呛。瘀久化热,则内热目眩昏厥,入夜潮热。瘀热扰心,则心悸怔忡,失眠多梦。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躁易怒。

另外,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紧,均是瘀血征象。

结合《内经》之血液在脉中运行不息,贯通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包括布于胸中这一点,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广泛应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起的多种病证。

包括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及肋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等属瘀阻气滞者均可用其治疗。

也就是说,本方不但可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还可通治一切气滞血瘀之证。

前面提到,治胸中血瘀,主要是指心肝肺之血瘀,当归是血中圣药,行心之血,调肝之气,养血和血,可预防它药活血而造成耗血,故而王清任大人点兵点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

另有桃仁、红花、赤芍、川芎这些归属肝经的重要人物。

桃仁破血行瘀。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

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川芎搜肝气,补肝血,润肝燥,行气活血。

互相配合不伤肝,温和有力逐血瘀。

且赤芍,桃仁,川芎红花还在心经行血,既行心血,又畅肝气,既让气中之血活动起来不淤滞,又让血中气机活动起来不凝滞,让血液如一潭流动的活水,祛瘀生新,逐走滞塞。

柴胡,疏肝升阳和胃,由于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头痛身重等。柴胡之升阳,能使浊气随降,既能解表退热,又能调畅气机散气滞,气行血便也活起来了。

牛膝,治肝阳眩晕,引药下行。不仅能让治疗的病位往下,更可让所逐之瘀血下行。就像古代流放犯人,牛膝就是那个押解犯人的衙役。是本方逐瘀之点睛。

加上生地清热滋阴凉血,可令上药行气又无伤阴之弊,并可防血热引起头晕止眩,甚至瘀热于心引起失眠心悸等。

桔梗,担负着通肺理气的重要职责。而枳壳是归属脾胃经的,看起来与前述兵将不合拍,但用方讲究排兵布阵,环环相扣,脾胃位处中焦,担负着运转之责,就像一个交通枢纽,调畅上中下之气机,并可防胃气上逆引起干呕等。

桔梗枳壳与牛膝相遇,相当于桔梗在上游,枳壳在中游,牛膝在下游,每一河段都有人负责,整个的气机血液便运转起来了。

由此,血府逐瘀汤既能升达清阳, 又可降泄下行,逐瘀滞,使气血和调。全身与之相关的病症都可用其治疗。

组成:当归 生地各9克 桃仁12克 红花9克 枳壳 赤芍各6克 柴胡3克 甘草3克 桔梗4.5克 川穹4.5克 牛膝10克。

水煎服。

血府逐瘀汤广泛流传后,医家们用它治好了无数顽固病症,屡被效验,甚至被用于伤科的治疗。比如邓铁涛老教授曾治疗一位被手推车压伤胸部的患者,经其他法治疗十多天,胸痛仍甚,用此方内服,药渣复煎,加酒、醋各一两,热洗痛处,3日后痛消,继服数剂(并加外洗)以巩固疗效。

1、出血性疾病,长期服用血府逐瘀丸可以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出现胃部出血或者是皮下出血等出血性疾病。甚至导致局部皮肤发红、发痒和皮疹,如荨麻疹等情况。

2、可能会导致胃肠出现局部刺激症状,导致胃灼热、反酸、恶心、呕吐,甚至严重的腹痛和腹泻。

提醒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中提到的方药,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