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收藏在澳洲 | 可捡的“漏”越来越少,如何挑到收藏圈里的宝
虽然距离祖国上万公里,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巧夺天工的传统工艺愈加散发其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人。在澳洲,就有这么一批痴迷收藏的中国文物爱好者,他们在澳藏精舍( Australian Asian Collection Society)相聚,切磋收藏知识,分享鉴宝经验。
澳洲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
——吕欣有言
随着收藏大军的日益扩大,喜欢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人如果想在澳洲“淘宝”,一般就是逛逛古董市场和古董店,但由于造假泛滥,二线市场上已很难觅得价格合适的真品了,所以越来越多的高端收藏者把目光转向了拍卖市场,这是目前最主流也是最有保障的艺术品购买途径。
目前国际艺术品市场日趋成熟,价格也越趋透明化,相对于欧美及亚洲市场,澳洲由于地理位置远离核心地带反而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二战以后,不少欧洲移民举家迁徙过来澳洲,也带来了他们早期在中国购买的艺术品。其中虽然鲜有顶级珍品现身,但却不乏价位适中且收藏价值毫不逊色的中等级艺术品。由于海外及国内买家目前还不是很关注澳洲市场,因此存在着以相对低廉的价格收到不错藏品的机会。
这尊15世纪藏传铜鎏金造像是数年前墨尔本某拍卖行拍品,其卖家为民国时期澳洲驻中国一新闻工作者,据藏家后人说,藏家曾经对时任民国总统蒋介石进行过采访,文章发表后反响甚好,蒋介石为表谢意亲自将此物赠给此人的。如此精品又有这样显赫的传承殊为难得,最后落槌价67100澳元(含佣金)也算物有所值。
此罐为清嘉庆时期官窑精品,为数年前墨尔本某拍行所拍,当时成交价为103700澳元(含佣金),买家半年后将此罐在伦敦某大拍行再售出,售价竟为12万英镑。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当今市场,此拍品所达到的利润率如此之高,变现时间如此之短堪称艺术品投资经典实例。
此件明代万历年间的龙纹青花盖盒曾创造出同类器物的世界拍卖纪录,最后被一位日本藏家所得。
此斗彩折腰碗为2016年墨尔本某拍行拍品,在上拍时拍卖公司并未认定此碗为乾隆时期官窑,因此起拍价甚低,但经过数轮角逐,最终以32240澳元(含佣金)成交,可谓惊艳四座,没想到一年以后(2017年)该碗就出现在北京某一线拍行,最终成交价竟高至345000人民币,几乎是不到一年前成交价的一倍。
此尊9-10世纪铜鎏金莲花手菩萨为喜马拉雅文化极为珍贵的收藏品,在拍卖当年由于物品的来源问题在国际收藏圈还产生过不小的争议,最后被国内一家顶级拍行所购得。
虽然出现在澳洲市场的拍品不乏惊喜,但随着更多人涌入收藏大军,拍卖行里仿品的水平也是与时俱进,真品的价格也越来越接近于国际市场价,可捡的“漏”变得越来越少。
收藏圈里有句名言:捡藏品价格差异的漏是小漏,发现藏品未来的走势,提前购买一些未来具备升值空间的收藏才是艺术品收藏投资的趣点所在。
这就需要收藏者不仅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鉴定知识和水平,还要关注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方向,以自己的独到眼光来发掘什么藏品会是未来增值的品类,在澳洲这个相对还没有太多顶级藏家开始关注的艺术品市场能够捷足先登,提前有所收获 。
收藏生态圈
——李春江有言
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江湖;
哪里有收藏,哪里就有争议;
哪里有好东西,哪里就有赝品。
澳洲华人虽少,但收藏圈却也不小。但凡对文化感点兴趣的,有收集癖的,喜欢逛二手市场的,穿梭于各种拍卖场的, 国内的古玩爱好者们,似乎都在澳洲找到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有喜欢中国古董的,有喜欢收集西洋钟表的,还有喜欢收藏军品的,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其间,也形成了不少圈子中的圈子,一类是以收藏种类而划分,一类是以收藏理念而划分。
以收藏种类而言,则有瓷器圈,金铜器圈,邮票钱币圈,钟表圈,军品圈…….不胜枚举。
而以收藏理念划分的圈子则颇有趣:有的藏家喜欢以买彩票的心态来对待收藏,希望自己能以低价收到国宝般的文物,这种群体在圈内有一种称号叫 “国宝帮” ,他们的“乐”自得于捡漏之中,每每淘到一件“国宝” 便欣喜若狂。无论最终鉴定结果真假,这种开心是真的。他们常常流连于墨尔本各类GARAGE SALE( 后院卖场)、周日旧货市场、二手货拍卖场、古董店等。
还有一部分藏家,不追求热门种类,喜欢自娱自乐,如收集烟灰缸、老钥匙、老玩具等。特点是藏品市场价格不贵,但有其把玩的乐趣,且容易收集成系列,带给藏家成就感。
当然,圈子不是绝对的,第三类圈子的藏家也会去到各种旧货市场,二手货拍卖场等地淘宝, 只是极少出手,毕竟“便宜无好货” 的古话是大概率统计出来的。
欢迎各类对文化、对收藏感兴趣的朋友加入,并互相交流学习、推广。希望参加协会定期交流活动的朋友请扫码了解详情。
撰文:吕欣 李春江
照片提供:澳藏精舍
此篇文章刊登于《澳中商圈》2019年9月刊,品质生活 LIFESTYLE,P18-P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