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组讨论”想到的——
最近读书,看到陈鹤琴先生谈到自己年轻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读书生活,称老师独出心裁的教法,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陈先生说,每天上课,老师先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发给他们一张纸,上面印有十来个问题,先进行切磋,再发表各自意见,进行讨论。他说,这种教学形式,就像开辩论会一样,让同学们特别投入热情高涨,时间虽过去几十年,还记忆犹新。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是不是接着有集体交流及听取老师的意见和阐释。我想应该会的!
忽想到自己2009学年在二姜中学教初二数学时,曾按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周进行一次分组活动。就一周来学习中的困惑疑难等,各人在小组里提出请教,组内能者为师,同伴倾听并发表意见。教者我则在组际间巡视,也不时探入其中说两句,对大家的讨论作些指导。
这种有悖“常规”的做法,当时并没有受指责遭非议。因为自己是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再说也没占用其他学科的时间。
此举深受学生的欢迎,特别是成绩较好的一部分学生兴致很高。自然也有力促进了全班的数学学习。可惜只进行了不到一年时间!学生升入初三后,班主任换了,他不太认可这种做法,以为图表面热闹,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本人所谈这些毫无与洋教授做法相比的意思!只是强调这种分组讨论的学习形式,有助于学生的求知解惑与发展进步。因为在小组内,学生是平等的,没有讲话的顾忌;再说就几个人,可以做到全参与全覆盖。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更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这轮新课改中,也注重课堂分组讨论这种形式,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终觉得时常讨论短促或问题指向不明,大多流于形式。
或由于思想保守,或出于谨慎而为,至今还没有哪个老师敢放手让整节课让学生去讨论,本人的做法也只在每周用一节辅导课进行的。由于实行时间短,并没有去做经验总结。
在学科教学中,改变信息单向传输的形式今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课堂上遵循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大力倡导师生间、生生间互动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教者则起组织、引导、调控的作用。努力做到精选精讲,腾出时间留给学生支配。
课下,应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要热情接待学生的提问或质疑,还要主动去关心学有困难的学生。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有意提出带有开放性挑战性,富有趣味性刺激性的问题,供他们去钻研去探究,通过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促进班级学风建设。
唯有这样的教学,唤起全体学生的参与,更有先进学生的标杆示范,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变低效为高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