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语录(末)
转:做人谷的博客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在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曾国藩
◎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
◎人之精神有限,过用则竭。
◎每日默检,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初学最要如此。
◎服金石酷烈之药,必致损命。即坐功服气,往往损人,人能清心寡欲,自然血气和平,却疾多寿。
◎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望从容,可得乎?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习静,寡能者可以节劳。
◎一国有一国之气,一家有一家之气,一身有一身之气,元气者,生气也。能养生气,则日趋于盛矣。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则轻重乖发。
◎去其不善而勉进于善,是谓之善学。——曾国藩
◎为己之学,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为人之学,徇人至于丧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
◎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造诣不尽者,天下之人品;读不尽者,天下之书。
◎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曾国藩
◎读经要就情事参理道,读史要就理道定是非。
◎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便成愚诈。
◎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则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己者,皆自弃也。孝其所以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
◎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曾国藩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也。今之所谓博闻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者有益,须是日新。
◎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古代学习的人为了完善自我而学习,最终成为知名人物;今天学习的人为了知为知名人物而学习,最终丧失了自己)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责己者当知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学之至也。
◎学习和为本,取次之,行次之,言次之。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为学从切实际出发,自不落空。——曾国藩
◎圣贤领要之语曰:“人性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见之难而晦之易也。
◎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人莫不刚愎自信,刚愎自信,即是自绝,谁敢语以至道。凡人有才气而复虚己问者,实大难得。
◎君子之学也,忧不得乎实,不忧名之不得也。君子之仕也,忧不崇其德,不忧官之不崇也。
◎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古之为师者,以诚教,弟子亦以诚学。今之为师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欲胜名而饵利,不亦惑乎?
◎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是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曾国藩
◎心理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此四者,可以言学矣。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曾国藩
◎上智安行乎善而天所晞避;中人觊福虑祸,故强为善而不敢为恶,下愚憨不畏祸,故肆为恶而无所忌惮。
◎一毫善行皆可为,勿徼福望报;一毫恶念不可萌,当知出乎尔者反乎尔。
◎士能寡欲,安于清澹,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所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矜名誉,畏讥毁,自好也。忘检制,肆偷惰,自弃也。自好者,中人也,可导之使为善也。自弃者,民之为下矣。
◎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生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
◎教之而信,必先有令人爱者。禁之而畏,必先有令人敬者。
◎易责人而乐讥俗,其亦弗思也已。夫己无遗行,后可责人;家罔阙事,后可讥俗。
◎君子直不发人所不白;清不矫人所不堪;刚不绝人所不忍;察不掩人所不意;任不强人所不胜。
◎乍得勿与,乍失勿取,乍怒勿责,乍喜勿诺。——曾国藩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行事常思退一步。——曾国藩
◎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见人耳语,不可窃听。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议我短长,闻之未免动意,且使其人惭愧无地自容矣。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曾国藩经典人生哲理语录2◎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乱臣贼子,皆从一傲字养成。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莫谓己无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谓己无恶,谈人恶即是恶。——曾国藩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事之可否,当以理裁之。一使气,但坏事。
◎财与色之地须当远避,近则有污。
◎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善所当为,著一报念,胸中便要增累,口中便要增过。
◎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乱臣贼子,皆从一傲字养成。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莫谓己无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谓己无恶,谈人恶即是恶。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事之可否,当以理裁之。一使气,但坏事。
◎财与色之地须当远避,近则有污。
◎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善所当为,著一报念,胸中便要增累,口中便要增过。
◎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居。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曾国藩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甘苦自得。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曾国藩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曾国藩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好谈己长只是浅。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人伦明,则礼乐兴。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曾国藩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求静是初学收心之法,若只在静上用工,久之习成骄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动心,正是从人情物理是非毁誉中磨炼出来,到得无动非静,乃真静矣。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
喜誉恶毁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
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实足以欺世盗名。
君子有高世独立之志,而不与人以易窥;
有藐万乘却三军志气,而未尝轻于一发。
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古人患难犹虞之时,正是德业长进之时。其功在于胸怀坦夷,其效在于身体康健。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三者缺一不可。
舍命报国,侧身修行。
凡人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
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之也。故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知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
天下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拔不详。
用兵久即骄惰自生,骄惰则未有不败者。
勤字可以医惰,慎字可以医骄,此二字之先须有一诚字以立之本。立意要将此事知得透,办得穿,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若从流俗毁誉上讨消息,必致站脚不牢。
贤达之起,其初类有非常之撼顿,颠蹶战兢,仅而得全。
祸疾生其德术,荼糵坚其筋骨。
是故安而思危,乐而不慌。
时事愈坚,则挽回之道,自须先之以戒惧惕历傲兀郁积之气,足以肩任艰巨。
然视事太易,亦是一弊。
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
古语言:“自胜之谓强。”
1.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财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2.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3.无恒者,见异思迁也,欲求长进难矣.
4.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5.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6.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7.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8.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9.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常用则细,不用则粗.
1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 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 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勿过多怜悯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心至苦,事至盛也 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禁大言以务实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 无好小利 ◎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 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 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 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 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 须先立坚卓之志
◎ 家和则福自生
◎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 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 智慧愈苦而愈明 ◎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 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 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 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 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 知足天地宽 ◎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 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 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 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 受非分之情,恐办非分之事。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 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 勿过多怜悯
☆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 心至苦,事至盛也
☆ 米已成饭,木已成舟,只好听之而已
☆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 禁大言以务实
☆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 无好小利
☆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 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 常常提其朝气为要
☆ 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 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 须有宁拙毋巧之意,而后可以持久
☆ 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 须先立坚卓之志
☆ 家和则福自生
☆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 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 智慧愈苦而愈明
☆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
☆ 凡有用之物,不宜抛散也
☆ 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 总宜奖其所长,而兼规其短
☆ 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 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 知足天地宽
☆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 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 君子之道,以知命为第一要务
☆ 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 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 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 有才干,定要表现之
☆ 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
☆ 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
☆ 人以气为主
☆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著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 特患业之不精耳
☆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 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省,自然人皆敬重
☆ 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 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 尽人事以听天,吾唯日日谨慎而已
☆ 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 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 只要人肯立志,都可做得到
☆ 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则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
☆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 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 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 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 王政不能有恩而无威
☆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
☆ 悠悠疑忌之来,只堪付之一笑
☆ 内断于心,自为主持
☆ 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 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
☆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 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 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 死生早已置之度外
☆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 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 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 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 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 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 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 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 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 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 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 思与学不可偏废
☆ 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
☆ 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 凡事豫则立
☆ 若日日誉人,人必不重我言矣
☆ 遇忧患横逆之来,当稍忍以待其定
☆ 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 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 脚踏实地,不敢一毫欺人
☆ 凡事须逐日检点,一日姑待后来补救,则难矣
☆ 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 夫知之而不用,与不知同;用之而不尽,与不用同
☆ 古之成大事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
☆ 有其功,必有其效
☆ 广其识则天下大
☆ 古者英雄立事,必有基业
☆ 小仁者,大仁之贼
☆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 人各有性,冷者自冷,豪者自豪也
☆ 见异思迁,欲求长进难矣
☆ 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 处事宜决断
☆ 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 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 隘路打胜仗,全在头敌
☆ 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 人不可无缺陷
◎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 ……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好谈己长只是浅。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 甘苦自德。
○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 恶莫大于毁于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好谈己长只是浅。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 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 人伦明,则礼乐兴。
○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 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 求静是初学收心之法,若只在静上用工,久之习成骄惰,遇事便不可耐。孟子四十不动心,正是从人情物理是非毁誉中磨炼出来,到得无动非静,乃真静矣。
○ 居心不净,动辄疑人。人自无心,我徒烦扰。
○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皆由存心不厚,识量太狭耳。能去此弊,可以进德,可以远怨。
○ 胸中只摆脱一恋字,便十分爽净,十分自在。人在最苦处只是此心沾泥带水,明是知得,不能断割耳。
○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 血气盛,则克治难。欲养心者,先治其气。
○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 易摇而难定,易昏而难明者,人心也,惟主敬则定而明。
○ 君子事来而心始见,事去而心随空。
○ 人之精神有限,过用则竭。
○ 每日默检,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自气质上发出,自习识上发出,自物欲上发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识得本来面目,初学最要如此。
○ 服金石酷烈之药,必致损命。即坐功服气,往往损人,人能清心寡欲,自然血气和平,却疾多寿。
○ 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官事不省而望从容,可得乎?
