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术馆馆藏作品展
一般来说,别人画的画,不管怎样都是值得看看的,何况还是一家国家美术馆收藏下来的作品。可惜没有赶上看馆藏的连环画原作,赶上了其他美术作品,包括油画水彩雕塑等等。
美术馆收藏的这些作品,在题材领域上站在国家的角度,很注重不同地域不同生活场景、劳动场景、人生场景的均匀分布。不管表现哪些地域的生活、哪些民族的情感,它们大致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立足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记录与表现日常生活、日常劳作中的诗意景象的同时,也都是基本功扎实的画家的精心制作,都是下了大功夫的作品。而从参观者围观的效果上来说,也是那些明显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作品人气更加旺盛。
油画《海边鱼市》是渔船刚刚靠岸,鱼贩已经上船的一个瞬间里的场景。那跨着很开的大步的短裤女子占据着画面上重要位置,和赤膊穿着革制的防水兜兜的渔夫刚刚商定了价格正在接货,一条鱼非常幸运地在这次传递过程中掉进了船间的缝隙,回归了大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则是类似《清明上河图》那样的传统的风俗全景图,将一个冬日集市上的全部细节用俯瞰的角度一一呈现。买和卖的,卖什么的都有,买什么也都有。一点一点看下去,能有看不尽的细节,看不完的情态。
《馒头》展现的是一个帐篷里几个民工围着一兜子馒头吃饭的情景。只有热水,只有馒头,再没有别的。年轻些的民工显然不满意,趴在桌子上不吃,上了年纪的则不紧不慢地吃着,还给自己的碗里加着水,一副乐天知命的悠然。
《刚刚下了小牛的母牛》将母牛凝望着自己的小牛的母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时候的牛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动物,而是人,是和人一样的大自然的儿孙。
雕塑作品中的《卖菜大妈》,人物高居一座堆积如山的蔬菜堆之上,蔬菜品种有大几十种,一一精雕细刻,神形毕现,连包装捆扎的筐与绳都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另外一部作品叫做《盖房》,将农民建房的大场面无一遗漏地展示出来,拉砖的拖拉机、挖地基的小工、堆积着沙子水泥钢材木材的街道;还有张罗着卸货、督促着干活的主家,做饭攒忙的邻居,等等等等,一一塑形,用立体的风俗画来建构一个中国人重大的人生场景。
《战斗间隙的想象》,雕塑的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战士,以端坐着的姿势,敞着怀抱着长了刺刀的长枪仰着头闭着眼睛喘息着睡着了。这些雕塑作品没有非常明确的标签,说明时间地点和人物的身份,一切都凭着观看者综合个人经验的判断与想象。对于他们的生命状态中的情绪情感的把握与认同,可以感同身受,也可以因为间离效果而形成一种站在人世之外浏览人生的超拔。这些观赏心理,都是自然而然而又健康有益的审美享受。
在这个对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候来说都是凡庸的世界上,美术是让人能暂时脱离开现实现世的一个窗口,是由此进入另外一种与自己的生活很有关系或者很没有关系的场景的通道;而方法仅仅就是凝视着这个窗口,就只是看着,久久地看着,人就有可能通过这个窗口飞起来,飞到遥远的地方,飞到我们灵魂曾经栖息或者一直想要栖息的什么角度上去。那个角度可能是冰冷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却是美好的,是我们的生活里隐隐约约地见过,但是印象不深;或者干脆就从来没有注意过的。它可能是一个俯瞰、一个定格的端详,也可能是一抹色彩、一个能表现人类复杂情感的表情……
和看电影最好去电影院一样,尽管网络已经十分发达,但是只有现场去看原画感受才更其全面和立体。这是美术馆之为美术馆的基本逻辑之外,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存在下去的过硬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