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藏阁三期《古今楹联名作选粹》读联集锦

《古今楹联名作选粹》读联集锦

--白藏阁三期学员

序:白藏阁学堂是由中国楹联论坛执行站长金锐创立并执教,现已届第三期。根据课堂学习安排,前期由每个学员每日择5联轮流解读《古今楹联名作选粹》,并要求对作者简介、联作背景、字义疏通、自己对这副对联的评价等等进行解析。此解读主要为学堂内部学习资料,所涉及资料主要由各位学员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和自我体会解析而成,难免有错漏和偏颇的地方,现收录于此,以便于大家学习交流,是为记。

《古今楹联名作选粹》解读第一季

解读人01:木鱼

原文:

朱熹(号晦庵,新安人)

沧州精舍

道承前圣统;

朋乐远方来。

南岩寺

一窍有泉通地脉;

四时无雨滴天浆。

书舍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开元寺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日月两轮天地眼;

新书万卷圣贤心。

赠人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水云长日神仙府;

禾黍丰年富贵家。

木鱼:

就对联而言,朱熹称得上是我们追溯到的非常早的一位作者了,其实我一开始很怀疑,我觉得是不是朱熹的对联都是附会的,很可能并不是他作的,因为关于宋代对联的资料感觉经得起考证的不是太多。但我后来粗略地查了一下,发现有一些可能是附会的,但还是有一些是比较靠谱的。这本《古今楹联名作选萃》没有注明所收录的对联的来源,但是它里面收录的这七副朱熹的对联,和梁章钜《楹联丛话》里面收录的13副朱熹的对联,是重叠的,只有一些字句不一样,因此我觉得很大可能是从梁章钜的书里引用的,或者是同一来源。所以下面主要跟《楹联丛话》参照来读,因为《楹联丛话》的记载比较详细。另外还参考了白藏阁的“朱熹:也许是中国第一个『对联家』”一文。

沧州精舍

道承前圣统;

朋乐远方来。

沧州精舍: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自崇安徙建阳。五年,于居所之东建竹林精舍。次年扩建,更名沧州精舍,取其四周环水之意,自号“沧州病叟”。

《楹联丛话》:朱子于绍熙五年,筑沧州精舍,时年六十有五矣。……沧洲精舍中尚有两联,一云“道迷前圣统;朋误远方来”,一云“爱君希道泰;忧国愿年丰”。

这联还查到一条资料。

《朱子语类》卷一百七“杂记言行”:先生书所居之桃符云:“爱君希道泰,忧国愿年丰。”书竹林精舍桃符云:“道迷前圣统,朋误远方来。”先是赵昌父书曰:“教存君子乐,朋自远方来。”故嗣岁先生自家易之以此。(若海)

这条比较有力,可以相信沧州精舍的联确实是朱熹写的。

白藏阁对“道迷前圣统;朋误远方来”有赏析:上联“前圣”即古代圣贤之意,用一“迷”字表示朱熹自感学识不足,下联出自“有朋自远方来”,而改“自”为“误”,同样是朱熹的自谦之语。

“道承前圣统;朋乐远方来。”更好理解,就是没有自谦之意了。

后面的联《楹联丛话》有述:《朱子全集》卷后所附载联语尚多,谨摘录如左,以见南宋时楹帖盛行,虽大贤亦复措意于此矣。

不过目前所见《朱子全集》没有附载联语的,推测这个附载也是在全集流传过程中附上去的,应该是后人收集的,所以也可能有真的有附会的。

南岩寺

一窍有泉通地脉;

四时无雨滴天浆。

南岩寺在江西上饶,当时有南岩书院,是朱熹讲学之处,离鹅湖不远。

白藏阁有考证:此联出自朱熹《咏一滴泉》一诗,全诗如下:“遥望南岩百尺岗,青山叠叠树苍苍。题诗壁上云生石,入定岩前石作房。一窍有灵通地脉,半空无雨滴天浆。鹅湖此去无多路,肯借山间结草堂。”

联语有禅趣。

书舍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楹联丛话》:又知漳州日,建书舍于天宝镇山开元寺后顶,联云:“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这联有记载的颇多。

明人笔记《涌幢小品》:郡父老相传。文公尝遗一联云。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盖若有待云。

《对联话》:书院旧有联云:“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相传为朱子手笔,盖书院先故为开元寺云。

民国王逸塘《今传是楼诗话》:芝山在漳城西北偶,为全城最高处。举目远望,烟火万家,山河环绕,青翠摸衣,如开图画。朱文公知漳时,后此读书,下有开元寺,久圯。郡人于殿基下掘得石柱二,长丈余,有联云:'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天宝乃漳之主峰也,相传为文公预书之谶,因就寺起芝山书院。事莫可考,柱石今存,字特飞动雄浑,洵属奇笔。

上下联时有颠倒,应是从联尾平仄判断。

此联是朱熹最广为流传的一联,联境开阔,居高放眼,很有气势。而且隐隐有中兴儒学,舍我其谁的气概。

白藏阁有赏析:后一分句的“天宝”、“开元”或许是指附近的天宝山、开元寺,但明显有借用唐代开元、天宝年间之意。《沧浪诗话》云“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此联一“飞”一“跨”自视甚高,应是也有此意。有人认为“送青排闼”出自王安石诗“两山排闼送青来”,其实这两个词并不是多罕见的用法,况且朱熹与王安石学术、政见皆不相同,也未必就是取自王安石了。觉得对下联的理解更高了一层。

开元寺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楹联丛话》只说了“又一联云”,没说是写开元寺。

此联很灵动,观察自然也很仔细,景物间的逻辑关系蕴含了禅理,对仗超级工。

⑤又

日月两轮天地眼;

新书万卷圣贤心。

《楹联丛话》:至世有刻为木榜,悬诸堂楹,人所习见者如:“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立修齐志”;“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此类尚多,安得有心人为之一一搜辑乎?说明这一联是从当时署名朱熹的挂刻里收集的。从对仗说,下联应该是“诗书万卷圣贤心”更恰当。这个七言联非常大气,有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意思。

另外查到一条,清代笔记《解人颐》:向宝幼时,师出对云:“日月两轮天地眼。”向曰:“诗书万卷圣贤心。”

赠人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楹联丛话》说是赠漳州一士子的。

“窥见室家之好”出自《论语》: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虽然引用了《论语》,但整联非常伧俗,叫人不太相信是朱熹作的。

查了下,《全元散曲》有“大雨”一首:

城中黑潦,村中黄潦,人都道天瓢翻了。出门溅我一身泥,这污秽如何可扫?

东家壁倒,西家壁倒,窥见室家之好。问天工还有几时晴,天也道阴晴难保。

另外有个类似《笠翁对韵》的《时古对类》里有:

前巷也泥深,后巷也泥深,不闻车马之音;

东邻也墙倒,西邻也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然后前面的“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时古对类》里也有,不知道到底是谁出自谁?

