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首席教师的成长
马赐敏1999年上海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附校工作。作为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她从根本不会教书,到现在代表附校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评比,面向全区,乃至全国的同行展示课堂教学,成为附校语文学科的首席教师之一。她的成长与发展是喜人的,也是惊人的。那么她又是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发展之路呢?
在带教中实现成长
1999年,马赐敏进入教育学院工作,担任教院附校的语文教学,幸运地成为教研员辛冠东老师的徒弟。陶行知先生曾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辛老师正是这样的一位老师。一年时间,不仅让马赐敏从辛老师身上学到了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理念,还深刻地体会到一名优秀老教师扎实的学科素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辛老师是一位严格的老师,也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作为一名非师范专业的毕业生,马赐敏在踏上教育岗位之始一切都是由零做起,每一样辛老师都细致耐心地教。小到如何纠正学生的错别字,如何通过批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大到公开课的设计、备课,事无巨细。
在这一年里,辛老师坚持每个星期都去听马赐敏的课,听完后又评课。从教学方法的传输、学科研究方法的教授、以及公开课的指导,他总是投入十分的责任心与热情。为了锻炼马赐敏在有人听课的情况下也能镇定授课,为了捕捉教师与听课者的互动表现,辛老师总是坐在第一排同学的前面,背靠窗户,拿着听课笔记,观察马赐敏上课的每一个动作、细节,以及学生的每一个反应。时而凝神细看,时而低头记录。听完课后的交流,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再提出解决方案,并要求马赐敏在下一次上课时避免出现。有人说教研员只会搞教研,不会上课。这句话在辛老师身上决不适用。
那一年的一次作文课,马赐敏指导学生关注记叙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她先选读学生作文,然后由学生归纳进行语言描写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分析出了人物的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故事情节发展,人物性格特点,接着马赐敏做了总结。
可是这时,辛老师举起了手,他面带微笑地说:“同学们,我这里有两篇文章”。可他手中并没有什么稿子。出人意料的,就象说故事那样,他把两篇文章背给学生听。学生们瞪大一双双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津津有味。背完了文章,辛老师让学生比较这两篇作文中人物语言描写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然后作总结说:“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可多可少,但任何组织都是围绕表现作文的主题思想展开。我就讲到这里,马老师你继续。”“啪啪啪……”同学们自发地鼓起了掌。
这就是一名优秀教师的魅力呀!这堂课让马赐敏充分地领略了一位优秀教师的风采。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强烈的语言感染力,以及对语文教学的热情,对带教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年轻的马赐敏看到,做一名好教师,要上好一堂课是以严谨的备课为基础的,同时还需要长期的实践积累。这积累不仅包括学科知识,也包含了个人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学资源的累积。只有用最生动最吸引学生的语言讲授知识,才能抓住每一个学生的眼睛和耳朵。
马赐敏是讲授者,同时也是听课者,虽然仅仅是课程的局部、片断,却足以让她感受到了教学的艺术魅力,语文的魅力。她深深地意识到,要成为一名好教师,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好多好多。
在公开课和反思中发展
在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工作的第二年,沈慧琴老师成了马赐敏的带教老师,她所申报的“中学语文‘讨论式教学’研究”课题通过审批,立为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马赐敏于是跟着沈老师参加了课题的实践探索。参与教育科研让马赐敏的教学有了新的视野,与课题相关的研究科、展示课也一次次地磨砺着她的教学理念和实践,让她在公开课及反思中得到更快的成长。
有一次公开课,马赐敏教七年级的《佛罗伦萨小抄写员》。小裘里亚为减轻家庭负担,在深夜里偷偷爬起,帮父亲抄写。却耽误了自己的学习。围绕着这一内容,师生之间展开了这样的讨论:
老师:对。接下来我们再看黑板上的第一个问题。裘里亚这样做是否值得呢?
