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那些杂货店里的旧时光,斑驳得很好看……
当年的小码头什杂商店
杂货店之前,是酱园、谢馥春等小百货的店居多,之后是超市、便利店大行其道。夹在两种零售时代之间的杂货店,现在还有一些老居民小区、老街残存。
这些杂货铺当年跟火车票售票窗口一样,得隔着玻璃窗和铁栏杆,冲老板喊要啥要啥还要啥,老板心算能力很强,一边麻利拿货,一边脱口而出告诉你多少钱。
老巷子里面,那些不起眼的小门面,简单的店招,码放得很整齐的香烟,玻璃柜台里面还有打火机、火柴等生活日用品,靠墙的货架上摆放着零食、调料……
那些杂货店的模样,几十年不曾改变。
杂货店基本满足了大家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而且烟火气十足。从烟酒到洗衣粉到小零食,一应俱全。
对于孩子们来说,杂货店是童年里的那束光,常常有小孩对着琳琅满目的小食品痴痴地看。
小时候,谁家开了一个杂货店,那就是人人羡慕的“富二代”,因为他的储备是足足的。
一条老街上的杂货店过去基本上是盈利的,如果有大把大把孩子的客源,就属于暴利行业了。80年代初,中华路中心小学的校办工厂,抓住了这个商机,在校门口果断开了一个小门,开设了一个小卖部,但什么都卖。
厂长公关了班主任,班会时语重心长的对学生们说,同学们啊,这个小卖部开的出发点是为你们好啊,外面小摊子很不卫生啊,你们买零食什么的,一定要到校门口的小卖部才行……家里的酱油、麻油什么的,都可以来校门口打嘛,也没有几步路啊。
回家之后,同学们传达了老师的精神,但重点部分采取了一些扭曲:老师说了,吃的东西一定要多到校门口的店里买,零花钱多给一些,这样老师高兴。
家长一脸的狐疑。
伯先公园门对面的杂货店。
开杂货店的老板,大都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在自己的世界里。
他们或者昂着头看悬挂在高处的老式电视机里播放的老版武侠片,或者听听广播,或者看看报纸,总之都很淡定。
这样的经营心态,注定了店的进化缓慢。每每经过买个东西,都像穿进了时光隧道,老式的塞箭牌口香糖的塑料盒、市面上已不常看到的铅笔盒纷纷在这里露了面。
那天去黑桥给苗老师送板凳,路过宝盖路,看到柜台里的香烟,架子上的酱醋,回忆起小时候家里的酱油都是要去杂货店去打的。
店主会掀开缸上厚重的棉布盖头,用酱油吊子慢条斯理舀进酱油瓶子里,“咕噜咕噜”的声音由缓变急,空气里就漫着一股咸咸的味道。
然后摔过一盒火柴,说:零钱么得了,拿盒火柴当找钱吧……
哎,不说了,终于知道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到杂货店来回忆过往的事了,这里,有一股成长的味道。
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