⑦又

水云长日神仙府;

禾黍丰年富贵家。

这联记载也挺多。

《宋人轶事汇编》:庆元间,朱熹以伪学之禁,避地至长溪。相其山川回合,临危不危,临险不险,遂主于武曲朱氏,托宗人之分,为题“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一联于门。又为一农家书“水云长日神仙府,禾黍丰年富贵家”。皆有石刻。后为一州守取去。当宋、元之季,及嘉靖末倭乱,他县残破,州独完,朱之言验矣。(长溪琐语)

《全闽诗话》记载:“龟仙山在福安县治西,邑巨镇也。朱文公到此,乡民饭焉,文公赠之句:'水云深处神仙府;黍稻丰时富庶家。’”

联语工整雅致,对主人家的赞美也很到位。

总之,朱熹的联从考据上,艺术上,都还是颇有价值的,有机会还可以再进一步学习。

《古今楹联名作选粹》解读第一季

解读人02:文竹

原文: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宋宗室)

题扬州迎月楼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王守仁(号伯安,浙江余姚人)

于中肃庙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雄。

校记:“中”当作“忠”,《楹联丛话》作“我来何处吊英贤”。

夏言(江西贵溪人)

醮坛

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校记:《楹联丛话》称作者系袁炜。

杨继盛(号椒山)

自题书室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陈继儒(号眉公,江苏华亭人)

楹帖

天为补贫偏与健;

人因见懒误称高。

文竹: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宋宗室)
题扬州迎月楼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赵孟頫: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宋末元初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宋亡后隐居不仕。后受元世祖赏识,授兵部郎中,此后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著有《松雪斋文集》等。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其书取法钟繇、“二王”诸体皆擅,尤以楷书、行书著称;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此外,赵孟頫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其绘画、书法和画学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赵孟頫以书画名世,其实他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才能也非常卓著,只是被书画的名声给掩盖了。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从张祜的“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到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再到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扬州就被誉为月亮城。联题或应为“扬州明月楼”明月楼是元代扬州的私家园林,也有说是一家酒楼。万历《江都县志》载:“在府东北大街东。”楼名取“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之意。

关于赵孟頫过扬州明月楼的一段轶事,明王锜著《寓圃杂记》、明都穆所著《南濠诗话》、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明末清初褚人获《坚瓠集》,清徐釚著《词苑丛谈》等许多书籍都有记载。赵孟頫曾在扬州府内担任过官职,赵孟頫手书《湖州妙严寺记》题跋时署款:“前朝奉大夫大理少卿牟巘记撰,中顺大夫扬州路泰州尹兼劝农事赵孟頫书并篆额”,可见赵应出任过扬州路泰州尹。

故事大同小异,对联的记载基本一致。

《坚瓠集》载:赵子昂过扬州迎月楼赵家,其主求作春联,子昂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一大喜,以紫金壶奉酬。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元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楼。人作春题,多未当其意者。一日,赵孟过扬,主人知之,迎致楼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银器。酒半,出纸笔求作春题。子昂援笔书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主人得之喜甚,尽撤酒器以赠孟。

也有说法是赵孟頫这联出自一首诗,一下找不到,可备一说吧。这副联有“扬州第一联” 之称,奠定了赵孟頫在扬州楹联史上的地位。被誉为“扬州第一楼”上的“扬州第一联。”

阆苑:传说中昆仑山之巅西王母居住的地方,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三千客:喻盛宴宾朋之多。而明月也早已成了扬州的代名词。“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扬州的风致,明月楼的盛况,寥寥数词之间就表达的非常到位,而“第一楼”的表达更是极具广告效应,这副对联也是行业对联中名作。对联准确抓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极度凝练却做到了最多的表达。

没有考证,也不擅长,我个人比较偏向酒楼,如果是酒楼,那这可能算是最早的行业联了。现在的二分明月楼则是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沿用了这副对联。园中有迎月楼、夕照楼、梅溪吟榭等建筑,上悬书墨皆为金农、郑板桥等名家手迹。全园布置紧扣一个'月'字,众多姿态各异的月亮桥、月亮门、月亮窗遍布其中,独显扬州得月之势。

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于中肃庙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白骨,我来何处吊英雄。
校记:“中”当作“忠”,《楹联丛话》作“我来何处吊英贤”。

王守仁: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弘治十二年,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谥号“文成”,从祀孔庙。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代民族英雄。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死后谥号“忠肃”。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整饬兵备,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景泰八年“夺门之变”中英宗复辟,于谦以“谋逆罪”被杀,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明朝弘治二年,于谦冤案得以平反。并在墓旁建祠纪念,取名“旌功祠”。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五百多年来,于谦祠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旧迹。

赤手:指空手,徒手。出自宋·苏轼 《送范纯粹守庆州》诗:“当年老使君,赤手降於菟。”

“银河”语出明代于谦《望雨》诗。于谦忧国忧民,心系苍生,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即作《望雨》诗为民祈福:

赤日行空暑气浮,炎风簸土几时休?

云霓久渴斯民望,廊庙当分圣主忧。

旱魃剿除消暑气,神龙鼓舞起灵湫。

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

“公自大名垂宇宙”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此联采用祠堂联的常规写法,端庄典雅。上联是对祠主人于谦的主要功绩的褒奖和概括,作为一介文弱儒生的于谦赤手空拳,在国家危难之时挽大厦于将倾,自然应当名垂青史。王阳明同样是文人知兵,在这一点上,会有很多认同感,或许也是王阳明来祭拜并题联的原因。下联“青山埋白骨”切到祠堂地点,并有很隐忍的悲伤惆怅的感情色彩,“我”的代入既表达王阳明的情感,也让后来之人看到对联就会有认同感。联语具体写作时间不详,而“何处”可以推想王阳明来时于谦祠是否出于圮毁状态,也未可知。

夏言(江西贵溪人)

醮坛
洛水元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两呈祥,雄声六,雌声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校记:《楹联丛话》称作者系袁炜。

夏言:字公谨,号桂洲,明朝中期政治家、文学家,以正直敢言闻名。推动“大礼议”事件,大获明世宗朱厚熜的圣宠,嘉靖十八年(1539年),成为内阁首辅。完备内阁,抑制宦官,整顿吏治,巩固边防,颇有政绩。后被其继任者严嵩谗言所害,坐罪处死,时年六十七岁。明穆宗继位,得以平反昭雪,追谥“文愍”。其诗文宏整,以词曲擅名,著有《桂洲集》及《南宫奏稿》传世。

醮坛:jiào tán,意思是道士祭神的坛场。

洛水元龟:传说上古之时,有神龟出于洛水,其甲壳上有图象,名曰龟书,又称洛书。洛书是中国术数的起源之一,与河图并称。西汉经学家孔安国的《尚书·洪范传》才提到:“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皆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所以次序。” 刘歆注云:“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其九畴,即“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正龟背之象也”。

元始天尊,全称“玉清元始天尊”,也称元始天王,是道教“三清”尊神之一,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

岐山丹凤:典出凤鸣岐山,是指周朝将兴盛前,岐山有凤凰栖息鸣叫,人们认为凤凰是由于文王的德政才来的,是周兴盛的吉兆。凤凰,祥鸟,雄曰凤,雌曰凰,天下有德乃现。

明世宗在政治上无甚建树,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玄修上,热衷于炼丹制药和祈求长生,宫中每有斋醮,在神秘的仪式中,他经常需要撰写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词。青词,又叫绿章。因在青藤纸上用朱红色字写而得名,青词本是道教举行斋醮仪式时献给天界神明的章表奏文,以极其华丽的文笔表达出皇帝对天帝的敬意和求仙的诚意。因为李唐皇室尊老子为自家祖先,所以唐代开始,翰林院专门制有《道门青词例》,有了青词的体例。但青词的“发扬光大”要道明嘉靖年间。明嘉靖年顾鼎臣、李春芳、严讷、郭朴等词臣均以“青词”邀宠, 步步高升,其中严嵩最为有名,成为以写青词而晋级成功,跻身首辅的文人。故有是称青词宰相。后来,“青词宰相”讽刺那些升官阶梯并非正路间。

