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解读 初见秦第一
古风藏书
《韩非子》解读
初见秦第一
【题解】
《初见秦》,顾名思义是作者第一次进见秦王的一篇奏章,文章要秦王凭借有利形势成就王霸大业,运用战争手段统一天下。本篇虽为《韩非子》的首篇,但关于其作者却众说纷纭。这篇文章又被编在《战国策·秦策一》之中,据说是张仪说秦王,所以认为是张仪所著,还有人认为是范雎所着或蔡泽所著,更有人认为是吕不韦所著,但都缺乏足够的证据,姑且不论。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在李斯口中说出。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我听说:“不知道的开口就说,是没有智慧;知道了而不说,就是不忠。”做臣子的,不忠诚于大王应该去死,说的不得当也应该去死。虽然这样,我还是愿意说出自己的全部见闻,请大王裁断。
死: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
大王:这里用指为秦昭王(前324-前251)。秦王政?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秦强为难。臣窃笑之。
我听说:天下北燕南魏,连接楚国和齐国,联合韩国而成合纵之势,打算向西来同强秦作对。我私下嘲笑他们。
阴:这里泛指北面之意。燕:(yān)周代诸侯国名。阳:这里泛指南面之意。魏:诸侯国名。战国七雄之一。
荆:(jīnɡ)诸侯国名。齐:周代诸侯国名,其疆土相当于今山东省大部分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着名的五霸之一。韩:周朝时的一个诸侯国,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为战国七雄之一。
从:(zònɡ)古通“纵”,这里用为合纵之意。
与:这里用为朋党、同类之意。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世上有三种灭亡途径,六国都占有了,大概就是说的合纵攻秦这种情况吧。我听说:“以混乱的国家去攻击稳定的国家必亡,以邪恶的国家去攻击正义的国家必亡,以倒行逆施去攻击顺应人心的国家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如今六国的财库不满,粮仓空虚,征发全国百姓,扩军数十百万,其中领命戴羽作为将军并发誓在前线决死战斗的不到千人,都说不怕死。
囷:(qūn)圆形的谷仓。张:张设、部署、设置。
顿首:叩首领命。
戴羽: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
利刃当前,刑具在后,还是退却逃跑不能拼死。
锧:(zhì)这里用为斧之意。
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不是这些士兵不能死战,而是六国君主不能使他们死战的缘故。说要赏的却不发放,说要罚的却不执行,赏罚失信,所以士兵不愿死战。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如今秦国公布法令而实行赏罚,有功无功分别对待。
相:(xiānɡ)看的意思。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百姓自从脱离父母怀抱,生平还不曾见过敌人,但一听说打仗,跺脚赤膊,迎着利刃,踏着炭火,上前拼死的比比皆是。
裼:古代加在裘上面的无袖衣。徒裼:露出上身,为赤膊上阵之意。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拼死和贪生不同,而百姓之所以愿意死战,这是因为他们崇尚舍生忘死的精神。非也,有赏也。君赏死,所以贵奋死。
贵:崇尚、重视。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假如一个人奋勇死战就可以抵抗十人,十个人就可以抵抗百人,百人就可以抵抗千人,千人就可以抵抗万人,一万人奋勇死战就可以征服天下了。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有利,天下莫若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如今秦国土地截长补短,方圆有几千里,有名的部队有数十百万。秦国的法令赏罚分明,加上地形有利,天下各国都不如。凭这些取得天下,天下各国还不够秦国占有。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所以秦国作战从没有不攻克的,攻击敌国从没有不取得的,阻挡其锋从没有不失败的,开辟土地数千里,这是秦国的丰功伟绩。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7]。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然而现在兵甲不锋利了,士民百姓担忧了,府库积蓄离散空了,田野耕地荒芜了,谷仓也空虚了,四面相邻的诸侯国不顺从了,称王称霸的功名也不能成就。这没有别的原因,是你手下的谋臣不能竭尽忠诚啊!