○ 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
○ 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苟炫于外,鲜有不败者。
○ 寡言者可以杜忌,寡行者可以藏拙,寡智者可以习静,寡能者可以节劳。
○ 一国有一国之气,一家有一家之气,一身有一身之气,元气者,生气也。能养生气,则日趋于盛矣。
○ 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
○ 凡仁心之发,必一鼓作气,尽吾力之所能为。稍有转念,则疑心生,私心亦生。疑心生则计较多,而出纳吝矣;私心生则好恶偏,则轻重乖发。
○ 去其不善而勉进于善,是谓之善学。
○ 为己之学,成己所以成物,由本可以及末也。为人之学,徇人至于丧己,逐末而不知反本也。
○ 学而废者,不若不学而废者。学而废者恃学而有骄,骄必辱。不学而废者愧己而自卑,卑则全。勇多于人谓之暴,才多于人谓之妖。
○ 学者能高众也,毋以胜人,行标俗也,毋以绳人,免矣。
○ 学贵有常,又贵日新。日新若异于有常,然有常日新之本也。
○ 造诣不尽者,天下之人品;读不尽者,天下之书。
○ 省事是清心之法,读书是省事之法。
○ 读经要就情事参理道,读史要就理道定是非。
○ 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便成愚诈。
○ 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学则必至于圣人而后已。不至于圣人而后己者,皆自弃也。孝其所以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亦圣人而已矣。
○ 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
○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 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也。今之所谓博闻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闻见。
○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学者有益,须是日新。
○ 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己。(古代学习的人为了完善自我而学习,最终成为知名人物;今天学习的人为了知为知名人物而学习,最终丧失了自己)
○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 责己者当知天下国家无皆非之理。故学至于不尤人,学之至也。
○ 学习和为本,取次之,行次之,言次之。
○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 为学从切实际出发,自不落空。
○ 圣贤领要之语曰:“人性惟危,道心惟微。”危者,嗜欲之心,如堤之束水,其溃甚易,一溃则不可复收也。微者,理义之心,如帷之映灯,见之难而晦之易也。
○ 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盖理义收摄故也。
○ 人莫不刚愎自信,刚愎自信,即是自绝,谁敢语以至道。凡人有才气而复虚己问者,实大难得。
○ 君子之学也,忧不得乎实,不忧名之不得也。君子之仕也,忧不崇其德,不忧官之不崇也。
○ 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 古之为师者,以诚教,弟子亦以诚学。今之为师弟子者,交相欺而已矣。欲胜名而饵利,不亦惑乎?
○ 古之学者,知即为行,事即是学,今之学者,离行言知,外事言学。
○ 心理要宽平,识见要超卓,规模要阔远,践履要笃实,能此四者,可以言学矣。
○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或师或友,皆宜常存敬畏之心,不宜视为等夷,渐至慢亵,则不复能受其益矣。
○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 上智安行乎善而天所晞避;中人觊福虑祸,故强为善而不敢为恶,下愚憨不畏祸,故肆为恶而无所忌惮。
○ 一毫善行皆可为,勿徼福望报;一毫恶念不可萌,当知出乎尔者反乎尔。
○ 士能寡欲,安于清澹,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所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 矜名誉,畏讥毁,自好也。忘检制,肆偷惰,自弃也。自好者,中人也,可导之使为善也。自弃者,民之为下矣。
○ 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一事悖戾,立见其为小人。故曰:“终生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
○ 教之而信,必先有令人爱者。禁之而畏,必先有令人敬者。
○ 易责人而乐讥俗,其亦弗思也已。夫己无遗行,后可责人;家罔阙事,后可讥俗。
○ 君子直不发人所不白;清不矫人所不堪;刚不绝人所不忍;察不掩人所不意;任不强人所不胜。
○ 乍得勿与,乍失勿取,乍怒勿责,乍喜勿诺。
○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 乱臣贼子,皆从一傲字养成。
○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 莫谓己无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谓己无恶,谈人恶即是恶。
○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 事之可否,当以理裁之。一使气,但坏事。
○ 财与色之地须当远避,近则有污。
○ 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 善所当为,著一报念,胸中便要增累,口中便要增过。
○ 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 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 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
○ 做当今一个好人,须壁立千仞。
○ 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
○ 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时放。
○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 宁人负我,毋我负人。
○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 促迫褊窄,浅率浮躁,非有德之气象,只观其气象,便知涵养之浅深。
○ 纵与人相分争,只可就事论事,不可揭其父母之短,扬其闺门之恶。此祸关杀身,非止有伤长厚己也。
○ 以祸福得丧付之天,以赞毁予夺付之人,以修身之德责之己,此是至简于易之事。
○ 习气不除,如何了道。……有物过眼必看,有声入耳必听。小小入意即喜,小小拂意好怒,小小利害即生恐惧,皆习气也。
○ 防身当若御虏,一跌则全军败没。爱身当如处子,一失则万事瓦裂。涉世甚艰,畜德宜豫。布人以恩,而外扬之,则弃,教人以善而外扬之,则仇。
○ 摄生之道,大忌嗔怒。
○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故厚重、静定、宽缓,乃进德之基,亦养寿之要。
○ 骂语谑语,须有分寸,不但不中怨恨,亦是自处忠厚之道。
○ 大概君子方严处多,至园融变化,是德之成也。起处便学园融不得。
○ 凡刑杀之事,仁者见之,愈生其仁。忍者见之,愈生其忍。故君子远庖厨,亦英尺有习惯成自然意在。
○ 欲心一萌,当思礼义以胜之。
○ 深以刻薄为戒,每事当存忠厚。
○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可以畜德。
○ 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大也,我不可以自恃。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小也,我亦不可以自馁。
○ 凡人气质各有偏处,自知其偏而矫制之,久则自然,所以宋儒以变化气质为学问急务也。
○ 不善之端,岂待应物而后见?如静中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贪即非义,一念之慢即非礼,一念之诈即非智,君子所以慎独。
○ 君子不能无非心之萌,而旋即去之,故曰进于圣贤。小人不能无良心之萌,而旋自昧之,故曰近于禽兽。
○ 有过不令人知,是大恶事。然有过辄自表白,又未免因不讳过三字,把改过功夫,松了一分。
○ 称人之善或过其实,不失为君子。扬人之恶或损其真,宁免为小人。
○ 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喜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嫉恶心不可不明;嫉恶语不可不忌。
○ 慎言谨行,是修己第一事。
○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 憎我者祸,仇我者死,皆当生悲悯心。有一毫庆幸之心,便与心术有伤。
○ 人须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富贵相,常自激昂,便不得到坠堕。
○ 纵与人有相争,只可就事论事。断不可揭其祖父之短,扬其闺门之恶,此祸关杀身。
○ 恐惧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惧,则畏,畏可以免祸。事后而恐惧,则悔,悔则可以改过。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无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杀身。大哉所谓恐惧也!
