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读且思其六: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 ——读《论语》有感

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

——读《论语》有感

分宜中学   谢婵

上课的时候给学生看了一副对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小疑必问大事必闻才算学生。我问学生有没有做到始终怀揣质疑精神,谁曾想,他们反问我一句:老师,您分得清五谷吗?

不得不被学生们的话噎到,是啊,我知道五谷是何物,然而把它们放在一起,城市长大的我又分得清谁是谁吗?我举起手来:同学们,你们很有质疑精神!

虽然我肯定了学生们的质疑精神,然而我也想起了《论语》中另外一篇《子路篇十三》: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农民出身的樊迟似乎对耕种情有独钟,虽然已经投身孔子门下,还是对农事念念不忘。孔子认为樊迟问错了对象,学错了东西,心里不是很舒服。孔子教的是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世之道,是为国为君之理。樊迟的问题转向任何一个老农,他们都可以给他完美的答案。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卫灵公》)。我们所担忧的,不该是眼前的贫穷,而是没有一个摆脱贫穷的根本方法。为君者,该懂得御人之道;为师者,该懂得为师之道;为农者,该懂得为农之道了。

2016年河北公务员面试有一道这样的考题:社会分工不同,各有各的价值,谈谈你的看法。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分工是越来越精细。如同挖井取水,挖得越深,取到的水愈加清澈甜美。社会分工的不同,让每一个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提出,劳动分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如在微软,要研发WINDOWS系列,那么就得分成N个部门:数据库,美工,录入,语言,后期测试等等。再比如酒店后厨,得有专门的白案红案师傅,购买,帮厨,传菜部等等。难以想象,偌大的后厨一两人搞定是个怎样的情形!

又想到了杨振宁先生。先生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理论的源泉。可在艾里逊实验室工作20个月,他惊愕地发现,在实验技巧方面,他缺乏其他同学那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近乎本能的直觉,在实验室里他永远都在手忙脚乱。有一个很有名的玩笑是:“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在教授泰勒的建议下,他决定放弃写实验论文而转向理论论文。他的这一抉择是不是物理学的幸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有些与生俱来,我们称之为天赋,有些能力经后天培养获得;有些天赋自然而然显现,有些则藏而不露。韩愈说:“术业有专攻。”只有客观认识自己,对自己有正确的把握和定位,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北宋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看来真是的。一来说明《论语》含义丰富,主题深远,作为丞相的他凭着半部《论语》就可以帮助君王治理天下;一来也说明《论语》是多么的高深莫测,不可琢磨。短短一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就让人浮想联翩,则其中还包括多少含义还没有解析呢?

综上所述,大家认为我用这些话反驳学生可行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