顿:(dùn)即是不锋利之意。
病:忧虑、担心。
索:离散之意。
囷:(qūn)古代一种圆形谷仓。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我斗胆进言:过去齐国南面打败楚军,东面攻破宋国,西面迫使秦国顺服,北面击败燕国,居中役使韩、魏两国,领土广阔而兵力强大,战则胜,攻则取,号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那清澈的济水和混浊的黄河,足够用来当作防线;齐国的长城这样的巨大防御工程,足以用来作为要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齐国,是五战都取胜的国家,但由于一次战斗失败便没有了齐国。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这样看来,所谓的战争,关系着万乘之国的存亡。
臣且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临,祸乃不存。”
而且我还听说,“砍树不留根,就不会与灾祸为邻,灾祸就不会发生。”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以荆人为和。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秦为难。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秦国与楚国发生战争,大破楚国,袭击了郢都,夺取了洞庭、五湖、江南一带,楚国君主、臣子都亡命逃跑,归附于陈国。就在这个时候,如果随着逃亡的楚国兵追下去,那么楚国就可以到手;楚国可以到手,那么楚国的民众就会服从,它的土地就可以充分利用,再向东削弱齐国、燕国,在中部可以侵犯三晋。这就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就成功了,四邻诸侯就可以来朝贺了,但是那些谋臣们不这样作为,引军退后,恢复与楚国的和谈。使得楚国人得以收复已经灭亡的国家,聚拢已经四散的民众,树立社稷坛,设置宗庙,率领天下的人向西与秦国为敌。这就失去了称霸天下的一次机会。
郢:(yǐnɡ)古代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
陈:周代的一个诸侯国,故都在今淮阳县。
贪:贪财。引申为占有、利用。
凌:假借为“夌”。这里用为侵犯之意。
三晋: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所以后人称此为三晋。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魏氏为和。令魏氏反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
天下人又进军华阳城下,大王下令把他们打败,秦兵直进到大梁外城下。包围大梁数十天,就可攻克大梁;攻克大梁,就可占领魏国;占领魏国,楚、赵联合的意图就无法实现了;楚、赵联合意图无法实现,赵国就危险了;赵国危险,楚国就会犹豫不决。大王向东面可进而削弱齐、燕,在中原可进而侵凌韩、赵、魏。果能如此,那就是一举而可成就霸王之名,可使四邻诸侯都来朝拜。然而谋臣不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退,重新与魏人讲和,使魏国反收沦陷国土,聚集逃散百姓。重立社稷坛,设置宗庙,让他们统帅东方各国向西来和秦国作对。这的确是秦国第二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了。
比:相合、和同的意思。周:周密、周到。
华下:华阳为战国时期韩国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华下,即华阳城下。
梁:周时诸侯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即魏。魏惠王于公元前362年迁都大梁,故称梁。
赵:周代诸侯国之一,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
狐疑:狐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后用以称遇事犹豫不决。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先前穰侯治理秦国时,用一国的兵力而想建立两国的功业,因此士兵终生在野外艰苦作战,百姓在国内疲惫不堪,未能成就霸王之名。这的确是秦国第三次失去称霸天下的机会了。
穰侯营私邑(陶邑),谋秦,故非讽云两国。
穰(rǎnɡ)侯:人名。即魏冉,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昭襄王时四次任相,因受封于穰地(位于今河南省邓县),所以称为穰侯。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
赵国,是地处中央的国家,是各方民众杂居的地方,它的民众轻狂而难以使用,国家的法令没有得到贯彻,赏罚不讲信用,地形不便于防守,下面的百姓不能尽其力量。
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大王诏以破之,拔武安。
它本来就有了亡国的形势,而又不担忧民众的不满情绪,却动员所有士民组成军队驻扎于长平城下,想要争夺韩国的上党郡。大王下令把他们打败,攻克了武安城。
萌:(ménɡ)古通“氓”。民众。
长平: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
上党:地名。韩国的一个城邑。
武安: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
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然则邯郸不守。
在那个时候,赵国君臣之间相互不亲近,贵贱之间相互不信任。这样邯郸就会守不住。
拔邯郸,莞山东河间,引军而去,西攻脩武,逾羊肠,降代、上党。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
秦军攻占邯郸,控制山东河间一带,引军而去,西攻脩武,越过要塞羊肠,征服代郡、上党。代郡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兵一甲,不劳一个百姓,这些都归秦所占有了。
邯郸: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
莞:(ɡuǎn)古通“管”。这里用为控制之意。
河间:战国时赵国属地,地处黄河与永定河之间,今属河北省。
脩武: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
羊肠: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壶关东南。
代: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
领:量词。一领甲,一副铠甲。
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5]。
代郡、上党免于战争而全归秦所有,东阳、河外免于战斗而全归齐所有,中山、呼沲以北地区免于战斗而全归燕所有。
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挟荆,东以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
这样一来赵国就被占领了;赵国被占领,韩国就灭亡了;韩国灭亡,楚、魏就无法独自存在;楚、魏无法独自存在,便可以一举而摧毁了韩国、破坏了魏国、挟制了楚国,向东挺进削弱齐、燕,打开白马渡口,来淹没魏国,这样便一举而消灭韩、赵、魏三国,南北合纵的联盟就失败了。
东阳:地名。赵国的一个城邑。位于今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以东。
河外:滹沱河以东地区。
中山:地名。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呼沲:地名。即滹沱河沿岸地区。
蠹:(dù)此引申为以喻侵蚀或消耗国家之意。
白马:地名。古代黄河渡口,位于今河南省滑县东北。
沃:这里用为灌水之意。
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
大王只要垂衣拱手来等待,天下诸侯一个个都跟着拱手称臣了,霸王之名也就可以成就了。
须:等待之意。
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
然而谋臣没有这样做,却率领军队撤离,又与赵人和谈。
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是谋臣之拙也。
凭大王的明智,秦国的兵力精锐强大,放弃霸王大业,竟然没得到土地,还被将要灭亡的赵国欺诈,这是谋臣的笨拙。
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
再说赵国应该灭亡而不灭亡,秦国应该称霸而不称霸,天下一定凭此评价秦国的谋臣,这是一。
量:审度。引申为评价。
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竟然接着调集全国的兵力去进攻邯郸,不但没能攻下,还丢弃盔甲兵器,战栗地后退,天下一定凭此评价秦国的武力,这是二。
战:恐惧害怕的意思。竦:通“悚”。恐惧之意。却:后退。
军乃引而复,并于孚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秦军退而再来,汇集在邯郸城下,大王还派来了援军,参与战斗而无法战胜敌人,又不能收兵,军队精疲力竭才收兵撤回,天下一定凭此评价秦国的实力,这是三。
孚:同“郛”。郭也。郭,城之外墙也。
内量者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难矣。
对内人家看透了秦国的谋臣,对外人家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由此看来,我以为天下各国合纵抗秦,并不是什么难事。
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在国内,我们兵甲钝,士民百姓担忧,积蓄离散空虚,田野耕地荒芜,谷仓空荡;在国外,天下各国团结的意志都很坚固。希望大王对这些情况能有所考虑。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何以知其然也?
