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观的变迁
投资观的变迁
我对投资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
首先是只看到赚钱,不出所料,亏损巨大。
然后是看到风险。学会了全面的思考问题,不出所料,赢多输少,总体成绩不错。
然后是看到微观。不出所料,再难亏损,而且是全仓大赚。
所以,最先总结的投资外号:投资就是风险。然后:投资就是理解世界。
到了今天,理解世界依然没变,但可以再加细化:
投资就是问号的收集与化解能力!
投资有一个次第,首先是通过财报排除不可投资对象,这个很简单,上市是否满三年,ROE是否满足8%以上的,利润是否为真,负债体现的长期竞争能力,应收账体现的行业地位等都可以随便排除,这个比较简单。这个排除过程可以搞掉绝大部分企业,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企业通过审查进入可投资对象池。
对于这种牛逼的企业,我们就要进入一种深度投资研究状态了。
这个对企业的深度研究状态非常耗脑力与精力。
因为投资很简单,但不容易。后面对应的底层逻辑是:大道至简,大术至繁!
深度研究的起点就是收集问题。如何高效率地收集问题?那就是读财报,数据会说话,数据会在多个维度讲同一个事情。如果一个维度说的是一件事,另一个维度说的却不是这个事情,很可能就是财务造假,这些都会在财务数据上体现出来。
所以财务数据的收集与质疑是最起码的。你通过读财报,会收集到大量的问题。除了三张报表外,管理层的分析与总结,也有经营数据,这些数据也可以收集起来,通过同一家公司历年的财务报表,可以收集到大量的非财务数据,都可以串联起来进行分析。
上面深度研究第一步你将收集到大量的问题。
然后你开始第二步:代入思考进行拷问。
例如你将自己放到公司董事长、总裁、销售总监、投资总监等各种位置上去,思考你如果碰到这些问题,你将如何做?你可以收集研报,收集新闻,收集行业已上市竞争对手的数据,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代入思考只有一个作用:那就是拷问!不断地质疑与拷问,合不合理,以前的承诺是否实现,是否有疑问,做人做事是否行正道?如果与我的慈宝相冲突,那么再赚钱,这种企业也不能投资。这是造恶。
通过上面第一步收集问题,第二步代入拷问,你将会对这个公司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你有很多问题找不到答案。你会发现投资真是不容易,投资有很多的细节,很多的琐碎,很多的征兆让你警惕,让你质疑,你需要多方权衡,你需要不断地斟酌,因为这个世界不是真空的世界,你需要中庸之道处之,你需要真正的智慧,才能真正地看懂一个公司,一个行业。甚至这个行业可能是不能投资的。例如保险业的资金采购成本问题需要多年以后才能明确,就相当于利润表的经营成本不明确,毛利率没法算,这种企业就不值得投资。
收集问题,拷问企业后,有一些问题会消失,有一些新问题会出现,你会烦躁,你会到处查资料,你会深入思考,你会打破三张报表,形成自己对这个企业的结构性认识。你会对比发达国家的标杆企业历史进行对比分析,你也会拆细了收入的时间节点进行趋势分析,你会发现,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对你理解企业居然有意外的加成作用。
你会关注行业的失败案例,你会知晓别人吃一堑,你自己长一智的重要性。你会得出与很多人截然不同的结论,因为你深度研究之后,你早已超越了4%以上的人,你是在朝无人区挺进。进入这种深度研究的状态后,打破权威,自己就是权威可能就是一种常态。因为无人区你是孤独的,你的视野是宽广的。你会发现很多人没有你研究透彻。
经历这样一种研究状态后,又会有一些所谓的”优秀企业“露出真面目而被排除。这些优秀企业在你的标准里还不够格。投资的秘诀不在冒险而在避险。
总之,收集问题,拷问企业,消除问题就是深度研究之道。找到优秀的企业后,根据确定性原则进行资金管理后,全仓而上,这支经过我们深度研究的企业就是我们的财富之所。
老子云:不失其所者久!
以上,感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