○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气,我贪必至启人之争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 好为诳语者,不止所言不信,人并其事事皆疑之。
○ 人有一事不妥,后来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试留心观之,知他人则知自己矣。
○ 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见小人。故曰:“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 嗜俗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纳,此皆学问得力处。
○ 人皆狎我,必我无骨。人皆畏我,必我无养。
○ 为人所狎与为人所恨,皆己过也。
○ 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人动气,就成了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 人若少知自爱,岂有营营逐利,甘为商贾之行?只心有所系便是欲,便当极力克治。不然,恐流弊无穷。
○ 有必不可已之事,便须早作,曰捱一曰,未必后日之能今日也。
○ 纵是道成德立,小人终不可近。若自谓他柄在我,不妨兼举竝包,必暗受其损而不觉。
○ 小人虽不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
○ 处利则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处名则要人做小人,我做君子。斯惑之甚也。圣贤处利让利,处名让名,故澹然恬然,不与世作。
○ 义利辩以小心,须严一介。是非起于多口,务谨三缄。
○ 人有毁我诮我者,改之固益其德,安之亦养其量。
○ 称人之善,虽有过情,不伤厚道。攻人之短,即有实据,终属浇风。
○ 善所当为,羞谈福报。
○ 清苦固是佳事,然亦不可过,天下岂有薄于待自而能厚于待人者乎?
○ 存一念爱异时便是爱己,有一步进德处胜于进官。
○ 人亦不可闲惯,闲惯则些小事便不可耐。
○ 人言果属有因,深自悔责。返躬无愧,听之而已。古人云:“何以止谤”,曰:“无辨”。辨愈力,则谤者愈巧。”
○ 学者不可不通世务。
○ 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损终身之福,切须检点。
○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 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
○ 安分即安命,做人即是做官。
○ 做人念头重,做官念头轻,则祸福不足动心。做官念头重,做人念头轻,则毁誉常足堕志。
○ 老来益当奋志,志为气之帅,有志则气不衰,故不觉其老。
○ 责人者必自恕。
○ 德不怕难积,只怕易累。千日之积,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 一念之慈亦足作福,一言之戾亦足伤和,存心不忽微,所造自即于大。
○ 疾恶太严,当计其所穷。或曰:太严便是一恶。
○ 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 只一事不存心,此一事便错乱。
○ 人有差错,他怕你恼,便当含容,若责之不已,他知你意不可挽回,反不怕起来,有何趣味?
○ 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 止骂所以助骂,助骂所以止骂也。
○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
○ 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 人处财,一分定要十厘,便是刻。与人一事一语,定要相报,便是刻。治罪应十杖,定一杖不饶,便是刻。处亲属,道理上定要论曲直,便是刻。刻者,不留有余之谓,过此则恶矣。或问亲属如何不论曲直?曰:“若论曲直,便与路人等耳。”
○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无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济务;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 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议,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毋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固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敬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 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莫大于不知耻。
○ 闻谤而怒者,谗之隙也。见誉而起者,佞之媒也。绝隙去媒,谗佞远矣。
○ 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君子所以贵慎独也。
○ 宁耐是处境第一法;安祥是应事第一法;退让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若将富贵贫贱死生,置之度外,是养心第一法。
○ 解仇怒箴:法生便扫,莫论是否。百年偶聚,何苦烦恼。太虚之内,无物不有,万事从宽,其福自厚。
○ 断嗜欲箴:染性触物,粘于饴胶。滥爱贼人,毒于戈矛。片时意适,永劫灵消,一丝未断,尘网难超。
○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强,斯召辱也。自重自强,而侮辱犹是焉,其斯为无亡之灾也已。
○ 人有才而露,只是浅,深则不露。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凝重之人,德在此,福亦在此。心定气平,而身体之安和舒泰,不待言。
○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 无为名尸,勘破幻妄也。无为谋府,无思也。无为事任,无为也。无为知主,地知也。然须定得性了,方行得四者,不然实行不去。庄子曰:“吾以无为为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大颠曰:“众人而不思不为,则天下之理几乎息矣。”应事接物只是一个情字为累,若无情则无累矣在,故曰圣人无情。
○ 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 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虽不与谋,若从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处此有三道,以至诚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间,又其次也。
○ 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开端。
○ 凡处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稳,一任间言语。
○ 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 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 小人如虎狼蛇蝎,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蝎之状,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预防之。小人则心如虎狼,其貌驺虞,念如蛇蝎,其言鸾和,人不知其将害己而狎之,鲜弗及矣。
○ 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 闻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诬其心。闻人之过而播扬之,或枝叶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者也,吾党戒之。
○ 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 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 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 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 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 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 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 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
○ 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 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
○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 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 行事常思退一步。
○ 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 见人耳语,不可窃听。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议我短长,闻之未免动意,且使其人惭愧无地自容矣。
○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 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 宁耐是思事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
○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盘庚迁殷,武伐纣,三令五申,犹恐弗从。盖恒情多隐于远识,小人不便于己私,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 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 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 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物有趋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
○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 才下手便想到究竟处。
○ 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 既不俗为小人,即不勉为君子。欲又不能,志不立故也。
○ 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 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
○ 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 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古之人先约而丰人,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审处,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褊急二字,处事之古碍也。
○ 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独觉也。
○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 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 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 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
○ 恭而无礼,遇君子固所深恶,即小人亦未尝不非笑之,枉自卑诌耳。
○ 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 非望之福,祸必继之。急当恐惧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骄则不可救矣。
○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 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 人有过喜谈之,存一恕心者少。己有过恶,闻之漫无悔心者多。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
○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 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报,若市道,吾实耻之。
○ 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 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 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
○ 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 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党,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
○ 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厚宽,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
○ 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 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 阴,小人者。阳,君子也。进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毕矣。
○ 轻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
○ 术字亦有不可少处,但必不得已而后用。专意利人而用,谓之圣贤。可不必用而用,专意利己而用,谓之奸雄。
○ 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 世不若不求利,即无害。若不求福,即无祸。
○ 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 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
○ 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兴,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
○ 宁可忍耐而死,不可向利而生。
○ 外重者内轻,故保富贵而丧名。节内重者外轻,故守道德而乐贫贱。
○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 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
○ 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类。
○ 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多一分享用,减一分志气。
○ 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 闻人之善而疑,闻人之恶而信,其人生平必有恶而无善。故不知世间复有作善之人也,若夫造作全傅会以诬善良,鬼神必殛之。
○ 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 凡人皆不可侮,无用人尤不可侮。
○ 向人说贫,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且人即我信,何救于贫,哓哓者可厌也。
○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
○ 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 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 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 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 小人其心,君子其饰,名是而实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 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 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 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小人不知祸福之相倚伏也,则侥幸以为尝。是故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 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 水不能不遇风,长川巨浸,泓澄无底,虽大风不能使之浊。心不能不应物,欲尽理明,表里莹彻,虽酬酢万变,不能使之昏。无风则清,有风则浊者,尘滓之伏于下也;静之则明,动之则昏者,利欲之藏于中也。
○ 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矝,矝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如圆不如好方。用晦则天下莫与汝争智,〔“折”去“斤”加“为”〕谦则天下莫与汝争强。多言者老氏所戒,欲纳者仲尼所臧。妄动有悔,何如静而勿动?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吾见进而不己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为善则游君子之域,为恶则入小人之乡。吾将书绅带以自警,刻盘盂而思防。岂若长存于座右,庶凤夜之不忘。
○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皆。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间;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 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
○ 天下有三门,繇于情欲,入自禽门;繇于礼义,入自人门;繇于独智,入自圣门。
○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搏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 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傍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汩,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
○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 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 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 务名者害其身,多财者祸其后。善恶报缓者非天纲束,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万物。故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传所谓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也。
○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 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 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 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 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
○ 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 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
○ 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 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 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诱人为善。圣贤所以为圣贤,只是欲引天下后世之人皆入于善。
○ 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 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 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 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 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 尖酸语最易传布,正经话却无人称说,即此可知世道恶薄。
○ 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 气为心害,养心当先制气。
○ 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 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 小人其心,君子其饰,名是而实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 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 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 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小人不知祸福之相倚伏也,则侥幸以为尝。是故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 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 水不能不遇风,长川巨浸,泓澄无底,虽大风不能使之浊。心不能不应物,欲尽理明,表里莹彻,虽酬酢万变,不能使之昏。无风则清,有风则浊者,尘滓之伏于下也;静之则明,动之则昏者,利欲之藏于中也。
○ 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矝,矝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如圆不如好方。用晦则天下莫与汝争智,〔“折”去“斤”加“为”〕谦则天下莫与汝争强。多言者老氏所戒,欲纳者仲尼所臧。妄动有悔,何如静而勿动?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吾见进而不己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为善则游君子之域,为恶则入小人之乡。吾将书绅带以自警,刻盘盂而思防。岂若长存于座右,庶凤夜之不忘。
○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皆。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间;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 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
○ 天下有三门,繇于情欲,入自禽门;繇于礼义,入自人门;繇于独智,入自圣门。
○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搏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 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傍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汩,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
○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 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 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 务名者害其身,多财者祸其后。善恶报缓者非天纲束,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万物。故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传所谓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也。
○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 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 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 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 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
○ 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 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
○ 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 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 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 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 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 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 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 尖酸语最易传布,正经话却无人称说,即此可知世道恶薄。
○ 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 气为心害,养心当先制气。
○ 不位而尊者曰道,不贷而富者曰文。噫!吾将谓得时乎?尊而骄者不为矣,吾将谓失时乎?富而安者吾为矣。
○ 或曰:交处乎世,如何可以免乎谤。曰:“去六邪,用四尊,则可矣。”曰:“谏未深而谤君,交未至而则友,居未安而罪国家,家不俭而罪岁,道不高而凌贵,志不定而羡富,此之谓六邪也。自尊其道,尧舜不得而卑也。自尊其亲,天下不得而绌也。自尊其己,孩孺不得而娱也。自尊其志,刀锯不得而威也,此之谓四尊也。”
○ 清淡者,崇德之基也。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古珲无富贵之圣贤,无宴逸之豪杰。
○ 夫为善易,积善难。士之于善也,微焉而不厌,久焉而不倦。幽隐无人知而不间,招世之疾逢时之患而不变。是故根诸心,诚诸言行,与时勉勉,不责其功夫,然后亲友信之,国人安之,而鬼神格之也。善积未至,其畴能与于斯乎?
