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峤丨老师骑脚踏车载我去赶考
老师骑脚踏车载我去赶考
作者:南峤
教师节又到了,我想起自己当教师时还没有教师节,更不由地想起我的一位老师。
50多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这世界上,我经历过无数事,邂逅过许多人。就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直接教过我的就有上百位老师,其中有的姓名淡忘了,有的印象模糊了,但有一位老师的形象没有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时时真切而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我小学六年级时的老师刘锡德。
他是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毕业的,调到学校教我班的算术(那时还不称数学)。现在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当小学教师的比比皆是,可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小学,经过规范教育、严格训练的中师生还属凤毛麟角。对学生来讲,幸莫大焉!刘老师有一副中国人标准的身材,穿一套崭新整洁的青年装,上衣表袋上别两支钢笔。当时有一说法,高小生一支钢笔,中学生两支钢笔,大中专学生三支钢笔,不知他为什么只别两支钢笔。他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朝气蓬勃,看惯了暮气沉沉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的我们顿觉耳目一新,重要的是后来还逐渐让我们崇拜起来。
他教算术善于运用实物、图形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给枯燥的数字披上五彩缤纷的霓裳,使我对算术由厌烦转为喜爱。他不像以前有些教师只是简单地教学生做出加减乘除的答案,而是教我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后来才知道,这是着力培养我们的数学素养,用数学的思维去解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推理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这样做最直接的效果,对我而言,我觉得与我后来在上初中的升学考试中数学得到满分不无关系。
我的家乡方言很特别,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小,更重要的是与北方语言和普通话相去甚远,区别很大。南通人在外地听到乡音倍感亲切,而其他人听来像日本话。我们小学里一般教师都讲南通话,语文教师也是讲的狼山牌普通话(狼山是南通的一座山,狼山牌普通话是指南通方言口音很重的不标准的普通话)。而教算术的刘老师却难能可贵地讲一口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这犹如沙漠中的一块绿洲,让我们感到无比清新,钦佩不已。
刘老师教算术,不是班主任却经常给我们讲故事。要知道,那时候文化生活单调乏味,没有广播电视,更没有网络通讯,看不到报纸杂志,农村小学连图书馆也没有,可供阅读的书籍寥寥无几。刘老师讲的一个个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故事对我们来说好像久旱遇甘霖,让我们感知到无穷的乐趣,充实思想,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初步得到正义、勇敢、善良、乐观的熏陶。有个故事,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有一个地主仗着富有,与一个贫农打赌:有一间空空如也的屋子,谁先用东西把屋子装满就算赢。地主派长工、短工把自家的家具、衣被、粮食搬来,塞满了一屋子,洋洋得意。而贫农不慌不忙地从自家端来一盏油灯放在黑暗的屋子里点亮,顿时满屋生辉,光线照射到每个角落,没有一点空隙。贫农靠智慧战胜了地主。
用现在的话说,刘老师还是个运动达人。运动使他的身体健壮。他的投掷标枪、手榴弹和短跑等项目在县运动会上获得冠军、亚军,并且参加地区和省运动会,获得好成绩。受其影响,我在以后的上学、服兵役、工作期间以及退休后,一直没有停止体育活动,现在还经常打乒乓球,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最让我没齿难忘的是刘老师给我送考的事。小学毕业,学校推荐了有希望的4个尖子生去考县中,我是其中之一。那时县中向全县招生直接考试录取。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县城去都没去过,县中在哪里也是一无所知。父母也是普通农民,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前那样,根本就没见过世面。祖辈世代为农,也在城里举目无亲。1963年还没有完全从三年天灾人祸的苦难中走出来,我家中时常揭不开锅,饥肠辘辘,豆饼、麸皮是上等食粮,连野菜、树皮、草根都找来果腹。那时,农村不通公共汽车,一般家庭里不要说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就连脚踏车(乡亲对自行车的称呼,我认为还比较准确)也难得一见。正在我和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刘老师像救星似的出现了。他是按月拿工资的,虽然也只有三四十元。他有一辆脚踏车,自告奋勇地当起了我的二等车夫兼送考人。正值炎热的夏天,三四十里路程,还顶风并驮着行李,我在后座上看到他弓着身子,两腿使劲踏,上坡时屁股离开坐垫,后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精疲力竭地把我载到了县城北郊的县中。后来发榜了,出乎自己及家庭的意料,我竟然荣幸地考上了县里的最高学府。三年的系统学习,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10多年后,文化大革命结束,恢复高考,我以初中毕业生的底子参加高考并有幸被录取,改变了一生的命运。这虽然是后话,但我知道,如果没有小学6年级刘老师的规范教学、开拓式的教育,并且激发旺盛的求知欲,撒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我是考不上县中,更考不上大学的。
当代著名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当人年轻的时候。”我要说,人生紧要处几步中会遇到众多人,但对自己起关键作用的只有一二个。刘老师就是我人生紧要处的一步中给我充分能量的人,也就是传统中有人说的“贵人”吧。
文/南峤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南峤,籍贯江苏南通,现在栖居上海。当过农民、工人、军人、中学教师、新闻记者编辑、国家公务员。盆景艺术作家,作品在全国、省市展览中获得金、银、铜奖。热爱文学,业余创作发表一些小说、散文、诗歌,有的在征文比赛中获得金奖、一等奖。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