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孩子学走路,焦虑家长爱做的6件傻事,孩子学走不成反受伤
自从有了宝宝以后,女人聊天和攀比的对象就成了孩子。“说话早”“走路早”都成了她们攀比的对象,她们把这看成孩子聪明的信号,“合格母亲”的象征。
事实上,每个宝宝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发育计划,说话和走路的时间自然不会相同。无论他们说话和走路时间是早还是晚,和孩子的智力发育关系不大。
很多妈妈看着别人家的宝宝8个就会走路,自己就开始焦虑,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宝宝还不会走路”,“是不是孩子发育有问题”。
孩子会走路,真的越早越好吗?
宝宝学走路一共分为爬、站、走三个阶段。一般而言,宝宝爬行的时间在6个月到10个月大的时候;宝宝在10到13个月大的时候,才能熟练掌握站立的本领。到了11到13个月大的时候,宝宝才能掌握走路的本领,大多数宝宝都是在14个月大的时候才能走得比较稳。
由此可见,宝宝学走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书中指出,宝宝在15月前学会走路都是正常,父母不必太多担心。
“会走路越早就越聪明”,这个谣言只不过是父母攀比的结果。
在孩子学走路这件事,父母常犯的误区还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吧
1、未爬先走
在婴儿的发育过程中,抬头、翻身、爬行、站立和走路都属于大动作发育的重要一环,缺一不可。
很多父母为了证明宝宝不比别人差,常常揠苗助长,让宝宝跳过爬行直接开始学走路。殊不知,宝宝在爬行的过程中,提升了眼睛、双手和双腿的协调能力,对大脑、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的发育是非常有利的。跳过爬行,直接学走路的孩子,即使学会了走路,走路的姿势也是跌跌撞撞,容易摔倒。
2、学步车是神器?
学步车,顾名思义就是宝宝学走路的时候用到的育儿物品,一度被奉为育儿神器。宝宝学走路的时候,学步车不但可以避免宝宝摔倒的风险,还能学习走路,妈妈省心又省力。
然而真相并不完美,学步车不但不能让孩子学会走路,还会增加宝宝X或O型腿的发生概率。
3、怕摔倒,架着走
学步车不能用,宝宝摔倒了怎么办。于是聪明的妈妈们又想到了学步带,虽说自己累点,但最起码宝宝不会摔倒,自己也不用弯腰架着宝宝啊,一举两得。
事实是,无论妈妈是架着走还是使用学步带,宝宝在练习走步的时候,每一次迈步都是妈妈在用力,自己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都没有得到锻炼。长此以往,宝宝就会养成前倾、后仰和踮脚等错误的走路习惯。
4、担心腿型,不让走
还有一些读过一些育儿书籍的父母,担心孩子过早学走路会影响孩子的腿型美观,于是他们不让孩子学习走路。
当宝宝可以稳稳地站立,并开始有扶着沙发挪步欲望的时候,说明宝宝已经具备学走路的能力了。如果这时候父母还是不让孩子学走路,天天抱着他,孩子的肌肉力量得不到锻炼,智力发育也会减缓。
5、学步就要穿鞋
宝宝学走路的时候,很多妈妈自以为是地给宝宝穿上了学步鞋。其实,光着脚学走路才是学步的正确打开方式。
光脚学走路,有利于宝宝脚部神经直接感受来自地面的压力,更好地感知路面的变化,有利于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变化,降低平足的发生概率。
如果非要给孩子穿双鞋子的话,那就买一双鞋底柔软防滑、软硬合适的学步鞋吧。
6、焦虑过后,还是焦虑
自从宝宝出生后,父母焦虑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很多妈妈看到宝宝的腿型是O型的,就开始焦虑。到了宝宝2岁的时候,腿型变成了X型腿,父母又开始焦虑。
2岁之前的宝宝多是O型腿,这是胎带的,妈妈不用焦虑。3岁左右宝宝的腿型又变成了X型的,妈妈也不用担心,因为这是宝宝刚会走路,腿部承重导致的,一般到了6岁的时候就会变成正常的腿型了。
除此之外,有些宝宝在初学走路还会有内八、外八和踮脚的问题,一般也会在2岁左右就会改善。
说实话,宝宝学走路和学说话不同。除了鼓励、拥抱和陪伴之外,父母能做和该做的,真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