1、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
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7、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8、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1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1、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12、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13、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4、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15、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6、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7、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18、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0、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21、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22、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23、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24、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25、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26、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27、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28、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29、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30、修身十二款:
(1)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5)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曾国藩名言
⒈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⒉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⒊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诱人为善。圣贤所以为圣贤,只是欲引天下后世之人皆入于善。
⒋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⒌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⒍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⒎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⒏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1若一味骏快奔驰,必有颠踬之时;一向贪图美名,必有大污辱之时。
2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之责。
3人不概之,天概之,天不概之,自概之。
4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吾观乡里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3、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4、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5、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无有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则不敢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6、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无论世之治乱,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公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7、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8、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面、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10、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11、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族戚人家历历验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12、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
13、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14、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15、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6、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7、谚云吃一暂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明励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戡恭然自馁也
18、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9、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20、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21、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22、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23、读经、读史、读专集、讲义理之学,此有志者万不可易者也。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然此亦仅为有大志者言之。
24、习字临《千字文》亦可,但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
25、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26、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
27、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28、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29、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观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30、修身十二款: ①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如日之升。 ②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③早起:黎时即起,醒后不沾恋。 ④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循外为人,每日以十叶为率。 ⑤读史:丙申购二十三史,每日读十叶,虽有事不间断。 ⑥谨言:刻刻留心,是工夫第一。 ⑦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⑧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⑨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⑩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眈着,最容易溺心丧志。 ⑾作字:早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⑿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 曾 国 藩 六 戒 】
①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②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③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④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⑤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⑥凡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曾国藩谈做人准则】
①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②贫家儿女愈看得贱愈易长大,富户儿女愈看得娇愈难成器。
③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④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⑤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⑥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曾国藩从政八经】
1.做人一定要像人,做官不可像官。
2.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
3.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
4.有油水的地方常常最滑,爬起来站稳都难。
5.沉默是一种态度,拖也是一种方法。
6.不怕群众骂你,就怕群众不找你。
7.可以得罪忙人,但不可得罪闲人。
8.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曾国藩论“交友”】要“八交九不交”:
『八交』:
胜己者;盛德者;
趣味者;肯吃亏者;
直言者;志趣广大者;
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
志不同者;谀人者;
恩怨颠倒者;好占便宜者;
全无性情者;不孝不悌者;
愚人者;落井下石者;德薄者。
曾国藩名言警句
一. 【养心】
1.能慎独,则内省不疚。
2.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3.人生第一自强-养心。
4.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当更有长进。
5.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6.但讲阔大者,最容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蛮干,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
7.脚踏实地,求精而不求阔。
二.【立身】
1.《中庸》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最主要的就是把不明白的变明白,不坚强的变坚强。
2.早起也,有恒也,重(稳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物。
3.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4.稳扎稳打,机动则发。
5.才识平常,断难立功。
6.志大才疏,有心无力,故无成。
7.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
8.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
9.人之气质,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10.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11.读书以训诂为本,事(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
三.【奋进】
1.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2.困时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由亨通精进之日。
3.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
4.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5.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6.仅因为小小的科举考试不中就发牢骚,我私下也笑你志向不大,心中所忧虑的事情也不大。……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7.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8.光阴难得,一刻千金。
