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71)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大南湖临水建阁的清风亭茶社
据湖北煤田地质局125队《宜昌城区工程地质研究》一文披露:在宜昌城区一二级阶地之内广泛分布有古河道纵横,给建筑物场地工程勘测和基础处理造成不良后果。例如震惊宜昌的强华里A组工程塌孔事故,经研究分析原因为古河床故道散松砂砾层而引起的塌方事故。而对于场地中的流沙、淤泥、古河道松散层,目前的有效方法是在查明地下软弱体的分布、厚度、地下水的作用的前提下,采取钻孔灌注和密实灌注的方式解决。
如果说1917年修建的鹏程路将南湖一分为二,截断了通过溪流与八合塘的沟通,也就是流水没有了出路,1930年在挖南湖岗拓宽康庄路,用挖出的土石方去填南湖时,也在南湖的东北部筑有一长约245米的土堤,也就截断了南湖的来水。这条堤始名南湖横堤,后逐渐形成为街道,因而得名湖堤街。当时穆子斌所办的《宜昌公报》为领导此次行动的县长赵铁公歌功颂德,在报上发表题为《昔日愚公移山,今日铁公移岭》的文章,吹捧赵县长填南湖的行为。
不管是鹏程路还是湖堤街的一分为二都是尽可能的将南湖分块隔断,采取用土石方、生活垃圾和发电厂煤渣填埋的方式,将南湖从地图上抹去,从而给日益扩大的城市拓展生存空间,有人撰文为赵铁公辩解说,他是想改善水源,那就是宜昌话所说的“撞哒鬼”,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堵塞了源头,截断了去路,大南湖就没有了活水进入,就成了一湖死水。
于是小南湖就慢慢变成小林园,如今那里遇到暴雨倾盆,还是需要开动泵站排水,站在小林园的最低处,六七层楼的住宅楼也就勉强露出康庄路的路面,可见原来这里有多深,据此有人断言,现在第一医院就是原来南湖最深处。笔者印象中,被隔断的小南湖还存在了很多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小林园,透过一医院围起的高高竹篱笆,还能看见已变得很小的小南湖还有荷叶摇曳,位置在现在的南湖组团那栋建筑附近。
宜昌历史上经常遭到水灾的洗劫,比如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大雨如注,连日夜不绝,江涨骤发,突涌入城,平地深者六七尺,其不没者府署、试院而已。郭州、西坝及临江东西岸,漂没居民无算”。而经过上世纪两次掐头截尾,大南湖就成了一湖死水,全赖雨水存积,而市内外排水沟道年久失修,不仅阻塞不通,更无一条下水总道,一遇雨季污水泛滥全市,以致不少街道遭到内积外灌之患。
比如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8月上旬,长江流域暴发特大洪水,被《巴黎日报》路透社评述为“在最近一世纪历史上所未曾有过的大惨剧”“水淹宜昌城,海关水位35英尺”“江水泛溢入市,市区南湖、大公、怀远、古城镇居民住宅水齐楼檐,受灾最重”。据史料记载:1935年“5月29日至6月4日暴雨7昼夜,山洪暴发,水淹宜昌城。7月3日至7日大雨66个小时不息,水头4丈,冲洗县城。全县受灾面积45.52万亩,冲毁房屋14565栋,受灾人口为9.62万人,死亡36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