这副对联正是一副用在醮坛之上的对联,上下联的首句都是圣明的君主有德明于天地,天地感应就会出现祥瑞,结尾部分都是无底线的歌颂,中间部分,既用了很巧妙的数字对仗,还用了顶针的写作技巧,而内容上这些道教术语不懂,感觉有故弄玄虚之嫌,这副对联常作为数字联的代表出现,但就其意义而言,就是一个溜须拍马之作。对联对明世宗的赞美,结合朱厚熜的实际,颇觉讽刺。夏言的历史评价还是比较积极的,如果作者另有其人,(校记:《楹联丛话》称作者系袁炜。)那且不论,如果确是夏言所作,不免有损夏言的刚正不阿的形象。

杨继盛(号椒山)
自题书室
铁肩担道义;
辣手著文章。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人,明朝嘉靖朝著名谏臣。在官兵部员外郎任上,因上疏弹劾仇鸾开马市之议,被贬为狄道典史。嘉靖三十二年,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遭诬陷下狱。在狱中备经拷打,他的双腿先是因为100下的杖刑而被打得血肉模糊,后又因身处牢狱之中无法就医而致使伤口发炎。伤口感染之后,杨继盛就通过刮骨、割肉这样的粗暴方式来处理自己的伤口。旁边的狱卒看得心惊胆战,哆嗦不停,但杨继盛始终面不改色,意气自如。于嘉靖三十四年遇害,年四十。杨继盛临刑前,将自书年谱交予其子,并作诗曰:“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与后人补。天王自圣明,制作高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天下相互涕泣传颂此诗。明穆宗即位后,以杨继盛为直谏诸臣之首,追赠太常少卿,谥号“忠愍”,世称“杨忠愍”。有《杨忠愍文集》。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杨继盛对自己的自勉,他的一生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这副对联以及杨继盛的铁骨铮铮,不畏强权,一直激励着后来人。李大钊是革命先驱,他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对联,他想起了杨继盛的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此书法作的拓片藏于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民国时期著名报人、邵飘萍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乱世飘萍”、“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也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此副楹联承载的一种浩气凌云的中国精神,相信会激励更多的后来人。

是何意态雄且杰;
不露文章世已惊。

这是一副集句联,“是何意态雄且杰”出自杜甫《天育骠骑歌》,全诗如下:

吾闻天子之马走千里,今之画图无乃是。
是何意态雄且杰,骏尾萧梢朔风起。毛为绿缥两耳黄,
眼有紫焰双瞳方。矫矫龙性合变化,卓立天骨森开张。
伊昔太仆张景顺,监牧攻驹阅清峻。遂令大奴守天育,
别养骥子怜神俊。当时四十万匹马,张公叹其材尽下。
故独写真传世人,见之座右久更新。年多物化空形影,
呜呼健步无由骋。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
时无王良伯乐死即休。

“不露文章世已惊”出自杜甫诗《古柏行》,全诗如下: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是何意态雄且杰;不露文章世已惊。”与上一联异曲同工,气势略逊,但杨继盛的骨气依然可见一斑。

陈继儒(号眉公,江苏华亭人)
楹帖
天为补贫偏与健;
人因见懒误称高。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松江府华亭人。明朝文学家、画家。诸生出身,两次科举失败,二十九岁开始,焚儒衣冠,隐居在小昆山,后居东佘山,绝意科举仕进,关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学习苏轼和米芾,兼能绘事,屡次皇诏征用,皆以疾辞。论画倡导文人画,重视画家修养,赞同书画同源,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吴葛将军墓碑》《妮古录》。

时三吴名士争相与他结为师友,其中亦有高官豪绅,时人颇有讥评。诟病者认为隐士就要声闻不彰,息影山林,而不应身在江海之上而心居魏阙之下。直到清乾隆间,蒋士铨作传奇《临川梦·隐奸》的出场诗,不少人就认为是刺陈眉公的。全诗是:“妆点山林大架子,附庸风雅小名家。终南捷径无心走,处士虚声尽力夸。獭祭诗书充著作,蝇营钟鼎润烟霞。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松江古称云间,故有刺陈之说。

此联书于陈眉公中庭,隐居小昆山时,陈建庙祀二陆(陆机、陆云),乞取四方名花,广植堂前,言:“我贫,以此娱二先生。当然,陈的隐居生活实在是离贫还有很大的距离。天道之补贫应自强,但自己却懒于在仕途上再奋进,而因为“懒”却被误以为是一种“高”。联语字里行间还是能读到一种隐晦的抱怨和遗憾,以及面对非议的一种自嘲。

《古今楹联名作选粹》解读第一季

解读人03:兰台

原文:

屠者徐七

楹帖

仗义半从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

校记:《楹联丛话》称作者系徐五,且明言“徐五名英,字振烈,侯官人。”

金欲三千酬漂母;

鞭须六百挞平王。

校记:《楹联丛话》作“金欲两千酬漂母”。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徐渭(字文长,浙江山阴人)

题青藤书屋柱

一池金玉如如化;

满眼青黄色色真。

校记:《楹联丛话》称此柱为桥柱。

孙夫人祠

思亲泪落吴江冷;

望帝魂归蜀道难。

汤绍恩祠

炼石补星辰,两月兴工,当万历缵禹之绪;

凿山振河海,千年遗迹,在三江于汤有光。

(汤常建应宿闸以绝水患)

校记:《楹联丛话》标点不同,为574句式。

杭州吴山城隍庙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兰台:

屠者徐七

楹帖

仗义半从屠狗辈;

负心多是读书人。

校记:《楹联丛话》称作者系徐五,且明言“徐五名英,字振烈,侯官人。”

金欲三千酬漂母;

鞭须六百挞平王。

校记:《楹联丛话》作“金欲两千酬漂母”。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徐英:字振烈,明末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因排行第五,乡人都称之为徐五。徐五以屠为业,通文墨,与晚明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藏书家曹学佺交好。徐一贫如洗,家徒四壁,但颇有文才。

此三联均为门联,作用当然是抒其豪情,述其夙志。

第一联据传时狗年春节之联。屠狗,典出《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后亦泛指出身低微者,或位卑的豪杰之士。联语说处于社会底层的正直之士,在关键时刻多半会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而那些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的饱学之士,却往往在重要关头成为忘恩负义的人,联语充满豪爽雄迈之气。又传此联原为曹学佺所作,原联为“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一字尊生,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洪塘乡人,明代官员、学者、诗人、藏书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清兵入闽,自缢殉节。

第二联以自述其志,且用了两个典故。上联用的是漂母济韩信之典,《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下联用的是伍子胥鞭楚平王尸之典,《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後已。”两个典的意思很明确,犹说快意恩仇而已。

第三联据说也是春联,上联说绝粮,下联说家贫,但作者不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说,而是从鼠和犬的角度来说,显得既生动又有趣,而读后更有隐隐一丝辛酸。