9.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0.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凡人作一事,首尾不懈。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行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
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
四.【日日恒常】
1.诸弟须日日用功,万不必作叹老嗟悲之想。
2.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力思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一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尔。
3.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4.每日有常,自由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尔。
5.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6.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宜有始有终。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7.大凡一件事,没有志气做不成,不坚定也做不好。
五.【戒惰、戒傲、戒牢骚】
1.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吾但以傲惰二字痛下功夫,不问人之骂与否也。
2.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早)起为第一义。
3.常存敬畏之心,勿恃才傲人。
4.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
5.开口便道人长短,笑人之鄙陋,均非好气象。
6.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散。”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者也,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长短,即是极傲尔。
7.京城之中,亦多自满之人,识者见之,发一冷笑而已。
8.若人之傲惰鄙弃业已露出,则索性荡然无耻,摒弃不顾,甘与证人为仇,而以后不可救药矣。
9.常存敬畏之心,勿恃才傲人。
10.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
11.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六.【观人择交】
1.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2.希望平日至交也能成患难之交,并不现实。应明白两个概念“平日至交”“患难之交”。
3.凡有一长一技者,不敢轻视。
4.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
5.凡危急之时,只有靠自己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6.出门人事皆须细心。
7.交际原则:诚信可靠,协助之力,不谈大话。
8.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以后凡事不可占人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
9.一生成败,都与朋友是否贤能有关,不可不慎重。
10.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大者。
11.与他人交际,要除去自己不是。总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12.各勉其所长,各戒其所短。
13.交友办事之道全在“久而敬之”,日慎一日,以求其事之济。一怀焦愤之念,则恐无成尔。“久而敬之”四字,不特处日日友为然,即凡是亦莫不然。
14.受人恩情,当为将来报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
15.人心之坏,又使人处处寒心。吾惟尽一分心作一日事,至于成败,则不能复计较矣。看破此等事物,则知世路之艰险,而心愈抑畏,气反愈平和。
16.与人周旋,不可有真意而无文饰。
吾服官多年,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功夫也。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七。【勤】
1.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漫的样子,至要至要。
2.勤则兴,惰则败。
3.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八.【持家】
1.虽大富大贵,亦靠不住,惟勤俭二字可以持久。
2.吾家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
3.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切戒之。
4.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5.莫怕寒村二字,莫怕悭吝二字,莫贪大方二字,莫贪豪爽二字。由俭入奢,易于下水,由奢及俭,难于登天。
九.【时间】
1.宜在二三十岁立定规模,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
2.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3.习惯自然,久久遂成德器,遂不至徒做一场话说,四五十而无闻也。
4.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十.【对事的态度】
1.凡是当有收拾。
2.不宜过露痕迹:在外以谦谨二字为主,力除傲惰二弊。
3.力尽人事,不存丝毫侥幸之心。
4.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一日算一日。
5.大凡办一事,其中常有曲折交互之处,一窃不通,则处处皆窒矣。
6.一事一物皆求其理,一言一事比求至是。
7.《大学》能使人成功的地方,也就二条而已:一是格物,而是诚意。格:接触事物,弄清它的道理,深入地考察研究。物:本末之物,身体、精神、意念、知识、家庭、国家、天下。诚意:遵循自己所懂得的道理去身体力行。
8.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尔成功者居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一靠自己努力,二靠别人刺激,三切忘无所事事。
9.受创愈甚,成功愈易。人生适意之时,不可多得。颇称适意,不过错过机会,当尽心竭力,做成一个局面。
10.时刻想到成功之难,刻刻存一有天下而不与之意,存一盛名难符,成功难居之意。
23、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中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24、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25、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26、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27、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28、无好小利。
29、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30、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31、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32、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33、誉望一损,远近滋疑。
34、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
35、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36、遇棘手之际,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37、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38、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39、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40、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41、宁可数日不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42、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当,又要简捷。
43、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44、人必诚,然后业可大可久。
45、凡人无不可为圣贤,绝不系乎读书之多寡。
1、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傍观者审。
2、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
3、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
4、小人喜受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受人恩,受则难忘。
5、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
6、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
愿意;
寡言不如春至,寡能不如秋收
● 促迫褊窄,浅率浮躁,非有德之气象,只观其气象,便知涵养之浅深。 ——曾国藩
● 纵与人相分争,只可就事论事,不可揭其父母之短,扬其闺门之恶。此祸关杀身,非止有伤长厚己也。——曾国藩
● 以祸福得丧付之天,以赞毁予夺付之人,以修身之德责之己,此是至简于易之事。 ——曾国藩
● 习气不除,如何了道。????有物过眼必看,有声入耳必听。小小入意即喜,小小拂意好怒,小小利害即生恐惧,皆习气也。——曾国藩
● 防身当若御虏,一跌则全军败没。爱身当如处子,一失则万事瓦裂。涉世甚艰,畜德宜豫。布人以恩,而外扬之,则弃,教人以善而外扬之,则仇。 ——曾国藩
● 摄生之道,大忌嗔怒。 ——曾国藩
●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故厚重、静定、宽缓,乃进德之基,亦养寿之要。 ——曾国藩
● 骂语谑语,须有分寸,不但不中怨恨,亦是自处忠厚之道。 ——曾国藩
● 大概君子方严处多,至园融变化,是德之成也。起处便学园融不得。——曾国藩
● 凡刑杀之事,仁者见之,愈生其仁。忍者见之,愈生其忍。故君子远庖厨,亦英尺有习惯成自然意在。 ——曾国藩 ● 欲心一萌,当思礼义以胜之。 ——曾国藩
● 深以刻薄为戒,每事当存忠厚。 ——曾国藩
●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可以畜德。——曾国藩
● 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大也,我不可以自恃。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小也,我亦不可以自馁。——曾国藩 ● 凡人气质各有偏处,自知其偏而矫制之,久则自然,所以宋儒以变化气质为学问急务也。 ——曾国藩
● 不善之端,岂待应物而后见?如静中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贪即非义,一念之慢即非礼,一念之诈即非智,君子所以慎独。——曾国藩
● 君子不能无非心之萌,而旋即去之,故曰进于圣贤。小人不能无良心之萌,而旋自昧之,故曰近于禽兽。——曾国藩
●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曾国藩
● 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曾国藩
● 人若一味见人不是,则到处可憎,终日落嗔。 ——曾国藩
● 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曾国藩
● 将事而能弭,遇事而能捄,既事而能挽,此之谓达权。此之谓才。未事而知其来,始事而要其终,定事而要其变,此之谓长虑,此之谓识。——曾国藩
● 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曾国藩
●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曾国藩
● 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曾国藩
● 君子多思不若养志,多言不若守静,多才不若蓄德。——曾国藩
● 水道曲折,立岸者见而操舟者迷。棋势胜负,对奕者惑而傍观者审。非智有明暗,盖静可以观动也。人能不为利害所汩,则事物至前,如数一二,故君子养心以静也。 ——曾国藩 ●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曾国藩 ● 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曾国藩
● 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曾国藩
● 务名者害其身,多财者祸其后。善恶报缓者非天纲束,是欲成君子而灭小人也。祸福者天地所以爱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万物。故君子恐惧而畏,小人侥幸而忽。畏其祸则福生,忽其福则祸至。传所谓祸福无门,惟人所召也。——曾国藩
