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青少年进行情绪管理? | 个案分享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吴婷婷

    单位 | 厦门市救助站

一、背景介绍
小彬(化名),男,11岁,幼年时父亲患癌离世,母亲独自带着小彬来到厦门打工。母亲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小彬,把他分别送到外公家、养父母家生活了一段时间。
小学五年级时,养父母无法继续抚养小彬,将他送回母亲身边,此时母亲已经再婚,和现任丈夫带着2个孩子生活,小彬不知道怎么和其他成员相处,一直难以融入新家庭。
小彬因种种原因无法上学,又与家人相处不愉快,某天与母亲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在街头闲逛时认识了一名流浪少年,于是跟着那名少年流浪多次在市区撬车偷窃被抓,但因两人都未满十八周岁,又不愿提供家庭信息,无法联系到家人,于是被警察送到厦门市救助站。
二、分析预估
通过观察、面谈以及分析前期资料,可以得知小彬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关系紧张,与家人相处不融洽。小彬在不同的家庭环境长大,与家人联系少、关系疏远。回到母亲身边时,母亲与继父的感情也出现问题,小彬不仅要适应陌生的环境,还经常被要求“不要听叔叔(继父)的话”,导致其无法与其他家庭成员正常交往。此外,母亲对小彬的期待和要求极高,教育方式过于严厉,二人之间冲突不断。
2、情绪起伏波动大,人际关系差。因从小生长环境多变,生活经历复杂,小彬极度缺乏安全感,性格敏感易怒,与他人相处时,经常为小事发脾气,加上情绪管理能力弱,无法进行自我调节,经常出现大声吼叫、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甚至对同伴恶语相向、动手动脚,导致同伴都不肯和他接触。
3、法制道德意识薄弱。小彬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且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制教育,对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缺乏正确的认知,容易受他人诱惑或被不法分子利用从而做出违法犯罪行为。此次小彬被送到救助站就是因为他在离家出走期间与一名长期流浪街头的未成年人为伴,不但学会抽烟、撬锁,还进行砸车偷窃。
4、就学面临困难。一方面是厦门学校学位紧张,小彬学籍在外地,参加入学考试的成绩也没能达到学校标准,而小彬母亲和继父的收入都不高,无法送他到私立学校读书;另一方面是母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经常体罚小彬,导致他对学习有强烈的厌恶情绪,十分抗拒回校读书。
三、服务计划
从认知行为疗法与系统理论出发,结合小彬的具体问题,社工为其制定个案目标,包括协助小彬改善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认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最终顺利回归家庭、回归学校、回归社会。
为达成以上目标,制定如下服务计划:
第一,帮助小彬与母亲了解二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调整交往方式,缓解矛盾,改善亲子关系;
第二,通过个案介入、开展情绪管理小组等,协助小彬树立正确认知,改正错误行为,提升其自觉自制及情绪管理能力;
第三,开展法制教育、道德讲堂等,协助小彬学习法律道德知识,避免再次出现违法犯罪行为;
第四,联系当地有关部门,寻求解决小彬上学问题的途径,并开展课业辅导,激发学习兴趣,补习文化知识,促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四、服务过程
(一)建立信任关系,制定服务计划。
社工进行初次介入时,小彬刚到救助站,对环境陌生,较为紧张拘束,只能简单应答,说话声音较小。社工通过对话传递善意与关心,小彬开始放松下来,并愿意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害怕与焦虑。
访谈结束后,社工还介绍了救助站的服务与规章制度,帮助他熟悉环境。小彬逐渐适应在救助站的生活,不仅能自觉遵守制度规范,还会主动帮助清洁阿姨做力所能及的打扫工作。
社工还积极联系小彬的母亲,收集家庭信息,全面了解情况,评估小彬面临的问题与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计划。
(二)聚焦情绪问题,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小彬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要求严苛,认为大家应该听他的,如果出现不能如他所愿或令他感到不满的情况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主要为愤怒和明显的抵触情绪,即“我不高兴了,我也不想你们高兴”,同时还伴有大吼大叫、说脏话辱骂、打人等具有攻击性的行为。
情绪爆发的频率较高,给自身和其他在站的同龄伙伴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社工在服务中聚焦“情绪失控”的问题,协助小彬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了解自己的想法以及想法背后的错误认知,进而改变不良行为,逐渐提升情绪调节和管理能力,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
1、增强自我觉察能力,改正错误认知。
小彬出现不良情绪时,社工会先为他提供一个可以独处的空间以便其冷静,待他情绪稳定后再进行介入,引导小彬回顾自己当时的行为、他人的反应并分析可能带来的影响。
其次,帮助小彬认识到“我想怎么做都可以,但别人就得听我的”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协助其形成正确认知,共同探讨应该如何做到理性看待和处理不良的情绪、行为。
最后是教授小彬自我观察的技巧,帮助他及时发现不良情绪,通过放松练习缓解情绪,调整错误的想法和行为。通过反复的介入与练习,小彬学会自我觉察与控制,发脾气的次数有所减少。
2、学习正确的行为,理性进行情绪管理。
社工还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协助小彬学习更好的情绪发泄途径及管理方式。社工多次与小彬进行面谈,反馈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其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
策划开展“我的情绪,我hold住”小组活动,带领小彬及其他同伴了解情绪与人脑之间的关系,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如通过深呼吸、打拳等方式来发泄情绪。
还运用“代币制”的方法强化正确行为,坚持每天带领小彬进行自评,给予正向反馈和奖励,促进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小彬已经可以做到自己处理、消化情绪。
(三)教授法律知识,培养守法意识。
小彬法律意识薄弱,对自己做出的砸车偷窃行为缺乏正确认识,因此社工专门准备了与法律知识相关的漫画书和视频,带领小彬一起学习法律,探讨砸车偷窃等行为触犯的有关法律、可能导致的后果以及对应会受到的惩罚等。
提升小彬对法律的认知,促使其意识到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严重性,并加强守法观念,避免再次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此外小彬还学会了如何运用法律维权进行自我保护。
(四)重建亲情联结,缓解亲子关系
小彬与母亲的关系紧张,无法正常进行沟通,母亲甚至扬言“我以后再也不管他了!”。为缓和亲子关系,社工定期电话联系小彬母亲,说明小彬的近期表现与进步之处,邀请母亲到救助站探望。
母亲第一次来访时情绪激动,一直批评诉苦,与小彬见面时也不愿多说。社工与母亲进行交流引导,并在几次的探望中让母亲看到小彬的进步,母亲开始理性看待小彬的优点与不足,不仅会主动来电联系,为小彬买了水果和保暖衣物等,还会带上其他家庭成员来看望小彬,母子关系有所缓和,小彬与家人之间的互动也更加频繁。
(五)协助解决入学问题。
小彬仍处于九年义务教育期间,但因户口、学籍等原因,无法在厦门接受教育。为解决小彬的上学问题,社工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介入,一是落实解决就学问题。协助小彬母亲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反映小彬就学困难的情况,在多番的协商和努力下,最终确定小彬可以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学校读书。
二是缓解小彬对学习的抗拒心理。社工进行个案辅导,与小彬共同分析继续学习的意义,鼓励其回校学习,开展文化课堂,在辅导中给予鼓励和肯定,激发小彬的学习兴趣,补习缺漏的课业,以便更好地适应学校教学进度;三是帮助小彬母亲妥善安排小彬学习期间的照顾监护问题。
社工协助母亲与老家的亲人联系,说明困难情况,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最后确定小彬在小学期间主要由外公外婆照顾,上初中后就可以自己住校学习,放假期间则由母亲接到厦门生活。
五、服务成效

