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科】几乎所有的焦虑都源于不允许自己出错
已经有无数的来访者表达“自己很焦虑”:
焦虑得精心策划了两年的事业从没有行动过丝毫
焦虑得直到凌晨三四点还在修改第二天需要使用的PPT
焦虑得花费了半年时间分析完所有品牌的所有价位的所有型号的手机,然后满怀忐忑地买了自以为性价比最高的那一部,接下来马上后悔……
总结起来的话,几乎所有焦虑都出自一个根源,那就是——绝不允许自己出半点差错。
在那个宁死也要捍卫的完美形象背后,总是藏着一颗不堪一击、惊魂不定的小小玻璃心。
因为你认为自己就是个完美的存在,然而戏剧性的却是,如此地追求完美结果变成了一件那么不完美的事。
—01—
追求完美的人经常不幸福
社会心理学家Shalom H. Schwartz和同事在研究中发现两种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
一种人更愿意穷尽所有可能的选项,只为从中挑选出那个唯一的最棒的选择,这类人被命名为“选择最佳者”。
另一种人只是找到差不多凑合好的那个选择,就完成了,满足了,他们叫做“知足者”。
选择最佳者要花较长的时间进行选择,而做出来的选择看起来会比那些知足常乐者迅速做出的选择要好很多。
然而悲哀的是,他们仍然会对自己的选择不甚满意。
更悲哀的是,与知足者相比,选择最佳者过得相对更加不幸福,心态更悲观、自卑,生活满意度更低,并且更容易后悔、自责和抑郁。
大量心理学研究已证实,完美主义心态导致抑郁和焦虑,降低生活质量。
这种消极影响真的是非常严重,以至于完美主义已经被作为抑郁症状的一部分,并成为造成抑郁自杀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
所有这些发现无不正中完美主义者的痛点。他们急需改变的,是对出错这件事的态度。
—02—
出错令人发挥出色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Ellen Langer曾做了一项研究,探索对出错的开放态度如何影响公众演讲焦虑,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让他们进行演讲:
A组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糟糕的”(完美主义);
B组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难免的”(自我原谅);
而C组的参与者被告知“演讲需要出一个错误,而且还可以出更多意外错误”(好奇开放)。
结果,C组的参与者在演讲中感到最舒服,最不焦虑,并且得到了观众们的一般最高评分。
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这组参与者已经把完美主义抛在了脑后,只是专注于他们的表达,这样才能好奇地去探索其经历本身。
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
出错并非是我们避之不及的丑事,一旦错误发生,我们也不应只以自我安慰来应对;
出错还可以是值得鼓励和庆祝的,它甚至能让人表现得更加出色。
—03—
出错让人更有魅力
网上一档以毒舌自嘲为特色的脱口秀节目渐渐热门,这档节目每期邀请一位阅历丰富、三观正确的知名人士作为“被吐槽”的主角,由这位名人再邀请一群自己的圈中好友一起轮番相互吐槽或自黑,并且还会争出冠军。
从曾在主持招聘节目时把选手骂到晕厥的冯绍刚,到代言了各种各样“神奇”广告的唐国强,从只有一部剧被观众所知的剧作家史航,到在真人秀里制造了“放气”事件的郑凯,没有一个不在自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可是所有人都很开心。无论是怎么也不红的,还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都通过这个节目又火了一把。
我希望所有完美主义者都能看一看这样的节目,不仅仅因为它的幽默,还因为它对于完美主义癌晚期患者有着绝对的治愈效果。
它让我们知道,出错也很OK,出错也很可爱。有趣的是,越是有影响力的人出错越是有魅力。当他当众揭自己的短时,你会戏剧性地被一种满满的“快感”所包裹。
—04—
培养我们对错误的正确态度
当你还是牙牙学语的宝宝时,你是多么肆无忌惮地出错呀!你知道那时的说过多少语句不通的话,可是你焦虑了吗?
并没有。反而你开开心心地渐渐把什么都学会了。
那么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出错感到如此厌恶甚至到一种超乎寻常的恐惧的地步?
故事大概得追溯到你的小学一年级。你拿着考了98分的试卷兴冲冲地递给妈妈,可妈妈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就问你,那两分是怎么丢的?
然后,噩梦就开始了。
而现在,是时候改变态度了。
—05—
如何改变?
如果此刻的你正在焦头烂额地准备一场你心目中的绝不能失败的演讲,或者在拖延实施一项已策划了两年的计划,又或是还在纠结抓狂最合适的手机会不会是下一款……
我建议你先停下来, 然后去规定自己在这件事情上出个错吧!
最糟糕的情况,不是你出了错,而是你居然没有出错的勇气。
像是去完成一个随心的任务一样去完成这次出错,同时带着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去观察后果。你怎么知道不会有更有意义的事情出现?比如——你学到了什么?
事实上,正如没有人会在乎台灯底座有多干净一样,也不会有人真的记得你当时出错的时候有多丢脸。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