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首古诗词# 《在军登城楼》唐·骆...

唐·骆宾王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说到骆冰王,我们就会想起那首《咏鹅》。骆宾王七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这首妇孺皆知的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真不愧是神童。也正因为如此,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长大以后,能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余秋雨曾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中国的传统文学巅峰当属唐诗,唐代时涌现出大量的怀古诗。而无数饱含家国情怀的诗歌,更能体现出文人的风骨。

中华上下五千年,那些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涤荡着炎黄子孙的灵魂。

在浩瀚的诗篇中,有一首典范之作,它的字里行间,都体现出心系家国的责任和情牵百姓的使命。就是骆宾王的这首《在军登城楼》。

骆宾王年少时,四处游学,刻苦读书。22岁的时候,他赴京赶考,本以为十拿九稳,却不料榜上无名。他垂头丧气,一蹶不振,开始破罐子破摔,被人们称为“落魄无行”。

机缘巧合下,骆宾王被唐太宗的弟弟道王李元庆发现了。李元庆特别欣赏骆宾王的才华,甚至破格录取他,让他自己选择职位。

骆宾王毫不领情,反而义正言辞地写了一篇《自叙状》,说承蒙道王看得起,但是让我自吹自擂。岂不是要背上了“冒进”“贪禄”的罪名?往大了说,是扰乱国家制度;往小了说,是有损正人君子的高风亮节。

他放弃了这个唾手可得,一步登天的机会,辞别道王李元庆,又过起了乡野生活。

可是,生活毕竟不是只有诗和远方,还有推门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子久了,骆宾王的生活捉襟见肘。无奈之下,他再进仕途,去为五斗米而折腰。

公元664年,唐高宗到泰山封禅。骆宾王写了一首《请陪封禅表》,对唐高宗极尽颂扬。从此,一脚踏进仕途,成了正式的国家公务员。

然而,骆宾王还是那个性格耿直的骆宾王,他既不会左右逢源,也不会溜须拍马,结果得罪了很多人,很快就被发配边关充军去了。不到一年,又被调到四川,做了一个军中幕僚。

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评价骆宾王说“天使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所谓的负心汉是骆宾王的好友,是与骆宾王、王勃、杨炯并称“初唐四杰”的卢照邻。

当时卢照邻在四川做官,爱上了当地一位姓郭的女子。后来,卢照邻调回京城,再没与郭氏联系。郭氏巧遇骆宾王,就讲了这件事。

骆宾王是个热心肠,当即作诗一首,声讨卢照邻。这首诗名为《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诗中骆宾王怒斥好友用情不一,朝三暮四。
其实他不知道,卢照邻返京后,身患重疾,所以没能及时与郭氏联系。

公元683年,唐高宗驾崩。当时的骆宾王已年过花甲,按理说,一个绿豆大的小官儿,拿着俸禄,安安稳稳地混日子就行了,骆宾王可不这样想。

彼时徐敬业以恢复李唐王朝为名,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总算找到了同一战壕的战友,他直奔扬州,投靠徐敬业。在那里担任机要秘书一职。

骆宾王还慷慨激昂地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檄文就是宣战书,骆宾王这篇檄文,引经据典,斗志昂扬,铿锵有力,入木三分,堪称佳作。

尤其是篇末“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武则天谋逆之举。就连武则天看了都拍案叫绝。惋惜的说骆宾王有当宰相的才能,却不能为我所用,太可惜了。

骆宾王对复唐大业充满期望。深秋的一个清晨,秋风瑟瑟,玉露生寒。反抗武则天的义军向扬州集结,而武则天的大军也来到扬州镇压叛军。

这时骆宾王登上扬州城楼,眺望远方,看到义军将士披坚执锐,厉兵秣马。不由吟诵出这篇名作
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这首诗大气磅礴,让人感受到深沉的力量。前两句“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与荆轲的《易水歌》颇有相同的见地。

也许他想到了当年刺秦的荆轲。面对强敌,两个人都想力挽狂澜,也都有视死如归的决心。风冷水寒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寂寥的氛围,给人以肃杀之感。

随后,又将视线拉回眼下。他看到将士们身着戎衣,严阵以待,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了信心。仿佛不久之后,将士们就能在长安载歌载舞。视角由远及近,字里行间洋溢出自信坚定的力量。

这首诗引经据典恰到好处。第一个典故,“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这两句,骆宾王借用了梁元帝萧绎《讨侯景檄文》中的“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俱愤”,抒发自己对武则天的愤怒之情。把武则天比喻成乱臣贼子。

第二个典故,骆宾王借用了《尚书·周书·武成》中“一戎衣,天下大定”的典故,告诉天下讨伐武则天是正义之举,替天行道。

可惜的是,徐敬业兵败身亡,起义的帷幕匆匆落下。六年后,武则天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的女皇帝。

起义失败后,骆宾王在乱军中不知去向。骆宾王耿直坦荡,仗义直言,一生绝不低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