徐渭(字文长,浙江山阴人)

题青藤书屋柱

一池金玉如如化;

满眼青黄色色真。

校记:《楹联丛话》称此柱为桥柱。

此联作者为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渔隐、金垒、 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曾任胡宗宪幕僚,助其擒徐海、诱汪直。胡宗宪被下狱后,徐渭在忧惧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张元忭等好友救免。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纵观边塞阨塞,常慷慨悲歌。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他自称“南腔北调人”,于万历二十一年去世,年七十三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青藤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市区前观巷大乘弄10号,属于中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徐渭的故居。《山阴县新志》载:“青藤书屋,前明徐渭故宅”。有联“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及此联。

金玉:黄金与珠玉,比喻珍贵和美好。《左传·襄公五年》:“无藏金玉,无重器备。”《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晋葛洪《抱朴子·钧世》:“是以古书虽质朴,而俗儒谓之堕於天也。今文虽金玉,而常人同之於瓦砾也。”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如如:络绎不绝。《尔雅·释天》“二月为如”清郝懿行义疏:“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

上联说一池美景,络绎化育而出。下联说满眼青黄草木,俱是至真至纯之色。全联虽写景,却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和孤高清傲之志。

孙夫人祠

思亲泪落吴江冷;

望帝魂归蜀道难。

孙夫人祠位于芜湖市鸠江区二坝镇长江岸边的蛟矶山上,与芜湖隔江相望。蛟矶山有蜀望台,台上建灵泽夫人祠(即孙夫人庙),相传系明代郭子章所建。内塑先主刘玄德像。郭子章著《蜀望台记》中称:“芜江有矶,矶不甚雄,耸顾独嶙峋峭丽,兀突水上,在长江孤山上,金山下,先抵狂澜,盖芜一大胜概。”又说:“矶上祠为昭烈孙夫人庙,矶即夫人死所也,夫人省母过江不得归,闻先生崩蜀,恸哭自沉此处。”《通志》一书也记载:“孙夫人庙,左像玄德,右像孙夫人,筑层台居之,名曰蜀望台,台高二丈六尺,宽八丈。”

孙夫人即三国时代江东吴大帝孙权之妹孙尚香,后来在镇江甘露寺招亲,许配给蜀主刘备,人称孙夫人。 东吴人称孙权是英雄,刘备是枭雄,于是孙夫人便成了枭姬。彝陵一战,刘备兵败,退守白帝城,不久郁郁而死。远在镇江的孙夫人得知消息后,在江边摆设香案遥祭刘备,并乘人不备,纵身跳江自尽。尸体溯江而上,最后飘到蛟矶被渔民打捞上岸,只见她白装素果,面目如生,便将她在矶头安葬,并建一祠予以纪念。这个祠起名为蛟矶庙,因“枭姬”两字讹传成了“蛟矶”。

传说祠成之后,只有上联“思亲泪落吴江冷”,一直没有下联。某天走来一位身穿青衿的秀才,以一枯枝在地上写道∶“望帝魂归蜀道难”落款是“天池山人田水月题”。写完扬长而去。此事惊动芜湖知县,他一看吃惊地说∶“田水月分明是'渭’字,天池山人正是徐渭的名号。”从此“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成了蛟矶庙的对联,至今仍然刻在大门上。

上联说孙夫人思亲之泪洒吴江,下联说玄德魂之不归,亦如蜀道之难。联语凄怆,读之令人泪下。

汤绍恩祠

炼石补星辰,两月兴工,当万历缵禹之绪;

凿山振河海,千年遗迹,在三江于汤有光。

(汤常建应宿闸以绝水患)

校记:《楹联丛话》标点不同,为574句式。

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明代四川普州(今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任户部郎中、安德知府、绍兴知府、山东右布政使等职。后致仕归,年97而卒。嘉靖十五年七月,汤绍恩主持三江闸工程,历时6个月竣工,全闸28孔,以应星宿,长310尺,闸身全部用块石垒成,石体巨大,每块重千斤以上。石与石牝牡相衔,胶以灰秫,灌以生铁,十分牢固。同时,刻水则于柱石。又于次年三月在闸外加筑大堤,5个月告成。长400丈有奇,宽40余丈。同时为分削水势,又主持在三江塘与三江闸之间相继兴建了平水泾溇、撞塘诸闸,同三江应宿闸相配合,形成外扼潮汐, 内主泄蓄的三江水系。从此无干旱水溢之虞,改变了三县水利状态,对发展农业、渔业、养殖业、航运等具极大作用。嘉靖十七年,主持将古鉴湖东塘、南塘及通塞的堰、闸改建为水浒,东西横亘百余里,连成通衢,既利于蓄水,又便于交通。三江闸工程建成后,钱清江从此纳入山会平原的河湖系统之中,成为一条内河。钱清江以北的萧山平原诸内河也纳入该系统之中,形成了河湖密布、土地平整、灌溉方便、旱涝不虞的三江水系。自北宋末年鉴湖被废造成洪涝灾害以来,山阴、会稽的水利面貌又一次得到了根本改变,潮汐出没的沼泽平原,改造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绍兴人为纪念绍恩的建闸功绩,从明代万历年起就在府城开元寺和三江闸旁建有汤公祠,每年春秋祭祀。

炼石补星辰:用女娲炼石补天之典,说三江闸以石胶成,全闸28孔,以应二十八星宿之事。

缵禹之绪:出自《诗经鲁颂閟宫》,“奄有下土,缵禹之绪”。意思是奄国的下土,继承大禹的耕稼的世业 。

凿山振河海:凿山以容纳河海。《中庸·第二十六章》,”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

于汤有光:指功绩之辉煌。《尚书·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

按联意,574句式似更妥。上联说造此上应星宿之三江闸,兴工虽数月却可用万年,,这是继承大禹的事业。下联说凿山以容纳河海,在三江留下了千年遗迹,这是超越商汤的功绩。联句皆有出典,备述汤绍恩之事迹功业,非常切合其祠。

杭州吴山城隍庙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

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

吴山:杭州人俗称“城隍山”,位于钱塘江北岸,西湖东南面,是西湖群山延伸进入市区的成片山岭。天目山余脉的尾端,结止于杭州,在西湖北岸形成葛岭、宝石山,在西湖南岸的,就是吴山。吴山城隍庙里面供奉的是城隍阁老爷周新。城隍作为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城隍之神”周新,是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的浙江按察使。

此联并非仅仅写祠,而是以登山之人的眼光写来,所见即登山人所见。上联说此处八百里湖山皆如画,下联化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说此处人家尽归此城隍所管领。联语雄奇,对仗亦工巧,寻常字眼中亦见旨趣。

《古今楹联名作选粹》解读第一季

解读人04:小康

原文:

绍兴禹陵

开辟乾坤,巨灵屃赑,镇东南千百万家精神命脉;

缉熙日月,春秋茧栗,继上古七十二帝禋祀蒸尝。

郭都贤(字些庵,湖南益阳人)

桃花江东林寺门

洗菜莫教流去叶;

见桃犹记旧时花。

校记:《楹联丛话》作“见桃犹记旧曾花”。

祖师殿

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

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天。

朱彝尊(号竹垞,浙江秀水人)

杭州敷文书院

入则孝,出则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学者;

