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揣把针就是个流动医院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 邵俊杰、撰稿 | 五加皮

海南三沙,全年为夏,雨水充沛,边防将士们在此处忍受着严酷的环境,守护南海边疆。而今年6月,上海上工坊门诊部的一支中医义诊小队,千里迢迢来到此处,守护边防将士的健康。其实这已是上工坊第三次来到三沙义诊了,即使有疫情影响,都还是如约而至,针到病除。

究竟是怎样的医术,能在短短两日时间解决海岛上百位患者的各种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到上海上工坊请教了邵俊杰院长。

01
集众家所长,以针除痛

邵俊杰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博士,原就业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专攻关节置换方向。虽然有近20年的骨科临床经验,却在一次偏远穷困地区的义诊中,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而中医同行单靠一双手和一块刮砂板就能解决许多问题,这让邵俊杰开始对现代医学产生了反思,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实邵俊杰外公本就是嵊泗岛上有名的中医,远近乡邻对外公的敬重让他从小就明白中医的宝贵,只是在那个年代,大医院里西装革履光鲜亮丽的外科大夫形象更吸引小岛上的邵俊杰。嵊泗为他埋下中医的种子,壤塘则唤醒了这颗种子,随着种子的发芽,一路上又有多位良师陆续携甘露而来,帮助邵俊杰在中医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回到上海后,邵俊杰开始在网上学习倪海厦老师的讲课视频,后来恰逢石学敏老师在杭州开设醒脑开窍针法班,作为一个跨界小白,由于自身对中医体系还未有较全面的了解,所以他在这个课程中只掌握了些方法,对中医的理解还有如隔着一层纱。

而学习中医重要的转机是遇到了武当山著名的道医——祝华英道长和祝玄冲道长。祝氏道医里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体系,揭示了人体十二经脉能量阴阳双向正负、左右对立运行的规律,并结合人迎、脉口双诊的脉法,成体系地解决疾病问题。

跟随祝道长学习的过程中,邵俊杰对中医的理解犹拨云散雾般逐渐清晰,十二经脉体系为其中医理念搭起了一个宏大而又结构严谨的能量医学框架,既可以容纳过往所学,又能将所有内容融会贯通,每一个连接点都闪耀着古中医的智慧。不得不让人感慨,中医看似缜密复杂,其实是如此简单通透有逻辑。在十二经脉能量体系理论的指导下,针刺的临床疗效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在后来的临症学习过程中,邵俊杰又遇到了三位在针刺方面大有所成的老师。

一位是主持编写《针灸大成校释》的张缙教授,标准化24种毫针的针刺手法,对烧山火透天凉的针法研究透彻,善于用针取热取凉,被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的四位传承人之一。

另一位是常驻澳洲的黄家医圈千步脉的传承人王文成教授,擅长用针刺治疗各种病症,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用针“秒治”疼痛

还有一位是脐针的发明人齐永老师,齐永老师擅长在易医理论的指导下在用脐针解决各种病症,而齐老师对初级班学员的要求是痛症必须拿下

祝华英道长的十二经脉体系为邵俊杰建立了中医能量平衡的理念框架,而后几位良师的加成则可谓添砖加瓦,大大提高疗效,也为上工坊的针刺体系奠定了基础。邵俊杰将这些中医大家的精华凝炼成上工坊特有的一套针刺体系,极力发挥针刺治疗的效率,可以做到“一学就会,一用就灵”

02
谨守本源,大道至简

《黄帝内经·灵枢》亦被称为《针经》,书中将针刺分为针法与刺法两方面:一为“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针法偏重选经配穴,调节经络能量的升降出入,达到阴阳能量平衡的目的;二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刺法更讲究用针刺手法达到飞经走气、气至病所、用各种补泻手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上工坊的中医诊疗体系完全来源于古中医,在阴阳五行六气十二经的基础上展开,精准发现病机,以疗效验证于临床。中医强调整体观,以治人为目的,而不是停留在某个病种某个患处。这也取决于中医有着精深且完整的理论体系,一木成林,树干本身即为人体本原,树叶为症状表现,寻根溯源亦是化繁为简。在邵俊杰看来,中医应该是越学越简单的,各种病种和治疗手法终究都会回归基础,从而越学越简,但疗效是不断优化的。

