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首出神入化的词,开篇讽刺,读完才知道是经典

一说到宋朝的文人,相信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苏轼苏大学士了。在宋朝的文人里面,苏轼的名气确实是非常大,而且不止是会写诗作词著文章,其他领域也是有不少精通的,美食、绘画等。每一方面的成就拿出来,都可以称得上是顶尖的水平。而在当时的文人中,能够与苏轼齐名的,应该就只有这另一位伟大人物了。就是辛弃疾。

宋朝辛弃疾,在文坛上,同样是功底了得,现今留存下的词作,六百多首,首首都可以称作是经典之作。而且辛弃疾实际上,既能文也能武。所以,我们在提到这两位文人的时候,总是会将其合并成为“苏辛”。

苏轼与辛弃疾,也都是属于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苏轼的词,在豪放中,带着点文人的超凡与坦然。而辛弃疾的豪放,更多的还是一种战士的豪情与悲壮。而且在辛弃疾的词当中,我们还经常能够发现很多不按常理出牌的作品。就如同我们非常熟悉的,“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像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还有“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不同的心境,辛弃疾就会用上不同的表达方式来书写。所以,我们之所以称赞辛弃疾作词了不得,实际上也正是因为他对于每种风格的词作,都可以信手拈来。

而这首《鹧鸪天·寻菊花无有,戏作》,同样是很不一样。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来唯有酒偏香。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要知烂漫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

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其实是闲居在瓢泉。而这一天,正好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于是,辛弃疾就跟他的好朋友相聚,一同畅饮。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提笔写下了这首词。

一提到“重阳节”,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菊花”了。而辛弃疾所创作的这首词,正是一首咏菊之作。不过,相比于单纯咏物的词作,或者是其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辛弃疾的这首“咏菊词”,还真的称得上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杰作。

词的上片,辛弃疾就开启了无情讽刺的模式,说自己捂着鼻子远离了人世间的臭腐场,还说了自古以来只有酒的味道,才是香甜甘醇的。而且,自己自从来到了村林间闲居,与山中的云雾相互为伴,且歌且舞,很是自在美妙。

在这上片中,首先我们看到的,就是非常醒目又刺眼的“人间臭腐场”,用词大胆任性。这“臭腐场”,其实辛弃疾指的就是当时南宋的朝廷。当我们联系下南宋的发展状况,还有辛弃疾的志向的时候,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辛弃疾会把当时的朝廷形容为是臭气熏天的臭腐场。当辛弃疾追求积极抗金,选择正义的时候,朝廷却总是与其唱反调,一味地退缩求和,唯唯诺诺。

而词的下片,其实才开始“咏菊”。和朋友一起,共同度过这美好的秋日时光。然后辛弃疾又来了一句,“黄花何处避重阳”。明明是重阳节,明明是一首咏菊词,却在问“菊花”在哪里,为什么要故意避开重阳节。而结尾,“要知烂漫开时节,直待西风一夜霜”,就写了,要知道菊花什么时候开放,就要等到西风吹过,寒霜降的时候了。

这首词,读来让人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辛弃疾到底要说的是什么?其实是用的一种虚写的手法,用并没有出现的“菊花”来说明它的品格,不趋炎附势。寻菊不得,却唯有寒风霜降的时候才盛放。越是严寒,菊花绽放得越是动人。实际上,辛弃疾也是在借着这菊花,来表明自己的品格,不趋炎附势。实在是令人敬畏。

古诗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汉字押韵艺术,和声律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唐诗的凝练,宋词的意境深远,曲调悠长,都给了我们极大的心灵享受。

尤其是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所诞生的词作,百花齐放,将宋词点缀得更加闪耀。像是李煜的“亡国之词”;苏轼的“狂放豪迈”;李清照的“婉约愁绪”,都能给替我们诉说心中的喜怒哀乐,抒发各种情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