颂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

校记:《楹联丛话》作“以待后学”。

除夕自题门联

且将酩酊酬佳节;

未有涓埃答圣朝。

圣朝无弃物;

余事作诗人。

小康:

绍兴禹陵

开辟乾坤,巨灵屃赑,镇东南千百万家精神命脉;

缉熙日月,春秋茧栗,继上古七十二帝禋祀蒸尝。

说这副对联之前还是要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作者徐渭,字文长,还有很多号,就不赘述了网上都有。他的一生是备受打击的,所以也造成了他在艺术生涯上别具一格的风格,与之类似的还有突破五言诗局限的鲍照,在诗风上与众不同的李贺,和对联界个人风格相当明显的钟云舫,这三位都是一生坎坷,遭遇各种挫折的。所以挫折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

徐渭的主要成就是在文学、书法、绘画、军事上。文学方面,诗和散文比较牛逼。但是说到对联,如果因为他很出名+他写过对联,就把他视为“对联家”,我觉得还是有些不严谨。徐渭在对联上的成就如何定论,尚待理性的研究。

绍兴禹陵,就是在徐渭的老家,他就是绍兴人。百度百科上有这么一段:

《史记·夏本纪》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越绝书》记载了禹陵的形制,称:“(禹)葬会稽。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由于历史久远,遗迹湮没,以往对禹陵的位置多有争议,直到明代始定。据《康熙会稽志》卷十五记载:“明嘉靖间,有闽人郑善夫定在庙南数十武,知府南大吉信之,立石刻'大禹陵’三字。”即今禹陵所在位置。

重点在最后,嘉靖这个年号是公元1522年-1566年,徐渭的一生是1521年-1593年,那么可以推测禹陵在被定位过后就请到徐渭写了这副对联,毕竟这是家乡一位出名的文人嘛。

这都算好了,放现在,如果炒出一个人文景观,估计题联的就是某领导了。这也是当今市面上对联水平一言难尽的原因之一。一言难尽那就不说了。可以想见当时徐渭在接到题联任务的时候,脑子里首先浮现的两个字应该就是「恢宏」,他的作品也确实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最终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字词语义方面,巨灵屃赑,出自张衡的《西京赋》,就是研究出地动仪那个:

汉氏初都,在渭之涘,秦里其朔,实为咸阳。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岐梁汧雍,陈宝鸣鸡在焉。

《西京赋》原文是「赑屃」,这玩意比较常见的称呼也是这个,但是徐渭联语里却是颠倒过来的「屃赑」,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我很怀疑这本书编者黄涵林的水平,前面把朱熹的对联录出一个新的版本(和《楹联丛话》《朱子语类》都不一样的),又不注明出处;然后徐五记成徐七,把《楹联丛话》里的「两千」改成「三千」;还有断句的时候把「缵禹之绪」「于汤有光」两个现成词和前面词语连在一起形成句子。这些莫名其妙的地方,加上白藏阁里一段文字:

……有些对联张冠李戴,有些则有明显的错字,还有些作者简注有误(俞樾无注,蔡锷写作“蔡谔”,吴恭亨署为“悔公”等)。在具体的取舍中,选取朱廷燮的对联达50余副,考朱氏之作,固然清丽雅厚,但是否值得如此推崇,也是可以商榷的。此外,一些名家名作未能选入,一些选入的作品也让人费解(薛时雨就选入了许多平庸的赠妓之作)。而前二卷多重湘人联作,后二卷则以江浙联人为主,固然与编者序言的思路相吻合,但也未尝没有偏颇之处。所以我真的对黄的水平很质疑,接下来时间其他同学读联的时候我们再看吧。

说回到这副对联。

绍兴禹陵

开辟乾坤,巨灵屃赑,镇东南千百万家精神命脉;

缉熙日月,春秋茧栗,继上古七十二帝禋祀蒸尝。

一个生世坎坷但是天赋异禀的文人,为家乡新定的名胜写的一副恢宏大气的对联,嗯我觉得应该对得起这四个字。

为了制造「恢宏大气」的感觉,作者左右互搏拉扯了些诸如「乾坤」「日月」之类的词,其实在我看来还有些老干的嫌疑。所幸作者还比老干部们多读了点书,能用到「缉熙」「禋祀」这样一眼看上去不那么熟悉的字眼,从而避免了这副对联落入老干的无底深渊。

同时徐渭在句式上也下了功夫,结句采用了长句。长句能一下提起气势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比如杜甫的《短歌行赠王郎司直》,读一下就知道了。运用到对联里,效果也是很明显的。贵群@李抱真 同学就谙于此道,十副对联有8副都是长句或者散句打头。

镇|东南|千百万家|精神|命脉

继|上古|七十二帝|禋祀|蒸尝

节奏方面,这个句子上联平平平仄,下联仄仄仄平,不知是否有意为之,没有见到徐渭其他对联需要营造气势的长句就没法对比。只能说徐渭这副对联如果真是既然存在的,那给后来对联在这方面创作的时候起到的提示作用是值得注意的——通过节奏点上平仄的安排,连平后接一仄声/连仄后接一平声,来实现气势的营造。

此外,这副对联各分句句脚平仄,上联平仄仄,下联仄仄平,现在看来也不是十分标准。许是当时对联标准化建设还没有开始。

那么在研究对联句脚平仄的时候这种例子该如何对待,又是值得注意的了。

郭都贤(字些庵,湖南益阳人)

桃花江东林寺门

洗菜莫教流去叶;

见桃犹记旧时花。

校记:《楹联丛话》作“见桃犹记旧曾花”。

祖师殿

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

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天。

这两副对联就一起说了。

还是先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作者郭都贤,百度百科上有介绍就不复制粘贴了,只说重点:

1.少年天才:16岁秀才,19岁举人,23岁进士。虽然跟我偶像17岁中进士还有点差距,但放在古代已经算很强势了。

2.明末遗臣:明亡后,1646年,郭都贤在桃花江东林寺落发为僧,其后20余年间往返湘鄂两省,最后客死于湖北江陵承天寺。

3.高风亮节:这方面具体事件很多,在明末乱世中表现的气节,以及对叛军,对自己提拔的叛徒洪承畴的态度都可见一斑。《明史》、百度百科都有记载,不赘述。

桃花江东林寺门

洗菜莫教流去叶;

见桃犹记旧时花。

校记:《楹联丛话》作“见桃犹记旧曾花”。

这是传说中郭都贤后来削发为僧的地方,位于益阳市桃江县。江西九江还有个东林寺,但是如果是那个的话就跟后来郭「往返湘鄂之间」对不上了。所以我还是倾向于郭都贤就选了个离家近的地方。

《楹联丛话》的记载印证了我的观点:

陶云汀宫保[澍]云:“益阳郭都贤,字些庵,前明天启进士,巡抚江西。甲申后为僧,自号顽石。”其名附见《明史·左良玉传》,魏叔子之师也。叔子集中有《上郭天门先生书》,即其人。益阳各庙寺多有顽石所题楹帖。如桃花江东林寺门联云:“洗菜莫教流去叶;见桃犹记旧曾花。”又,浮邱山祖师殿联云:“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天。”

这副对联放在寺院门口,好像并不那么恰当。印象中寺庙对联还是要有点佛法禅机才好嘛,搞几个「菩提」「般若」什么的进去,所谓「对联要写的接地气,你们搞那些我们都看不懂」。照这个标准看的话还是应该放某领导的对联更合适。

但是如果我们联系郭都贤的生平来看的话,也许就能理解了。

「洗菜」「见桃」是寺院生活里很常见的场景,慧能说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似觅兔角。」从寻常事物中参悟佛法,这个行动还是值得鼓励的。

然而这两个寻常场景之后接着的五个字,就证明了郭都贤其实并没有专心修佛。「莫教流去叶」,是说要保留,进一步的,是要坚守;「犹记旧曾花」(嗯我更认同《楹联丛话》的版本,这个“花”的转意就很精致)是在回忆过去的辉煌。

那我们进一步追问,过去的辉煌是什么?你要坚守什么?

