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教案,关注学生 ——《小狗包弟》课堂反思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课的第一环节,这也是我选择《小狗包弟》作为公开课的原因。很多教师将《小狗包弟》解读为“揭露文革”、“关注生命”等等。而我认为作者在文本中用“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感到羞耻”这样触目惊心的话来评价自己放弃一条小狗,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忏悔反省”意识,再纵观整个《随想录》,都在着力表达对文革的反省与自我忏悔。
在这样的文本解读前提下,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来达到教学目标:用文革中的故事导入;划分文章层次;理解文章情感历程;深入体会作者的反省忏悔意识;拓展忏悔意识。自以为五个环节逐步深入,让学生产生对忏悔的情感共鸣,实现情感的升华,完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谨记这五个环节,谨记五个环节的中要提的问题,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言。然而“完成”教案的过程中,我忽视了学生的反应。
导入时我用的是冯骥才的《100个人的10年》中一位语文教师给学生讲述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故事后被划为右派判刑八年的故事导入,讲述完故事后,问学生“请问,这是事实吗”,由此引入文革。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刚刚开始,我的情绪有点紧张,语速过快,很多学生没有听清楚故事,没能进入情境,在看到学生脸上不为所动的表情之后,我本可以调整教学步奏,在问学生“请问,这是事实吗”的过程中简单复述一下故事,让学生进入情境。但我选择照着教案走,在学生未能很好地进入情境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教学的下一环节。
在深入理解作者反省忏悔意识这一环节中,我按照事先的设计提出“作者用如此重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歉意,仅仅是因为放弃了一条小狗吗”这样一个问题,我最初的设计是这个问题先是问而不答,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再展示关于作者在文革中违心批判他人等相关资料,之后再让学生回答。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抛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似乎跃跃欲试有话要说,这时我应该放手让他们来谈,不管是认同也好反对也好,引发讨论,可以加深对作者反省忏悔意识的理解。但是我却选择按照事先的设计走,没有让学生充分表达就展示资料,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课堂中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教学中过分地关注情境,死板地按照教学设计走,没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的反应与动态,调整课堂节奏与环节。这是本堂课一个最大的缺陷,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