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流院校”,却用一流的急救为学生抢回一命
校园里发生的心脏骤停事件还蛮多的,大多是学生体测、运动会、跑步过程中发生,能存活的非常稀少。
但在安徽宿州一家很普通的本科院校里发生了一个男生心脏骤停事件,一位校医详细描述了这个急救过程,非常令人鼓舞。
关于在运动场昏厥的同学的抢救报告
12月5日上午约10点15分,有两三个同学跑来校医院说有一男生因跑步发生昏厥,我与护士长吴带着急救箱、氧气袋跑着赶到现场,见一位教师正在对男生进行心脏按压,检查患者无呼吸无颈动脉搏动,,我立即给患者岸上氧气鼻导管接通氧气袋,那位教师、护士长轮流心脏按压,,我对患者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期间有学生拿来自动除颤器(AED),由护士长操作,完成了两次电击除颤,。最后学生有了自主呼吸,心跳恢复。校医院院长也赶到了现场参与了这次抢救。等到120急救人员赶到,大家用担架将患者抬到车上,转去某大医院。
有学生倒地,教师能第一时间开始胸外按压,有学生呼叫校医院,有学生去拿AED,最后团队的力量通过心肺复苏与AED除颤,短短几分钟让患者心脏复跳,安然送去医院进一步治疗,目前这位男生清醒,神经功能完好。这是一个很完美的生存链。
这数分钟的惊心动魄实际上背后有很多故事。
当地一支红十字会的培训团队已经连续6年为学生们开展急救培训,甚至还组织师生做应急急救情景剧表演。这家普通的学校里居然有这4台AED,能做到这些都非常不容易,很多国内著名高校,都没有对校园急救有如此上心。
看得出,校医这个团队并没有很好的急救预案和能力,例如当有人报昏厥的时候,提着急救箱和氧气袋去,没有随身带除颤器,这说明校医院没有除颤器或者有除颤器但这组医护对除颤的重要性缺少认识,没能第一时间带到现场。人工呼吸还是用口对口,也就是说急救箱里没有人工呼吸的球囊面罩或便携吹气面罩。
好在校园里铺设了AED,学生也有很好的急救意识,能尽快拿到患者身边。
我想,这家学校的校园急救建设,已经走出了很好的一步,尤其是这个成功案例,给学校领导和师生一个很大的鼓舞,甚至这样成功的榜样会辐射到周边兄弟院校,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但作为一个模拟培训老师,夜鹰总是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经此一事,校医院应该梳理自己的急救预案流程,将校医院与校园的急救安全完美融合,校医院应该成为学生急救普及的主力军和主导者,让这条生存链更加的牢固可靠,从而能让急救文化植入校园基因里,这将是造福更多学子的美事。
再次为学校点赞,为现场急救的参与者点赞,为背后的红字会培训团队点赞。
如果有空你们也为夜鹰点三次赞,夜鹰由广东科协推荐,参加“典赞.科普中国” 十大科普自媒体评选,正在网络集赞,拜托诸位支持,每日可点赞三次。
扫码为夜鹰加油,为救命科普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