而且,臣下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战战兢兢,一天比一天谨慎,如果慎重对待所走的道路,天下就可以占有。”怎么样知道这个道理呢?
栗:恐惧。
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谿,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3]。
从前商纣王为天子,率领天下士兵百万,东边在淇溪喝水,西边在洹溪喝水,使得淇溪水干,洹溪水不流动,他用这样的军队来与周武王为敌。而周武王只有穿丧服的士兵三千人,只战斗一天,就攻破纣王国家,战胜了商纣王,占据了他的土地并拥有了他的人民,而整个天下没有受到损伤。
纣:殷商王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名帝辛。
淇溪:今河南省东北部之淇水,流入卫河。左:东边。饮:饮马。
洹溪:今河南省北部之安阳河,卫河支流之一。右:西边。
周武王:周文王之子,周国的开国君主。
素甲:这里用指为“本色的布帛”之意。周武王当时在服丧,故作白甲。
禽:这里用为“战胜、克服”之意。
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及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
智伯率领三国大军攻打晋阳的赵襄子,决开晋水河堤往城内灌了三月之久的水,城将要攻破时,襄子通过卜卦来推测吉凶,看看投降哪一国。然后派出他的使者张孟谈,于是张孟谈溜出城,使智伯的三家盟约瓦解,使韩魏两国军队联合起来对抗智伯,擒拿了智伯,恢复了赵襄子当初的地位。
知伯:人名。“知”古通“智”,智伯,荀氏,名瑶,私谥智襄子,所以史称“智氏”、“智伯”,是智文子荀跞的孙子,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势力最大。
赵襄主:即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大夫。
晋阳:地名。周代诸侯国名。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舆天下,可兼而有也。
如今秦国领土截长补短,方圆数千里,有数十百万的雄师。秦国的法令赏罚严明,地理位置有利,天下的国家都不如它。凭这些征服天下,可以兼并占有天下。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我冒死盼望拜见大王,论说用来破坏天下合纵,攻占赵国,消灭韩国,使楚、魏前来称臣,让齐燕前来归附,从而成就霸王的威名,叫四邻诸侯向秦朝朝拜的策略。
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也。
大王如果真诚地听从我的学说,如果各国合纵联盟不破,赵国拿不下来,韩国不灭亡,荆国、魏国不称臣,齐国、燕国不来亲附,霸王之名没有享誉天下,四方诸侯不来朝拜,大王您就杀死我以告全国,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不是为大王忠心谋划的臣子。
从:(zònɡ)古通“纵”。这里用为合纵之意。
【评析】
“初见秦”就是指的第一次拜见秦王,并且说服秦王利用战争的手段,实现自己的霸业。但是作者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秦国的赏罚制度是相当严明的,秦国军队之所以所向无敌,最后消灭六国而统一天下,靠的就是赏罚有信。而秦国最终的灭亡也是因为统治残暴,丧失民心的缘故,而不能归咎于赏罚不明。
而对于秦国错失了称霸天下机会的问题,显然也不能作出肯定的答复。纵使依据作者的观点增加了成功的几率,但是,如果民心不能归附的话,也是无法完成统一大业的。尽管作者又分析“赵国是可以轻而易举消灭的”,但是客观分析,也许可能,也许不可能,毕竟历史的发展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总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就是要说服秦王抓紧时机进军中原地区,因为所谓六国合纵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再加上当时连年战乱,百姓已苦不堪言。所以他首先列举了周武王制伏商的例子,以及赵襄子誓死抵抗的例子。这都说明民心向背决定着一切,而在百姓都盼望不再有战争的战国末期,如果某国能答应平定天下,安顿抚慰百姓,那么,他就会得到所有百姓的支持。因为百姓都已经厌倦了战争,厌倦了你争我夺。所以作者认为,现在的秦国比起当年的周国,形势更有利,关键就要看领导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