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十三针与夹脊穴

北京金针王乐亭老大夫在1958年前后形成“督脉十三针”方,其组成为:百会 风府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至阳 筋缩 脊中 悬枢命门 腰阳关 长强 基本为从百会、风府开始隔一椎取一穴,主要用于治疗瘫痿、癫狂、痫证等病,另有高立山主任以百会至长强平分十三点针刺为“督脉十三针”方。王老尚根据临床实践中医生与患者双方体验的针感敏感区域,将距棘突连线中点半寸的华佗夹脊穴向内移二分,即距各椎棘突下旁开三分,从第二胸椎下缘起,隔一椎取一穴,直至第四腰椎,计十六穴直刺之治疗瘫痪、疼痛、神经系统病症等。

“河车路”
河车路为四川李仲愚老大夫家传奇穴,来源于其家族长期的临床实践和道家修炼之法,分为头部河车路和腰背部河车路:
头部河车路计7条:中间从印堂至大椎,第二条起自目内眦,第三条起自瞳仁正中,第四条起自目外眦,皆止在相对应的大椎旁,左右对应加正中的大锥线共7条。
背部河车路计7条:中间一条督脉线,旁开0.5寸、1.5寸、3寸各一条。

本人的华佗夹脊与背部俞穴应用
(1)颈部俞穴:
颈部夹脊穴可定为棘突旁开0.5-1寸,较易取得针感,另可加风府、风池、翳明、翳风、完骨、天柱等穴并在这些穴位之间的压痛点适当针刺,可调节第一颈椎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对枕骨、环椎、枢椎之间的对合关系紊乱也有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从而治疗相应的疾病。

(2)胸背部俞穴:
人体以腹为阴,背为阳,胸背部为阳中之阳,此部位腧穴如以穴性而论都能调节人体之阳气,尤须注意者是胸椎棘突下河车路旁开诸穴,并不限定具体位置,以阳性反应点施治,可调节多种疑难杂症。个人感觉遇各种病症治疗效果不佳时都可以在此区域施治,董氏奇穴治双凤穴组,周楣声前辈“阳光普照”针方也在此部,都可用治多种疑难杂症。本人临床也感觉胸椎虽然活动范围小,但常常“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相继影响上下椎体的而产生疾病。须提醒各位注意膈俞平面诸穴,此部分腧穴通过调节膈肌可对多个内脏器官产生影响。另外,多种特殊灸法的选穴也在此区域,如骑竹马、六华、膏肓等,足见此部腧穴之重要。

(3)腰背部腧穴:
腰背部为阳中之阴,此部腧穴以穴性论之都能兼调阴阳而偏于调阳——其实我不太同意穴性的提法,但此是勉为其难而论了。此部腧穴本人认为较须注意者为腰骶部的八髎、环跳、秩边、长强等。八髎穴、长强、腰俞等穴与董氏奇学之冲霄穴组位置接近,所以除局部和相应脊神经节段病症外尚可治疗后头部病症、高血压等,环跳本为回阳九针之一,可以用于补益阳气。有不少初学针灸者常反应刺环跳时扎不准坐骨神经。此处介绍“靳三针”之“坐骨点”以供参考:俯卧,在臀沟尽头水平,后正中线旁开3寸,感觉有时稍向内斜刺较容易刺中坐骨神经,当然神经传导不是针感,各位请牢记!日人議谷公良、西园寺正幸等在学习中医正骨术基础上分别认为股骨头转位为万病之源,认为骨盆偏歪为万病之源,而刺激骨盆、骶髂关节、股骨头周围穴位可有效改善骨盆周围软组织与相应骨骼关节之间的关系治疗相应疾病。

(4)综合应用:
背部腧穴应用一般都本着“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的原则选定阳性反应点施治。当然图省事也有简单的按照“五脏俞加膈俞”、“六府俞加膈俞”等方法选穴即可。 
背俞穴直刺过深容易产生危险(这好像是句废话),所以常用灸法,以泽田法或无极保健灸法比较温和较为病人接受。
拔罐法可按上肢疾患区:第4颈椎棘突旁开1.5寸以下,至第3胸椎旁开3寸以上的区域;

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区:第7颈椎棘突旁开3寸以下至第4胸椎棘突旁开3寸以上区域;循环系统疾病治疗区:第3胸椎棘突旁开3寸以下至第7胸椎棘突旁开3寸以上区域;消化系统疾病治疗区:第5胸椎棘突旁开3寸以下至第1腰椎棘突旁开3寸以上区域;腹部与下肢疾病治疗区:第1腰椎棘突旁开3寸以下至第2骶椎棘突旁开3寸以上区域;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治疗区:第1-5骶椎操作或用走罐法通调之。

背俞透夹脊:实际为背俞线向夹脊线沿皮透刺,或夹脊线向背俞线沿皮透刺,与浮针进针法相同,但改为毫针,可行浮针扫散或抖针松解,有止痛解痉之功效,对脊柱周围阳性反应物施治可治疗脊柱病或脊柱相关疾病。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此次整理本人的背部腧穴应用洽与上次介绍的腹部腧穴应用阴阳相合,俞募相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