经过2个多月的介入,小彬的情绪问题得到缓解,不只是爆发次数和调节耗费的时间逐渐减少,情绪失控伴随的不良行为也有所改善,如侮辱性言语明显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威胁性行为及不配合安排等行为虽然仍然存在,但与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小彬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宣泄方式,即通过“哭泣”疏解情绪。

小彬情绪状态稳定后,无论是与其他同伴还是母亲、家人的相处也发生变化,冲突减少,能够良好地沟通互动。社工回访得知,小彬还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重燃对学习的热爱,上学时能认真听课,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休息期间还能帮助外公外婆看店、做家务。

六、专业反思
第一,服务过程中出现移情和反移情的现象,小彬将对母亲的情感和期待投射到社工身上,失控时的情绪状态和行为给社工带来巨大冲击,容易引发社工的不良感受和负面的情绪反应,因此社工在工作中要时时保持自我觉察与反思,接纳服务对象和自身出现的状况,以专业的态度真诚地回应服务对象,推动其发生积极正向的改变。
第二,社工协助小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其所在家庭、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重视个人和家庭(特别是母亲)乃至社区、学校等社会网络的支持,积极发现并运用不同的资源帮助小彬解决问题。
第三,服务中,社会工作不仅要作为教育者,教导小彬学业及如何掌握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技巧,更重要的是作为陪伴者,做到平等交流、包容接纳,为小彬提供情感支持,帮助其更好地改善行为,顺利回归家庭、学校和社会。

双十一来社工客微店

超多福利等你抢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