同学齐声:值得……不值得……(出现不同意见)
老师:大家有了不同意见,这样,我们分成两个讨论组,认为值得的同学坐在左边,认为这样做不值得的坐在右边。
(同学调整座位)
老师:现在已经形成了新的讨论小组,同一小组都是意见一致的同学。在小组里你们再完善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希望回答时力求完整。
(同学边讨论边做记录)
同学吴(正):我认为是值得的,有两点理由:第一,裘里亚这样做能够为家里挣钱。第二,这样更体现了裘里亚对父亲真挚的感情。
同学薛(反):我认为裘里亚这样做不值得。第一点,他现在还是个孩子,他的任务是学习,不应该为抄写耽误了学习。第二点,如果他现在学得好以后长大了也可以有机会改善家里的条件。第三,裘里亚半夜替父抄写所增加的钱很微小。
老师:认为不值得的同学还可以补充。
同学施(反):裘里亚这样耽误学习体现了他的不懂事。
老师:刚才你们应该听清楚了,他们这小组认为这体现了裘里亚的不懂事。
同学朱(正):我认为这正是体现了他的懂事。裘里亚这样做希望能让父亲高兴,使家中有钱。所以他放弃了个人的利益,在深夜替父抄写赚钱,体现出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
徐(正):学习是为了将来家里有好生活,但现在家里非常贫穷,只有有了钱他才有可能有好的学习环境。而且现在整个家都需要依靠父亲,他不希望让父亲累倒。裘里亚本身不想放弃学业,但他实在太小了,不得以为了帮助家里才会熬夜而耽误了学业,这是他没有想到的。
老师:刚才同学们都讲得很好,如果在分析时能多根据文章中的内容就更好。
同学樊(正):文章的第二段中写道:“父亲已经上了年纪,过度的操劳使他更加苍老。”他就为父亲放弃了自己休息时间多赚一点钱。所以这体现了他的懂事。
同学水(反):但是他这样赚不了多少钱。
同学吴(正):请大家看第十节,“那天晚饭时,父亲却又高兴地说:‘这个月我抄纸条比上月多挣了三十二里拉。’”裘里亚这样做使父亲感到高兴,他就达到了目的。
老师:裘里亚能让父亲高兴这就是他最大的高兴,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最后我们请两个小组总结各自的观点。分别请两个同学讲。小组讨论时可以前后收集观点。
(学生讨论)
学生朱(正):我们一共分析了五点。第一,能够为父亲赚钱,如果没有钱就没有学习的经济条件。第二,多赚一点钱能够让父亲快乐。第三,裘里亚是最大的孩子,认为自己有这个义务。第四,这样不光是为了钱,更是为了分担家庭的负担。第五,他并不是不要学习,而是放弃了个人的利益。说明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所以我们认为他这样做是值得的。
学生郑(反):第一,学生的学习更重要,学习是他当时的职责。第二,现在的生活并没有贫穷到要让裘里亚耽搁学业,为家里挣钱。第三,他现在这样学习受影响会让父母担心。第四,从长远的眼光看,裘里亚更应该认真学习,这样将来就会有好生活,让父母也获得幸福。
(同学自发鼓掌)
虽然整堂课主要就讨论了这三个问题,但这三个问题都源于学生,鼓励了学生要主动质疑,也说明学生已经学会了主动质疑。而且由这三个问题所引发出了对小说主题的了解,人物性格的深入探讨,以及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虽然在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时出现了分歧,但是在解决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结合环境、与自身的已有经验,对生活的理解作了综合的分析,和较为完整的总结。总体来说,这堂课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以及总结概括能力。
这节课的反思让马赐敏认识到,讨论式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地体现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激发了她积极投入二期课改的热情,她决心以一种新的教学定位出现在课堂里。
【评价】
虽然教学是一门操作性、经验性很强的工作,但是实践中,教龄长,教学水平一般的教师却大有人在。这说明,教学水平的提高,固然需要经验的积累,却也不是时间长就能解决的。马赐敏的例子就生动地说明了,教龄不长一样能够出成绩。
她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从一个对教学,对课改要求一无所知的青年教师成长为附校教学的骨干,中坚,她的成长与发展和她本人的好学密不可分,更与给她成长与发展空间和机会的校园氛围、教研制度分不开。
就像她自己回顾总结的一样,帮助她成长的首先是教育界前辈的无私指导。正是教育学院在教师培训中本着“教师之间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的原则,积极进行新老教师的师徒结对,才让马赐敏有幸成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研员辛冠东的徒弟。虽然辛老师整整一年坚持听课也让马赐敏惶恐不安,但却为她今后的教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她今后的教学树立了规范。
马赐敏成长的第二个重要的推动力则是教育科研,参与课题研究为她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打开了马赐敏的教育教学视野。附校是课题组的试点校,同事间的交流、讨论更是让她深受启发。
但是让马赐敏从成长走向发展,走向教学成熟的最大动力则是附校独特的教研制度:首席教师的课堂开放,和每周一日的附校开放日。这些开放让马赐敏的教学不仅要接受语文教师的品评,还要接受本校其他学科教师的评价;不仅要接受家长的监督,还要接受外校、外地教师的审阅。虽然频繁的公开课也让马赐敏曾经抱怨过,但正是这重重的压力给了她重重的动力,使她不断迈向新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