相比之下,西医诊疗体系则是越分越细,比如从外科分出骨科,再由骨科分出关节外科,继而分为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等,膝关节里还能分工为人工关节和韧带置换,你会发现一旦在西医的体系下深耕,只能对自己本专业的疾病有所了解,而对别的专业就讳莫如深了。

而中医的诊疗体系是非常重视全科思维,只有站在全科的角度,从整体观出发,解决人本身的问题,才是中医理念的根本所在。

在上工坊,每个医生必须具备中医整体思维,全面掌握中医六艺技术,其中针刺又是上工坊最有特色的技法,针刺对痛症的治疗目标是“必须保证做到90%的有效性”,如能合理运用搭配其它各项技术,取长补短,疗效即可达到近乎满分。

上工坊的针刺体系对内部是完全开放的,即使是原来有一技之长的医生,认可这套体系并开始尝试应用于临床之后,诊疗理念都会逐渐向其靠拢,充分体现了“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这个特点。

03
扬帆启愿,天涯无苦痛

因此,在上工坊义诊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一个医生揣把针就是个流动医院”的中医便利性和有效性。无论水土风情,无论病种类型,把中医针刺中“无问其病,以平为其”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每次义诊皆是好评不断,不止南海三沙边疆,还有桂林龙华古寺,韶关东华寺、舟山嵊泗。

这些偏远地区的医疗条件远远满足不了百姓看病需求,邵俊杰认为针刺技术在这些地区应用最合适,足够高超的针刺技术甚至可以无需药物的辅助便能解决问题。若是能在这些地区注重针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定可以改善现有的许多医疗问题。

在2021年医馆界举办的全国中医专科建设大会上,邵俊杰作为演讲嘉宾也曾提出一个愿景:未来十年里,在100个老少边穷的地方培养1000个上工医生!

如此宏大的一个愿景下,邵俊杰表示,自己目前没有收徒也不会有这样的计划,要大步往前走发展中医药,就应该摒弃旧的做法,在新时代的自由环境下,以老师和学生的形式进行传承和研究。旧时代师徒关系中的传承多了一份密码,非师门者不可交流,极大地限制了中医的发展。

如今,西医从业群体约有一千多万人,中医从业者的数量不到其零头,专注于针灸的就更少了。因此,邵俊杰认为,针刺从业者也应该承担着将针刺技术发扬光大的责任。上工坊未来计划推出的“上工针刺班”便是在发扬针刺技术的基调上,将这套行之有效、可被重复验证的理法方“针”倾囊相授。

从西医体系走出来的邵俊杰,对于西医群体的分享机制有很大体会,他认为中医也应当有分享的氛围才能促进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分享之前,需要对内容做好充分整理,这对分享者本身来说便是一种得益。而分享的过程则是一种输出,在知识输出过程常常会有各种灵感涌现,或是解决以往困惑,或是提出新的问题,都是一种提升。接收者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和困惑,交流的过程也是对知识体系的再次挖掘。在邵俊杰看来,分享绝对是学术发展中一种利己利人的行为。

目前的时代对分享行为是提倡且包容的,并且现在的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在邵俊杰看来是非常好的现象。拥有文化自信,才有传统文化生长和发展的土壤和根。过去的70、80年代由于发展差距大,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心理相对比较重,并没有很好的基础可以让中医发展。但如今,年轻人的眼光正视世界,新国潮走进生活,中医药也将走进中小学课本了。如何将中医已有技术“无缝衔接”到年轻一代,是个重要的话题,也是目前中医人的一份责任。

写在最后:

采访进行到尾声,我们聊到了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和未来的传承问题,邵院长非常赞成现在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有更多“新偶像”形象可以被树立出来,带领90后、00后探索中华五千年所积累的璀璨星河。

我向邵院长表示,其实年轻一代的文化自信,是因为有无数前辈的努力让我们站到了更高的平台,站在天平秤的中心才得以看见世界全貌,也是因为有像邵院长这样潜心研究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的前辈,搭建起一座座通往先贤绝学的桥梁,才让我们有机会窥见历史长河里的无数智慧结晶。

I 版权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