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公园一带的风景

北京西北,自然地理上是块有山有水的好地方。记得七十年代初,被父亲带着跟他们单位的车去四季青买锅炉,见识到了广袤的稻田菜地,稻田菜地的边大柳树,还有大柳树后面的村庄,村庄后面的西山。在馨香的稻子和湿润的蔬菜气息里,那种如画的景象,后来就被自己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认定成了古代中国的依稀模样。

迢递的土道上只有桥是青石铺就的,人行其上,自然就有有一种非常舒缓的节奏;咿咿哎哎的碌碡和牛车,吹吹荡荡的柳枝和夕阳,这就是自己出生之前很多年的古老的时代里的景象。以后再读任何古诗古文,都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个场景来,这是自己藉此回到古代的门。

可惜的是后来再没有机会重游这一带田园,而时代的快车也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来的面貌:水稻消失,流水不再,除去被高墙圈起来的公园之外,再难从日常生活的景观里发现旧有的痕迹。尽管这一带因为国家设施的需要而不允许建高楼大厦,所以没有破坏天际线,始终都要遥望西山,但是生活场景已经脱离开过去的自然风貌,这却是无奈而又残酷的事实。并且,这样的事实不独在这里上演,至少整个东部都难逃这样失去原始的自然风貌的命运。

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被高墙圈起来的园林就成了唯一复活曾经的植被的地方,是的,只是复活了原来的植被,甚至比原来的植被更丰富了;但是,植被所依托的广袤的稻田与百年的柳树,那时再也找不回来了。

海淀公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的一个聊胜于无的本地标本,作为背景的三山五园之一,这里不收门票,有从西方学来的露天剧场和草地音乐节场地,有银杏林,有虽然只有一块牌子但是终究是留下了一点点痕迹的怀古之处。最出人意料的是,还保留了一块稻田,即便已经收割过了,但是稻秸还都堆在稻田里,以证明这里的确是稻田,不是仅仅有一块牌子而已。

这种稀罕的格式非常让人敬佩,也让人觉着很是可怜。可怜那一片广袤的稻作区,如今就真剩下这么一块不折不扣的“标本“了。

这一带旧有的皇家园林,因为被八国联军烧毁而趋于荒废。逐渐成了文人雅集之所,成了京城里的人们在郊外寻找自然诗意的自由的所在。春秋佳日,古树荒田之间,踽踽而行古道;吟哦之余,凑出自带的食物野餐,享受这块土地没有被皇帝们一再看中之前的某些天然而本真的妙处。

山水回归到人民的手中,竟是以这样被外族入侵的极端形式偶然实现的;这实在应该是皇帝和皇帝们应该反思的。可惜的是,历朝历代这样的反思都难矣。在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上,在如今寸土寸金的现代化道路与现代化建筑的缝隙里,能留下这么一片虽然过分人化,但是毕竟尚有植被密集的好出处,已经接近最好的可能了。

海淀公园对面的万泉河边的芙蓉里小区按照规定都是六层以下的低矮建筑,而其门前的休闲广场也足够开阔广大。骑着只在后轮正中有小块挡泥板的租用自行车的市民,将这种造型奇特存取方便的自行车随手放在路边白线以内,便去打球了。清凉的晨光里,这里的干净与整洁既像是八十年代的旧时光,又像是国外人性化的低密度居民点。

这一带与马路对面的海淀公园一样,都是过去畅春园的领域,也都是畅春园被毁以后的自然田园的一部分。于间漫步,就已经是在脚踏河山之既往,眼瞻小心乐观之未来了。

能在深秋的时候走过这片土地,何其幸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