联系他的身份,「明末遗臣」,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所以郭都贤估计佛学修为还不够,毕竟这副对联就暴露了他始终有东西没放下。

祖师殿

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

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元元北镇南天。

这副对联感觉一般,特别是后面凑出的东南西北,看似精致其实略俗。这个祖师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除了「北镇」扣住真武,「南天」和邱浮山地理位置有点联系之外,其他造语都显得很空泛。中间「是祖是师」「亦仙亦佛」也略显低端。

像是托名之作或者匆忙写就的,跟上面那联比,这副对联,至少我感觉就太一般了。

杭州敷文书院

入则孝,出则弟,守先王之道,以待学者;

颂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

校记:《楹联丛话》作“以待后学”。

朱彝尊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学者,他懂事成年的时候基本上天下已定了,加上家庭的影响,他也不折腾,专心读书。所以他的对联跟前面郭都贤相比又是另一种风格了。

书院对联,集句应该是比较常见、既能装逼又能偷懒的一种方法。古代读书人从小就是四书五经,脑子里直接抓来用就是了,而且先贤语录,可以说是堂而皇之的,无懈可击的。

上下两联出处分别是:

《孟子·滕文公章句》:……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

《孟子·万章章句》: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这副联没啥好说的,理解孟子这两段话就知道什么意思了。既然朱彝尊创作偷懒那我鉴赏也就偷懒了(主任看我的鉴赏也可以偷懒,不用费劲吐槽我)。

除夕自题门联

且将酩酊酬佳节;

未有涓埃答圣朝。

圣朝无弃物;

余事作诗人。

这俩也是集句。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年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荅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客亭

杜甫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和席八十二韵

韩愈

……

傍砌看红药,巡池咏白蘋。

多情怀酒伴,馀事作诗人。

……

集句成联,找到对仗其实不难,难的是对仗的基础上上下联语义还有关联。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两副对联还算集句中很不错的。

就不多解释了,原诗本身就挺棒的。只最后一句谈谈我的看法。

「余事作诗人」,后人有模仿的,「但凭余事作诗人」「不妨余事作诗人」,都挺好的,主要是本身这个观念我很认同。

我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某报刊记者,某大学老师,某机关公务员,某国家的娘娘,某部落的酋长。在上班的时候我们扮演自己的角色,履行自己的职责。下班过后我们作为儿子、女儿、父亲、母亲,又扮演一个新的角色,履行另一份职责。但是抛开这些所有社会角色,有一天我们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是什么?

我很喜欢的一位英国作家,约翰伯格,在他的《讲故事的人》里这样说道:

我从不曾想把写作当成一种职业。

这是一个孤栖独立的行动,练习永远无法积蓄资历。

幸运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开始这一行动。

无论政治的抑或是个人的动机促使我写点什么,一旦笔尖触及纸面,写作便成了赋予经验以意义的奋斗。

不管我们是什么社会角色,我们都是可以开启「写作」这一行动的。

在工作之余的时间里,包括上班摸鱼的时间,有人刷抖音有人看淘宝,而我们就是那群格格不入的,看些莫名其妙东西的。

但我们的格格不入并不足以、也不应该让我们有任何高人一等的错觉,这无非是一个爱好一种选择罢了。

同时这种爱好这种选择也不能喧宾夺主,侵占我们的本职工作和既定角色,我们要对周围人负责,不能一味沉醉于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

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既定角色让我们有了不一样的人生经验。而我们的写作,应该是赋予这些经验以意义的。

这就是我对「余事作诗人」的看法。

《古今楹联名作选粹》解读第一季

解读人05:琴.箫

原文:

桂园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何处更着点尘;

茶烟乍起,鹤梦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山晓园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地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校记:“地”字当是“他”字之误。

施粥厂

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韩菼(号慕庐苏州长洲人)

苏州才子亭(亭在唐六如墓旁,宋牧仲所建)

在昔唐衢常痛哭;

只今宋玉与招魂。

袁枚(字子才,浙江钱塘人)

寿史贻直相国七十

南宫六一先生座;

北面三千弟子行。

琴.箫:

朱彝尊(号竹垞,浙江秀水人)

桂园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何处更着点尘;

茶烟乍起,鹤梦未醒,此中得少佳趣。

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坨,又号醧舫、金风亭长,晚称小长庐钓鱼师,秀水(今嘉兴)人。明亡后,移居梅会里(今嘉兴市王店镇)。曾祖朱国祚为明代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自幼好学,青年时肆力古学,精研诗文,文名早著。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南下,时朱彝尊年17岁,随岳父避兵嘉善县夏墓荡等地。七年在嘉兴参加“十郡大社”,与吴伟业、尤侗相识。顺治末年,朱彝尊参与魏耕等人的反清活动,险被牵累。28岁之后,出游他乡,南逾广州,西出太原,北至京津,足迹遍及半个中国。漫游期间,也与顾炎武、屈大均、王士祯等人交往甚密,各有诗书赠答。康熙十三年(1674),在北京拜访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之后留居潞河(今北京郊区通县),岁暮思乡,作《鸳鸯湖棹歌》100首,描写了嘉兴风土人情,被后人称作一部有韵的地方志。十七年编《词综》,“独标正始,别择甚严”,奠定了作为清初词坛的领袖地位,成为浙西词派的开创者。次年,以布衣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参加《明史》编纂。康熙四十八年卒,年81岁。

朱彝尊以诗文著名,为清初有代表性的作家。文与汪琬并驱,诗与王士祯齐名,有“南朱北王”之称。赵执信曾说:“王之才高,而学足以副;朱之学博,而才足以运之。”一生创作词500多首,与陈维崧、纳兰性德并称清初三大词人。有一部分作品寄寓家国之恨和怀才不遇之感,慷慨悲壮,情景深沉。毛泽东生前曾手书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词:“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朱彝尊善八分书,亦能绘事,画山水烟云苍润,得书卷气。著有《经义考》300卷、《日下旧闻》42卷、《曝书亭集》80卷。编有《明诗综》100卷、《词综》26卷,与陈维崧合著《朱陈村词》。

点尘 :指微尘;比喻数量之多,犹如微尘之不可数。与'恒河沙’一语同义,皆比喻其数之大,无法计算。

鹤梦:谓超凡脱俗的向往。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元.张翥《多丽·西湖泛舟夕归施成大席上以晚山青为起句各赋一词》词:“自湖上、爱梅仙远,鹤梦几时醒。”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四引 栗道甫 《游五龙山》诗:“鹤梦通云岛,猿啼下石门。”

