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ck off the boundaries
文 | 张是之
刚看完一本适合给孩子讲的经济学故事书,准备推荐给大家,结果日程安排太满,只好往后顺延。
今天五点半爬起来看书,写了篇三千字左右的文章,还写了一万多字的讲义,晚上八点讲课,课后写了这篇近两千字关于圣诞的思考,真是一个战斗的圣诞节。
圣诞节,总会看到与圣诞节有关的话题,每年也都会看到反洋节、反圣诞的那些论调。了无新意。
作为一个讲科学的作者,作为一个探讨科学的号,那科学是什么?
顾准说的好,「知识让人求实,逻辑让人求是。」
科学,就是在求实求是中不断探索,最后求真。
世界那么大,语言各不同,谁说的才是真?该信谁?
这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问题,认同科学规则的人在一起研究探讨,首先要达成一定的共识,在此基础之上才再逐步向前迈进。
这些共识人类经过千百年经验和思考的传承,才走到今天。
祖冲之首次将「祖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个纪录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今天小学三年级就知道圆周率 π 的概念,这是共识。
我们称之为勾股定理,西方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是共识;我们发现的青蒿素,获得西方主导的诺奖认可,这也是共识。
中国古代汉字并没有拼音,新中国成立后才着手实施汉语拼音方案,最高决策层拍板决定同意使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推广。这也是东西方的共识,所以才能降低东西方交流融合的障碍,汉语才能走出去,英语才能走进来。
科学求真,无关国界。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
科学上的共识通常是由理性的推理和演绎,很少涉及参与其中的科学家自身的内心感受。
艺术呢,略有不同,艺术家通常在追求努力表达自己的内心,表达他们眼中看到的世界。
但一幅画、一首歌、一张照片,或者一件艺术品,足够美,就可以穿越时空,让人们产生共鸣,为之一振。
就是这么神奇。
艺术之美,也无关国界。
科学求真,艺术求美,都是为了让自己过的更好,让世界变得更好,谓之「善」。
求美但世界并不完美,硝烟不曾散去,战火也从未远离。
纵使战火也未能阻止人们寻找人类自身之间的那片刻温情。
一战期间德国英国双方打阵地战,双方死伤数十万人,战争的残酷永远难以想象。就在1914年12月24日这天,尽管双方没有正式休战,但当时德军已经开始装饰起他们的战壕。他们给战壕挂上象征圣诞的小彩球,摆出圣诞树,还点起了蜡烛。深夜,他们坐在战壕里,望着星空,用德语唱起了圣诞颂歌。
歌声飘到了英国阵地的战壕,英国的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也用自己的语言唱起圣诞颂歌做为回礼。接着两边开始隔空向对方喊着圣诞祝福的话语。双方的士兵就这么隔着百米的距离,度过了平安夜。第二天圣诞节还组织了足球赛。
战争在不久后又打响了,谁也不知道,那天在球场上的士兵中有多少人活到了战后,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个圣诞节是没有枪炮的。
坚果手机「情怀」背壳之「圣诞节休战」
春节传到了西方,圣诞也走进了国门。
所有的节日,不过是人类历史传承下来的达成的共识,一种节日共识。和科学上的共识、艺术上的共鸣一样,是人类的进步。
这种共识,与战壕和杀戮相比,要强之百倍。
平安夜、圣诞节,女友多了一个要礼物的借口,男友多了一个开房的理由,商人赚钱回家给孩子买个更好的礼物。这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对的吗?
干嘛非要分出个东西你我呢?
我们首先是人,首先要看到作为人的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路上走了多少弯路,走过多少错路,首先要看到达到今天科学、艺术、节日上的共识是多么的不易。
然后,才能再想想,作为一个具有某个国籍的人,是珍惜和促进这种共识呢?还是去拆解、对立这种共识,没有矛盾而去制造矛盾。
很多人在努力寻找达成共识,同时很多人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向。
上面那个视频是2010年意大利安东尼亚诺小合唱团在 Deakids 音乐会上的演出《加油耶稣》,即使你不看字幕,听不懂歌词大意,也很容易被轻快的节奏和小姑娘的纯真所打动。
音乐无国界,艺术无国界,科学无国界,节日也没有什么国界。
Fuck off the bounda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