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人生更灿烂
梁启超说:“改变人生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歌德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生活经历也告诉我们,人的行为通常受习惯支配。有意义的人生都是由踏踏实实点点滴滴积累而成的,这个点滴积累又是由你习惯决定的。既然习惯的威力如此之大,那么习惯如何养成,它可以改变吗?
回答是:可以,又不容易!我们始终倡导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因为好习惯让你终生受益。
叶圣陶说过,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比如待人接物的习惯、爱读书爱探究的习惯、守护健康的习惯等。
就“培养好习惯”这一话题,结合个人的学习思考和人生经历,愿与朋友们分享或探讨。
一、越早越好 机不可失
“越早越好”,是说在孩子幼小时,父母就得重视好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主要从独立生活少依赖、合作分享不自私、待人遇事循公德等方面去教育引导。
幼儿犹如一张白纸,任由家长或老师着色涂抹。不过这也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个人的品行及处世的观念,也会在不经意间“侵入”孩子。所以作为家长尤其是父母,要明辨是非,要做出表率,要谨言慎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改掉已沾染上的坏毛病,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且具有时效性,它远比识字算数等重要得多。
三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觉醒,这时是塑造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机!切勿错过。及至十三四岁进入青春叛逆期,有的习性已经成型,想改变或矫正就比较困难了;如果过了十八岁,孩子已成年,只能是抱憾,错失宝贵时机了!
二、熏陶感染 润物无声
在熏陶中默默感化,在感染中悄悄接受。这种氛围与形态,对孩子习惯培养是最理想的,它犹如滋润禾苗的绵绵细雨!不刻意而为,不大声张扬,却悄然达到教化之目的。
本人有亲身体验:爱整洁、喜动笔等习惯,生活朴素、做事认真、为人诚信等习惯,都源于家庭的熏陶,受父母身教的感染,自发形成并融入个体之中。不曾反复教诲,无需强化训练。当下,很多习性酷似父母,与其说是生物遗传,不如说长期共处而浸润感化所致。
父母或老师的习惯及理念,对于孩子的影响作用真的不可小觑。好的一面当然值得传承,坏的一面或在不经意间被学会了。所以教育者重视自己的品性与修养,突出身教重于言教等是极其必要的。
三、鼓励引导 贵在坚持
对孩子偶尔表现出的积极行为,需要及时赞美与引导。比如新书买回来,孩子饶有兴趣地读了几页,欲使之成为习惯,先得给予肯定或鼓励,激发其内在动因,让他充满自信和干劲。继而更重要的,需家长的督促与激励,让他能坚持下去,尝到甜头,爱上读书。
又如,不少人都想过晨练健身,可是能真正坚持做下去的并不多。有人常以各种理由来搪塞推诿,其实是自己意志力不够强大。比拼常常是坚持精神,说“伟大出自平凡”,“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其中的关键,就是“坚持”二字!
现代研究表明,一种行为连续重复21天,可成为一种习惯,如果持续90天,可成为稳定的习性。
只要能坚持数十天,严格地讲,需要进行一两次“是坚持,还是放弃”的思想斗争,能坚持下去,就受益终生!可惜不少人缺耐力无恒心,难以逾越那道坎,半途而废,前功尽弃。
四、遇挫反思 除旧布新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坏习惯,长期与生命共存,倒也不觉得有多大危害,如若因之生出事端或费尽周折,即遭遇挫折受到打击的情况下,方有所反思,才想到矫正。
某人平时随便惯了,自以为“不拘小节”,东西随便放,不论是一般的还是重要的。这天需用身份证,翻遍可能丢放的地方也没找着。心中有数的妻子,借机批评他丢三落四的毛病,他也意识到是自己随便丢放的毛病,惹出的烦恼,满口答应下决心改掉这个习惯。
改变坏习惯,是很费力气的!认识到它的危害性,不过才是起点,欲改变,需要自身强大的自控力与意志力!
比如抽烟,都知道这是坏习惯,可一旦染上了,想戒掉它,谈何容易!因吸烟而致身体病变,比如哮喘咳嗽,深陷病痛时会反思都是自己长期吸烟的结果,经过“继续下去,还是就此打住”的思想斗争,此时或许能成为除旧布新的转折点。
坏事可变成好事,不幸的事发生了,若能深刻反思,寻找根源并积极改正,也就成了生活的新起点。听说经历过死亡威胁的人,他们更懂得珍爱生命,这“第二次生命”活得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养成好习惯或改变坏习惯,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对孩子而言,宜早从速勿迟疑;对成年人,先内心深处认可,有除旧布新的紧迫感,再加顽强的毅力支撑定能成。凭自己的修为实现了这一转变,好习惯必将为人生助力增辉,让生命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