● 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曾国藩
● 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 —曾国藩
● 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强暴奸诈者,祸之始。 — —曾国藩
● 人皆有爱生恶死之心,人皆为舍生取死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曾国藩
● 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死生如鸿毛。 ——曾国藩
● 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曾国藩
● 语人之短不曰直,济人之恶不曰义。 ——曾国藩
● 宝货用之有尽,忠孝享之无穷。 ——曾国藩
● 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 曾国藩
●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曾国藩
● 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曾国藩
● 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 —曾国藩
● 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曾国藩
● 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曾国藩
●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曾国藩
● 遇诡诈人变幻百端,不可测度,吾一以至诚待之,彼术自穷。——曾国藩
● 恭而无礼,遇君子固所深恶,即小人亦未尝不非笑之,枉自卑诌耳。 ——曾国藩
● 人遇逆境,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见识超群。然君子用以力学,借困衡为砥砺,不但顺受而已。 ——曾国藩
● 非望之福,祸必继之。急当恐惧修省,多行善事,若一骄则不可救矣。 ——曾国藩
●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曾国藩
● 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曾国藩
● 人有过喜谈之,存一恕心者少。己有过恶,闻之漫无悔心者多。若以恕己之心恕人, 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 ——曾国藩
●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
● 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报,若市道,吾实耻之。 ——曾国藩
● 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曾国藩
● 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曾国藩
● 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 ——曾国藩
● 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 —曾国藩
●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曾国藩
●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曾国藩
● 凡遇事须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盖天下何事不从忙中错了。故从容安祥,为处事第一法。 ——曾国藩
●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遇富贵人,宜劝他宽,见聪明人宜劝他厚。 ——曾国藩
● 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 ——曾国藩
● 行事常思退一步。 ——曾国藩
● 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曾国藩
● 见人耳语,不可窃听。恐所言之事,其人避我。又恐正值议我短长,闻之未免动意,且使其人惭愧无地自容矣。 ——曾国藩
●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曾国藩
●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曾国藩 ● 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曾国藩
●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曾国藩
●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曾国藩
●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曾国藩
●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盘庚迁殷,武伐纣,三令五申,犹恐弗从。盖恒情多隐于远识,小人不便于己私,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 ——曾国藩
● 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曾国藩
● 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 ——曾国藩
● 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物有趋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曾国藩
●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曾国藩
● 才下手便想到究竟处。 ——曾国藩
● 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曾国藩
● 既不俗为小人,即不勉为君子。欲又不能,志不立故也。 ——曾国藩
● 委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曾国藩
● 天物愚者真,智者伪;愚者完,智者丧。 ——曾国藩
● 处天下事,前面常长出一分,此之谓豫;后面常余出一分,此之谓裕。如此则事无不济,而心有余乐。若尽煞分数做去,必有后悔。处人亦然,施在我有余之恩,则可以广听。留在人不尽之情,则可以全好。 ——曾国藩
● 规模先要个极大,意思先要个安闲。古之人先约而丰人,故群下乐为之用而所得常倍。徐思而审处,故己不劳而事极精详。褊急二字,处事之古碍也。 ——曾国藩
● 见面前之千里,不若见背后之一寸。故达观非难,而反观为难。见见非难,而见不见为难。此举世之所迷,而智者之所独觉也。——曾国藩
●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曾国藩
● 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曾国藩
● 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曾国藩
●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曾国藩
● 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党,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 ——曾国藩
● 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厚宽,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 ——曾国藩
● 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曾国藩
● 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曾国藩
● 阴,小人者。阳,君子也。进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毕矣。 ——曾国藩 ● 轻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 ——曾国藩
● 术字亦有不可少处,但必不得已而后用。专意利人而用,谓之圣贤。可不必用而用,专意利己而用,谓之奸雄。 ——曾国藩
● 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曾国藩
●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曾国藩
●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曾国藩
● 世不若不求利,即无害。若不求福,即无祸。 ——曾国藩
● 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曾国藩
● 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 ——曾国藩
● 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兴,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 ——曾国藩
● 宁可忍耐而死,不可向利而生。 ——曾国藩
● 外重者内轻,故保富贵而丧名。节内重者外轻,故守道德而乐贫贱。 ——曾国藩
●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曾国藩
● 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 ——曾国藩
● 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类。 ——曾国藩
● 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曾国藩
●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多一分享用,减一分志气。——曾国藩
● 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曾国藩
● 闻人之善而疑,闻人之恶而信,其人生平必有恶而无善。故不知世间复有作善之人也,若夫造作全傅会以诬善良,鬼神必殛之。——曾国藩
● 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曾国藩 ● 凡人皆不可侮,无用人尤不可侮。 ——曾国藩
● 向人说贫,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且人即我信,何救于贫,哓哓者可厌也。 — —曾国藩
●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 ——曾国藩
● 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曾国藩 ● 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曾国藩
●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曾国藩
●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曾国藩
● 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曾国藩
● 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曾国藩
● 小人其心,君子其饰,名是而实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曾国藩
●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曾国藩
● 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曾国藩
● 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曾国藩
● 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小人不知祸福之相倚伏也,则侥幸以为尝。是故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曾国藩
● 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曾国藩
● 水不能不遇风,长川巨浸,泓澄无底,虽大风不能使之浊。心不能不应物,欲尽理明,表里莹彻,虽酬酢万变,不能使之昏。无风则清,有风则浊者,尘滓之伏于下也;静之则明,动之则昏者,利欲之藏于中也。 ——曾国藩
● 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曾国藩
●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矝,矝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如圆不如好方。用晦则天下莫与汝争智,〔“折”去“斤”加“为”〕谦则天下莫与汝争强。多言者老氏所戒,欲纳者仲尼所臧。妄动有悔,何如静而勿动?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吾见进而不己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为善则游君子之域,为恶则入小人之乡。吾将书绅带以自警,刻盘盂而思防。岂若长存于座右,庶凤夜之不忘。 ——曾国藩
●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皆。尔曹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曾国藩
● 静坐然后知平日之气浮;守默然后知平日之言躁;省事然后知平日之费间;闭户然后知平日之交滥;寡欲然后知平日之病多;近情然后知平日之念刻。 ——曾国藩
● 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 ——曾国藩
● 天下有三门,繇于情欲,入自禽门;繇于礼义,入自人门;繇于独智,入自圣门。 ——曾国藩
●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曾国藩