佳趣:美妙、高雅的情趣。唐·张九龄 《题画山水障》诗:“对翫有佳趣,使我心眇绵。”唐·李白 《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诗:“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宋·王安石《明州钱君倚众乐亭》诗:“舣船谈笑政即成,洗涤山川作佳趣。”《宋史·舒璘传》:“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风沐雨,反为美境。”

从朱彝尊的资料中,没有查到与桂园的相关资料,此桂园不知指何处。通过百度筛查,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有个桂园,毗邻重庆求精中学,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大门临街。1939年张治中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一处主任时租下的,迁居入住时,其亲手种下桂花树,并启用父亲“桂徵”名字,将此小院命名为“桂园”。但从联意来看,应该不是此处。

首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出自南北朝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诗,全诗如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上联借用陶弘景《答谢中书书》诗句,述其山之高与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及高山流水白云三重风物。下联描述了高士遁迹山林的一种隐逸生活,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全联雅淡清新,上下以自对起,六字句收,无一赘语。

山晓园

不设樊篱,恐风月被地拘束;

大开户牖,放江山入我襟怀。

校记:“地”字当是“他”字之误。

山晓园又名山晓阁:在浙江嘉兴,是朱彝尊故居。朱氏故居在嘉兴王店镇荷花池的南侧,山晓阁是其建筑之一。

樊篱:即篱笆、栅栏,引申为限制、束缚。

风月:指清风明月,借代美丽的风景。宋·邵雍《世上吟》:“光阴有限同归老,风月无涯可慰颜。”

拘束:拘谨约束。

户牖:指门窗。《淮南子·汜论训》:“夫户牖者,风气之所从往来。”陈毅《过太行山书怀》诗也有:“朝来启户牖,山光照四壁。”

江山:即江河山岳。唐·杜甫《宿凿石浦》诗:“早宿宾从劳,仲春江山丽。”

襟怀:胸怀,怀抱。宋·晏殊《破阵子》词:“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

此联是朱彝尊为其嘉兴故居“山晓阁”题写的一副楹联,以“不设樊篱”、“大开户牖”的开放心态,抒发了对“江山”“风月” 的由衷喜爱。上联说造物者所赐的风月美景是令人陶醉的,不应设樊篱以免损害了自然之美。下联说,大开门户,才能尽情地欣赏如此多娇的江山。全联大开大豁,表现了朱氏晚年辞官归里、隐迹林泉,淡泊名利而无拘无束的生活。

另长沙也可园有嵌字联云:“也不设樊离,恐风月畏人拘束;可大开门户,就江山与我品题。”嵌上“也可”,变换几个字,又是一番情趣。

施粥厂

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施粥厂:施舍稀饭以赈济穷苦人的处所。有的是官办,有的是官绅合办,也有私家独办,将粮食无偿发给非常贫困的人。

得时:遇合机缘,行时走运。

失时:指不逢时。

此联言简意赅,富有哲理,以浅白的语言作警世语,是劝诫,亦是自勉。上联开宗明义,指出饱者和饥者都有要吃饭的“肚皮”,但愿饱者能体恤饥者之疾苦;下联奉劝世人“得时休笑失时人”。人生而平等,有“得时”也会有“失时”的时候,不过是因时运的不同才会有所区别,提醒人们要多行善举。

另有“得意须防失意日,上台终有下台时”的联语,晓谕世人应看到时势变化,从长考虑。

韩菼(号慕庐苏州长洲人)

苏州才子亭(亭在唐六如墓旁,宋牧仲所建)

在昔唐衢常痛哭;

只今宋玉与招魂。

此联虽只短短七字,但所涉人物关系较多,让我们先来了解下相关的人物背景:

韩菼tǎn(1637年-1704年),字元少,别号慕庐,长洲(今苏州)人。性嗜酒。顺天乡试时,尚书徐乾学取之遗卷中。康熙十一年(1672年)入国子监做监生。康熙十二年(1673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修《孝经衍义》百卷。

韩菼以其文才好,颇受玄烨器重,曾召入弘德殿进讲《大学》,主纂《孝经衍义》,赞他“文章古雅、旷古少见”,赐榜“笃志经学、润色鸿业”,后因为两江总督阿山辩护,失宠于皇上。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徐乾学病逝,韩菼总裁《大清一统志》。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去世,享年68岁,谥文懿,人称韩文懿公。著《满清入关暴政》《江阴城守纪》等。他的好友朱彝尊题写墓碑,另一个好友方苞为他撰写了墓表,道:“公之生也,众以为贤,而自视乃缺然。公之殁也,人为之悲,而乐之其如归。更千秋而万岁,孰能察公之时义,而识其心之精微。”

宋荦(1634年—1713年),字牧仲,号漫堂,西陂 、绵津山人,晚号西陂老人、西陂放鸭翁。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诗人、画家、政治家。“后雪苑六子”之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春,加太子少师,同年九月逝世,享年八十岁,赐祭葬于商丘西陂别墅。宋荦为官正直,被康熙帝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其笃学博闻,能诗文,工书画,精鉴赏,尤以诗享盛誉于清初文坛,一时文士多与之交游。并与朱彝尊、施闰章等人同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编著有《西陂类稿》50卷、《漫堂说诗》及《江左十五子诗选》等。

唐寅(1470年-1524年),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20余岁时因家中连遭不幸至家境衰败,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民。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唐寅擅山水、人物、花鸟画,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事茗图》、《秋风纨扇图》、《百美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又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著有《六如居士集》。

唐衢:唐.穆宗时人,史籍记载:唐衢,应进士,久而不第。能为歌诗,意多感发。见人文章有所伤叹者,读讫必哭,涕泗不能已。每与人言论,既相别,发声一号,音辞哀切,闻之者莫不凄然泣下。尝客游太原,属戎帅军宴,衢得预会。酒酣言事,抗音而哭,一席不乐,为之罢会,故世称唐衢善哭。后用为伤时失意之典。

宋玉(公元前298年—222年),楚国诗人,宋国公族后裔,生于楚国,曾事楚顷襄王,为楚国士大夫。战国著名辞赋家,宋玉与唐勒、景差齐名, 传世作品有《九辩》等。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便说的是他,典故皆他而来。始皇帝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222年因病去世,享年76岁。

才子亭:唐伯虎家在吴县城西北桃花坞,为宋枢密章楶别业。伯虎筑桃花庵,又有梦墨亭。昌谷此歌盖纪其卜筑之始也。昌谷又有《简伯虎》诗云:

麻纸功名笑浪传,如今袖手了尘缘。

交朋云落看书劄,花月萧条问酒钱。

数里青山骑犊醉,一床黄叶拥秋眠。

心期兀兀成幽病,谁与高人办草廛?