●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搏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 曾国藩
● 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曾国藩
● 或谓才子多傲,余曰傲便是不才。 ——曾国藩
● 君子满腹天理,故以顺理为乐。小人满腹人欲,故以得欲为乐。欲无时可足,故乐不胜忧。理无时不存,故随在皆乐。至乐顺理。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曾国藩
● 尖酸语最易传布,正经话却无人称说,即此可知世道恶薄。 ——曾国藩
● 慎能远祸,勤能济贫。 ——曾国藩
● 气为心害,养心当先制气。 ——曾国藩
● 不位而尊者曰道,不贷而富者曰文。噫!吾将谓得时乎?尊而骄者不为矣,吾将谓失时乎?富而安者吾为矣。 ——曾国藩
● 或曰:交处乎世,如何可以免乎谤。曰:“去六邪,用四尊,则可矣。”曰:“谏未深而谤君,交未至而则友,居未安而罪国家,家不俭而罪岁,道不高而凌贵,志不定而羡富,此之谓六邪也。自尊其道,尧舜不得而卑也。自尊其亲,天下不得而绌也。自尊其己,孩孺不得而娱也。自尊其志,刀锯不得而威也,此之谓四尊也。” ——曾国藩
● 清淡者,崇德之基也。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古珲无富贵之圣贤,无宴逸之豪杰。 ——曾国藩
● 夫为善易,积善难。士之于善也,微焉而不厌,久焉而不倦。幽隐无人知而不间,招世之疾逢时之患而不变。是故根诸心,诚诸言行,与时勉勉,不责其功夫,然后亲友信之,国人安之,而鬼神格之也。善积未至,其畴能与于斯乎?——曾国藩
●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曾国藩
● 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曾国藩
●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曾国藩
● 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保富贵之心事君,则无往而不忠。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 ●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曾国藩
● 乱臣贼子,皆从一傲字养成。 ——曾国藩
●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曾国藩 ●
莫谓己无善,善人之善即是善。莫谓己无恶,谈人恶即是恶。 ——曾国藩
●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曾国藩
● 事之可否,当以理裁之。一使气,但坏事。 ——曾国藩
● 财与色之地须当远避,近则有污。 ——曾国藩
● 居有恶邻,坐有损友,借以检点自慎,亦是进德之资。 ——曾国藩
● 善所当为,著一报念,胸中便要增累,口中便要增过。 ——曾国藩
● 怒时易激,义愤亦当裁抑;喜时易狂,即微言亦须谨慎。 ——曾国藩
●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曾国藩
● 责过太直,使人惭恨,在我便是一过。 ——曾国藩
●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 —曾国藩
● 一字不可轻与人,一言不可轻许人,一笑不可轻假人。 ——曾国藩 ●
做当今一个好人,须壁立千仞。 ——曾国藩
● 闻人之谤当自修,闻人之誉当自惧。 ——曾国藩
● 志不可一日坠,心不可一时放。 ——曾国藩
●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曾国藩
● 宁人负我,毋我负人。——曾国藩
●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曾国藩
●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曾国藩
● 促迫褊窄,浅率浮躁,非有德之气象,只观其气象,便知涵养之浅深。 ——曾国藩
● 纵与人相分争,只可就事论事,不可揭其父母之短,扬其闺门之恶。此祸关杀身,非止有伤长厚己也。——曾国藩
● 以祸福得丧付之天,以赞毁予夺付之人,以修身之德责之己,此是至简于易之事。 ——曾国藩
● 习气不除,如何了道。????有物过眼必看,有声入耳必听。小小入意即喜,小小拂意好怒,小小利害即生恐惧,皆习气也。——曾国藩
● 防身当若御虏,一跌则全军败没。爱身当如处子,一失则万事瓦裂。涉世甚艰,畜德宜豫。布人以恩,而外扬之,则弃,教人以善而外扬之,则仇。 ——曾国藩
● 摄生之道,大忌嗔怒。 ——曾国藩
●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深,而应事有力。故厚重、静定、宽缓,乃进德之基,亦养寿之要。 ——曾国藩
● 骂语谑语,须有分寸,不但不中怨恨,亦是自处忠厚之道。 ——曾国藩
● 大概君子方严处多,至园融变化,是德之成也。起处便学园融不得。——曾国藩
● 凡刑杀之事,仁者见之,愈生其仁。忍者见之,愈生其忍。故君子远庖厨,亦英尺有习惯成自然意在。 ——曾国藩
● 欲心一萌,当思礼义以胜之。 ——曾国藩
● 深以刻薄为戒,每事当存忠厚。 ——曾国藩
● 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靡俗不交,恶党不入,可以立身。小利不争,小忿不发,可以和众。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可以畜德。——曾国藩
● 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大也,我不可以自恃。行天下而后知天下之小也,我亦不可以自馁。——曾国藩
● 凡人气质各有偏处,自知其偏而矫制之,久则自然,所以宋儒以变化气质为学问急务也。 ——曾国藩
● 不善之端,岂待应物而后见?如静中一念之刻即非仁,一念之贪即非义,一念之慢即非礼,一念之诈即非智,君子所以慎独。——曾国藩
● 君子不能无非心之萌,而旋即去之,故曰进于圣贤。小人不能无良心之萌,而旋自昧之,故曰近于禽兽。——曾国藩
● 有过不令人知,是大恶事。然有过辄自表白,又未免因不讳过三字,把改过功夫,松了一分。 ——曾国藩
● 称人之善或过其实,不失为君子。扬人之恶或损其真,宁免为小人。 ——曾国藩
● 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喜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嫉恶心不可不明;嫉恶语不可不忌。 ——曾国藩
● 慎言谨行,是修己第一事。 ——曾国藩
●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不自满者受益,不自是者博闻。 ——曾国藩
● 憎我者祸,仇我者死,皆当生悲悯心。有一毫庆幸之心,便与心术有伤。 ——曾国藩
● 人须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富贵相,常自激昂,便不得到坠堕。 ——曾国藩
● 纵与人有相争,只可就事论事。断不可揭其祖父之短,扬其闺门之恶,此祸关杀身。 ——曾国藩
● 恐惧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惧,则畏,畏可以免祸。事后而恐惧,则悔,悔则可以改过。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无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杀身。大哉所谓恐惧也! ——曾国藩
● 自谦则人愈服,自夸则人必疑我。恭可以平人之怒气,我贪必至启人之争端,是皆存乎我者也。 ——曾国藩
● 好为诳语者,不止所言不信,人并其事事皆疑之。 ——曾国藩
● 人有一事不妥,后来必受此事之累。如器有隙者,必漏也。试留心观之,知他人则知自己矣。 ——曾国藩
● 欲为君子,非积行累善,莫之能致,一念私邪,立见小人。故曰:“终身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曾国藩
● 嗜欲正浓时,能斩断,怒气正盛时,能按纳,此皆学问得力处。 ——曾国藩
● 人皆狎我,必我无骨。人皆畏我,必我无养。 ——曾国藩
● 为人所狎与为人所恨,皆己过也。 ——曾国藩
● 凡有横逆来侵,先思所以取之之故,即思所以处之之法,不可便动气,两个人动气,就成了一对小人,一般受祸。 ——曾国藩
● 人若少知自爱,岂有营营逐利,甘为商贾之行?只心有所系便是欲,便当极力克治。不然,恐流弊无穷。 ——曾国藩
● 有必不可已之事,便须早作,曰捱一曰,未必后日之能今日也。 ——曾国藩
● 纵是道成德立,小人终不可近。若自谓他柄在我,不妨兼举竝包,必暗受其损而不 觉。 ——曾国藩
● 小人虽不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 ——曾国藩 ● 处利则要人做君子,我做小人;处名则要人做小人,我做君子。斯惑之甚也。圣贤处利让利,处名让名,故澹然恬然,不与世作。——曾国藩
● 义利辩以小心,须严一介。是非起于多口,务谨三缄。 ——曾国藩
● 人有毁我诮我者,改之固益其德,安之亦养其量。 ——曾国藩
● 称人之善,虽有过情,不伤厚道。攻人之短,即有实据,终属浇风。 ——曾国藩
● 善所当为,羞谈福报。 ——曾国藩
● 清苦固是佳事,然亦不可过,天下岂有薄于待自而能厚于待人者乎?——曾国藩
● 存一念爱异时便是爱己,有一步进德处胜于进官。 ——曾国藩
● 人亦不可闲惯,闲惯则些小事便不可耐。——曾国藩
● 人言果属有因,深自悔责。返躬无愧,听之而已。古人云:“何以止谤”,曰:“无辨”。辨愈力,则谤者愈巧。” ——曾国藩
● 学者不可不通世务。 ——曾国藩
● 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行一事而损终身之福,切须检点。 ——曾国藩
● 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 ——曾国藩
● 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曾国藩
● 善恶之习,朝夕渐染,易以移人。 ——曾国藩
● 安分即安命,做人即是做官。 ——曾国藩
● 做人念头重,做官念头轻,则祸福不足动心。做官念头重,做人念头轻,则毁誉常足堕志。 ——曾国藩
● 老来益当奋志,志为气之帅,有志则气不衰,故不觉其老。 ——曾国藩
责人者必自恕。 ——曾国藩
● 德不怕难积,只怕易累。千日之积,不禁一日之累,是故君子防所以累者。 —— 曾国藩 ● 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曾国藩
● 一念之慈亦足作福,一言之戾亦足伤和,存心不忽微,所造自即于大。 ——曾国藩 ● 疾恶太严,当计其所穷。或曰:太严便是一恶。 ——曾国藩
● 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曾国藩
● 只一事不存心,此一事便错乱。 ——曾国藩
● 人有差错,他怕你恼,便当含容,若责之不已,他知你意不可挽回,反不怕起来,有何趣味? ——曾国藩
● 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曾国藩
● 止骂所以助骂,助骂所以止骂也。 ——曾国藩
●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仁不可胜用矣。以恶人之心恶己,则义不可胜用矣。 ——曾国藩
● 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曾国藩
● 人处财,一分定要十厘,便是刻。与人一事一语,定要相报,便是刻。治罪应十杖,定一杖不饶,便是刻。处亲属,道理上定要论曲直,便是刻。刻者,不留有余之谓,过此则恶矣。或问亲属如何不论曲直?曰:“若论曲直,便与路人等耳。” ——曾国藩
●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避嫌无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行,所以接仁;任才使能,所以济务;殚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曾国藩
●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非明乎性情,察乎流俗者,孰能知之? ——曾国藩
● 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施人慎勿议,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毋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固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敬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曾国藩
●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曾国藩
● 罪莫大于好进,祸莫大于多言,痛莫大于不闻,过莫大于不知耻。 ——曾国藩
● 闻谤而怒者,谗之隙也。见誉而起者,佞之媒也。绝隙去媒,谗佞远矣。——曾国藩
● 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乎行,人始得而知之。但萌诸心,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君子所以贵慎独也。 ——曾国藩
● 容耐是处境第一法;安祥是应事第一法;退让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若将富贵贫贱死生,置之度外,是养心第一法。——曾国藩
● 解仇怒箴:法生便扫,莫论是否。百年偶聚,何苦烦恼。太虚之内,无物不有,万事从宽,其福自厚。 ——曾国藩
● 断嗜欲箴:染性触物,粘于饴胶。滥爱贼人,毒于戈矛。片时意适,永劫灵消,一丝未断,尘网难超。 ——曾国藩
●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强,斯召辱也。自重自强,而侮辱犹是焉,其斯为无亡之灾也已。 ——曾国藩
● 人有才而露,只是浅,深则不露。方为一事,即欲人知,浅之尤者。凝重之人,德在此,福亦在此。心定气平,而身体之安和舒泰,不待言。 ——曾国藩
●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曾国藩
●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曾国藩
● 无为名尸,勘破幻妄也。无为谋府,无思也。无为事任,无为也。无为知主,地知也。然须定得性了,方行得四者,不然实行不去。庄子曰:“吾以无为为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大颠曰:“众人而不思不为,则天下之理几乎息矣。”应事接物只是一个情字为累,若无情则无累矣在,故曰圣人无情。 ——曾国藩
● 君子贵通天下之志,疾恶太严则伤公明之体。 ——曾国藩
● 凡人言及非人非理事,我虽不与谋,若从旁附和一句,便自有罪。故处此有三道,以至诚感悟之,上也。去其太甚,次也。漠然不置是非于其间,又其次也。 ——曾国藩
● 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开端。 ——曾国藩
● 凡处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稳,一任间言语。 ——曾国藩
● 伤化毁俗者,虽亲虽贵,必疏而远之。清公贞修者,虽微虽践,必亲而近之。 — —曾国藩
● 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曾国藩
● 小人如虎狼蛇蝎,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蝎之状,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预防之。小人则心如虎狼,其貌驺虞,念如蛇蝎,其言鸾和,人不知其将害己而狎之,鲜弗及矣。 ——曾国藩
● 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曾国藩
● 闻人之善而掩覆之,或文致以诬其心。闻人之过而播扬之,或枝叶以多其罪,此皆得罪于鬼神者也,吾党戒之。 ——曾国藩
● 论人情只往薄处求说,人心只往恶边想,此是私而该底念头,自家便是个小人。古人责人,每于有过中求无过。此是长厚心,盛德事。学者熟思,自有滋味。 ——曾国藩
● 古人爱人之意多,今人恶人之意多。爱人,故人易于改过,而视我也常亲,我之教益易行。恶人,故人甘于自弃,而视我也常仇,我之言必不入。 ——曾国藩
● 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曾国藩
● 水激逆流,火激横发,人激乱作,君子慎其所以激之者。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曾国藩
● 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曾国藩
◎ 人之处于患难,只有一个处置。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 人有过喜谈之,存一恕心者少。己有过恶,闻之漫无悔心者多。若以恕己之心恕人,是谓大公,以责人之心责己,是谓大勇。
◎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 善自是士人常事,今乃邀身后福报,若市道,吾实耻之。
◎ 吾不如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贤者之可得与处也,礼之。主贤世治,则贤者在上。主不肖世乱,则贤者在下。
◎ 处事当务详慎,不可尽兴燥脾。凡饮食举动言语笔墨,尽兴便放肆。一燥脾便刻薄,其始无害人之心,而其事必至于害人。初若不至杀身,终至杀身而有余也。
◎ 遇疾恶太严之人,不可轻意在他前道人短处,此便是浇油入火,其害与助恶一般。
◎ 优娼辈好嗤笑人,而敢为无礼,此自不贱本色。其趋奉不足喜,怠慢不足怒也。
◎ 有必不可行之事,不必妄自轻营。有必不可劝之人,不必多费唇舌。
◎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 人有求于我,如不能应,当直告以故。切莫含糊,致误乃事。
◎ 君子与小人斗,小人必胜。在君子惟有守正以俟命而已。固不可惧祸而误入小人之党,亦不可恃为君子而有与小人角胜之心。
◎ 有一种人以姑息匪人市宽厚名,有一种人以毛举细故市精明名,皆偏也。圣人之厚宽,不使人有所恃。圣人之精明,不使人无所容。
◎ 勿以人负我而隳为善之心,当其施德,第自行吾心所不忍耳。未尝责报也。纵遇险徒,止付一笑。
◎ 嘲戏人自事恶事,尤不可入一二壮语,入壮语则戏者皆真,每令人恨。若规人过失,不可入一二戏语,入戏语则真者毕戏。每令人玩,失规人之旨矣。
◎ 阴,小人者。阳,君子也。进君子而退小人,燮理之能事毕矣。
◎ 轻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
◎ 术字亦有不可少处,但必不得已而后用。专意利人而用,谓之圣贤。可不必用而用,专意利己而用,谓之奸雄。
◎ 处事贵熟思缓处,熟思则得其情,缓处则得其当。
◎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 世不若不求利,即无害。若不求福,即无祸。
◎ 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皆自己真实受用处。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 贱不谋贵,外不谋内,疏不谋亲。
◎ 贵视其所举,富视其所兴,贫视其所不取,穷视其所不为。
◎ 宁可忍耐而死,不可向利而生。
◎ 外重者内轻,故保富贵而丧名。节内重者外轻,故守道德而乐贫贱。
◎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 乱世之名,以少取为贵。
◎ 名节至大,不可妄交非类。
◎ 居乡勿为乡愿,居官勿为鄙夫。
◎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多一分享用,减一分志气。
◎ 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 闻人之善而疑,闻人之恶而信,其人生平必有恶而无善。故不知世间复有作善之人也,若夫造作全傅会以诬善良,鬼神必殛之。
◎ 盛怒极喜时,性情改常。遇有所行,须一商之有识者。不然,悔随之矣。
◎ 凡人皆不可侮,无用人尤不可侮。
◎ 向人说贫,人必不信,徒增嗤笑耳。且人即我信,何救于贫,哓哓者可厌也。
◎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
◎ 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 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 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 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 小人其心,君子其饰,名是而实非,其天下之大害乎?
◎ 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 一念不敢自恕,斯可谓之修。一语不敢苟徇,斯可谓之直。一介不敢自污,斯可谓之廉。
◎ 改过则长善矣,甘贫则足用矣。
◎ 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小人不知祸福之相倚伏也,则侥幸以为尝。是故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 君子所信者,此心也。若愿后世之毁誉,是有待于外也。
◎ 水不能不遇风,长川巨浸,泓澄无底,虽大风不能使之浊。心不能不应物,欲尽理明,表里莹彻,虽酬酢万变,不能使之昏。无风则清,有风则浊者,尘滓之伏于下也;静之则明,动之则昏者,利欲之藏于中也。
◎ 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贫贱时眼中不著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曾国藩
●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曾国藩
●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曾国藩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曾国藩
●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曾国藩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审势择人。“专欲难成,众怒难犯”,此八字者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久。盘庚迁殷,武伐纣,三令五申,犹恐弗从。盖恒情多隐于远识,小人不便于己私,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久。——曾国藩
●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曾国藩
●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盖天下之事,惟平则稳。行险亦有得的,终是不稳,故君子居易。——曾国藩
●觅物者苦求而不得,或视之而不见。他日无事于觅也,乃得之。非物有趋避,目眩急求也。天下之事,每得于从容,而失之急遽。——曾国藩
●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曾国藩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
“侍亲以得欢为本”。
家庭三致详:“孝致祥,勤致详,恕致详”。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人德八本:“习勤、崇俭、 谦谨、敬恕 、毋贪、去私 、专一、有恒”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天下事
在局外呐喊议论
总是无益
必须躬自入局
挺膺负责
乃有成事之可冀"
"人初做事,如鸡伏卵,不舍而生气渐充;如燕营巢,不息而结构渐牢;如滋培之木,不见其长,有时而大;如有本之泉,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
◎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 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 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 甘苦自得。
◎ 文人富贵,起居便带市井。富贵能诗,吐属便带寒酸。
◎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 能食淡饭者方许尝异味,能溷市嚣者方许游名山,能受折磨者方许处功名。
◎ 薄福之人过享其福,必有忽然之祸。贯贫之人不安其贫,必有意外之忧。
◎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 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
◎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死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 和可消人怨,忍足退灾星。
◎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踔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 爵禄可以荣其身,而不可以荣其心。文章可以文其身,而不可以文其行。
◎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 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
◎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 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 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
◎ 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
◎ 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
◎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 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
◎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 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 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 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
◎ 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
◎ 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 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
◎ 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
◎ 人该省事,不该怕事。人该脱俗,不可矫俗。不该顺时,不可趋时。
◎ 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 与多疑人共事,事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 好谈己长只是浅。
◎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
◎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 各安共分而天下平矣。
◎ 法者,天讨也,以公守之,以仁行之。
◎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 人伦明,则礼乐兴。
◎ 二十年来治一怒字,尚未清磨得尽,以是知克己最难。
◎ 到老始知气质驳,寻思只是读书粗。
◎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
◎ 人要为善,先要明善始得。
◎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 以举世皆可信者,终君子也。以举世皆可疑者,终小人也。
◎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 决不可存苟且心,决不可做偷薄事,决不可学轻狂态,决不可做惫赖人。
◎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 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听言当以理观。一闻在辄以为据,往往多失。
◎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 举世惟一真字难得。
◎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