伯虎被祸后,生事寥落,卖画糊口。余尝谓伯虎不遇于生前而遇于生后,毛子晋为修墓,宋牧仲为建才子亭,唐陶山为筑桃花仙馆。

此联出自韩菼《暮春唐解元墓下作》诗,全诗如下:

暮春唐解元墓下作

清代· 韩菼

中丞当代振词源,吊古凭将风雅论。
自昔唐衢惟解哭,只今宋玉与招魂。
人归黄土三生石,时过清明一酒樽。
更辟桃花旧兰若,钟声敲月伴黄昏。

上联用唐衢善哭典故,哀怜唐寅的不幸遭遇;下联用宋玉为屈原招魂典故表达对唐寅的悼念之情。全联借古喻今,化典无痕,通篇无唐寅,但又十分切合唐寅。

另有楹联从话收录:宋牧仲尚书抚苏时,为唐六如修墓,建亭其旁,题曰“才子亭”。韩慕庐宗伯作楹联云:

在昔唐衢常痛哭;
只今宋玉与招魂。
余尝过桃花坞访之,其亭久圮矣。

金锐:唐伯虎那里补充一下

我觉得可能是说当时的人痛哭唐伯虎,如今却人迹冷落,形成一个反差。上联的昔、常,下联的只今,这个对比还是挺强烈的。或者我觉得,其实就是说唐伯虎自己。

唐伯虎是一个至情至性之人,但如今没有什么人来悼念他了。唐衢、宋玉这两个典故大家注意一下,不仅为了引出痛哭和招魂,还对应的唐伯虎和宋牧仲的姓。唐衢即是说唐伯虎,宋玉即是说建亭的宋牧仲。

袁枚(字子才,浙江钱塘人)

寿史贻直相国七十

南宫六一先生座;

北面三千弟子行。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人、诗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任知县,有政声。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袁枚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集》80卷、《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编10卷等,尺牍、说部等30余种,楹联著述有《楹联新句》。

史贻直(1682-1763年),字儆弦,号铁崖,江苏溧阳县人,清朝大臣。康熙三十九年(1699年),中进士,授检讨,历充云南主考、广东督学、赞善、侍讲、太子庶子、讲读学士。雍正元年(1723年),任内阁学士;次年,升吏部侍郎。后来署理闽浙总督,升左都御史,协理西安巡抚,又升户部、兵部尚书。 乾隆初年,历任湖广、直隶总督。乾隆九年(1744年),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乾隆二十五年(1755年),他为次子史奕昂担任甘肃布政司写信给巡抚鄂昌,被告发而削职。乾隆二十七年(1757年),入朝拜相。乾隆二十八年(1758年),去世,追赠太保,谥号“文靖”,入祀贤良祠。

南宫:这里指尚书省署。《后汉书·郑弘传》:“建初,为尚书令... 弘前后所陈有补益王政者,皆著之南宫,以为故事。” 南朝 梁丘仲孚著《南宫故事》百卷,亦以南宫称尚书省。 唐及以后,尚书省六部统称南宫。 唐韦应物《和张舍人夜直中书寄吏部刘员外》诗:“西垣草诏罢,南宫忆上才。”清宋琬《拜梁少司农墓》诗:“尚思东阁开筵日,无复南宫曳履声。”又因进士考试多在礼部举行,故又专指六部中的礼部为南宫。 唐韦承贻《策试夜潜纪长句於都堂西南隅》:“才唱第三条烛尽,南宫风月画难成。”

六一先生:指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上联拉欧阳修类比,凸显史贻直的尊崇地位;下联赞其桃李满天下。全联对仗精巧,方位词与数字对的运用恰到好处,非妙手不可得。

南亭联话|卷二·中(一)收录史文靖寿联

溧阳史文靖公贻直七十寿辰,献联者充门,惟许刺史佩璜云:“三朝元老裴中令;百岁诗篇卫武公。”及袁简斋先生云: “南宫六一先生座;北面三千弟子行。”为公所许可。

清梁章钜(1775—1849)在《楹联丛话》卷九《佳话》中收录了此联和许佩璜一联。

溧阳史文靖公[贻直]七十寿辰,献联者充门,惟许刺史[佩璜]云:“三朝元老裴中令;百岁诗篇卫武公。”及袁简斋先生云:“南宫六一先生座;北面三千弟子行。”为公所许可。

喜欢对句的朋友可扫码

加“琴·箫”微信

申请进入“有凤求凰”微信群

中国楹联论坛“有凤求凰”版

http://www.duilian.cn/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76

(0)

相关推荐

  • 朱熹联语考辨二则

    朱熹联语考辨二则 作者简介       刘锋,天津大学副教授.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天津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楹联>杂志主编.       对联作品曾13次获中国楹联学会&q ...

  • 《楹联趣话》连载(一)

    傅小松 1970年生,湖南汨罗人,现任民盟湖南省委委员,办公室主任.业余研究传统文化,系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常务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对联学刊>执行主编.&quo ...

  • 白藏阁三期《古今楹联名作选粹》戏台联集锦

    <古今楹联名作选粹> 读联集锦 ---白藏阁三期学员 序:白藏阁学堂是由中国楹联论坛执行站长金锐创立并执教,现已届第三期.根据课堂学习安排,前期由每个学员每日择5联轮流解读<古今楹联 ...

  • 白藏阁2020年文章盘点

    白藏阁公众号是2015年底注册的,当时的想法就是发一些随手写的文章而已,完全没预计会一直坚持更新到现在.这期间固然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也逼着自己写了一些或许还有点价值的文章.这个以对联为主兼及诗 ...

  • 白藏阁《对联话》品读第五季(05~09)

    2021/09/13 编者按 侨乡诗坛公众号本期继续连载白藏阁学堂二期学员第五季品读<对联话>"题署二"的文字. 白藏阁学堂由中国楹联论坛执行站长金锐先生创立并独家执教 ...

  • 白藏阁优秀联、评选粹(一)

    吴可读(兰台) 批鳞何必死,看杨文宪议礼而刑,犹可吟咏荷花,悠游秋水: 饮鸩尚贻羞,比谭复生引刀一快,元知彼酬家国,汝殉宫闱. 点评:拉人作衬是人物联的常见手法,但这个手法有时容易牵强附会,有时也容易 ...

  • 也许是古代最好的对联选本:《古今楹联名作选萃》

    <古今楹联名作选萃> 古代对联的选本大略有两种(除了专选某人或某类的对联),一种是以题材分类,一种是以作者分类.大量实用对联选本,分为时令.庆贺.哀挽等,都属于前一种,而大多联话类作品,比 ...

  • 白藏阁优秀联、评集萃(二)

    鉴湖(渐无) 此间接山阴道,剩云水空蒙,若到雪霁月明,恍然魏晋: 待我从日下来,亦青鞋布袜,最好呼船载酒,小住烟波. 点评:这副对联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在虚实之间的平衡点处理得非常好,所谓" ...

  • 【索流】大字只学颜的华世奎,何能居“津门四大家”首位(附名作选粹)

    华世奎 华世奎(1863-1941),字启臣,号璧臣,汉族,天津"八大家"之一.祖籍江苏无锡,后迁避于天津,是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走笔取颜字之骨,气魄雄伟,骨力开张,功力甚厚.手书 ...

  • 吴昌硕楹联书法选粹

    能使雄文通造化  更闻至道悟刚柔 尘土有至情  风波即大道 村里谢安石  家中白侍郎 金石乐   书画缘 倒卷黄河作飞雨  招呼明月到芳尊

  • 杭州吴山楹联匾额选粹

    吴山是杭州的城中山,由一系列小山峰组成,其间遍布亭台楼阁,更有众多著名的寺院道观,自古以来就是杭州的文脉所在.吴山上的众多楹联匾额,寓意丰富,书写精美,其书法水准,以我的愚见,要比其他地方的楹联匾额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