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而不溺
“好了,别哭了,妈妈这就给你买去啊。”
“好吧,好吧,这次爸爸陪你去玩,以后不可以再这样调皮哦。”
必须要拒绝孩子,绝不“心慈手软”。
有的家庭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如孩子经常与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爸爸妈妈很难得回来一次;或者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做母亲的,总认为孩子没有父亲很可怜,所以他有什么要求,也尽可能满足。甚至一些无理的要求,只要是能做到的,她也一定尽力做到。一直被妈妈这样溺爱着,也慢慢有了小脾气。有的事妈妈不答应,他就无理取闹,耍小性子。举一位家长曾经告诉我的一个实例吧。有一次,睡到半夜,孩子忽然醒了,非要要吃蒸饺。半夜深更的,到哪儿去买蒸饺?母亲为难了。她只能哄孩子说:“现在外面已经很晚了没有卖蒸饺的。咱们继续睡一会,天亮之后,妈妈就立即去给你去买。”孩子依然不理不睬,哇哇大哭起来。母亲发火了,把孩子狠狠揍了一顿。她也终于明白自己的溺爱伤害了孩子,也痛苦着自己。
大多数的父母就是这样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
一些原则性的事情,不能答应,就是不能答应。比如孩子深更半夜要起来玩耍,要吃家里没有的东西,你必须让他明白,无论他怎么闹,这个无理的要求就是不能答应。孩子“碰壁”了一次,知道耍赖也没有用,那么下次他也不会再如此了。对于过分的要求,没有“下不为例”可言。
在该拒绝孩子的时候“心慈手软”,孩子也就在这样的“妥协”中放任自己,或者变本加厉。
“下不为例”的话千万不能说。你给他宠爱一次,他还会贪心第二次。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最狠不下心的。到第二次的时候,说不定又一句“下不为例”就算了,而忘记孩子已经无理取闹两回了。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让孩子尝到了一次甜头,学到了乖,后面就没有休止的时候。人的欲望也是无限增加的。占了小便宜还不够,希望有更多的、更好的。家长能满足孩子到什么时候呢?一时的心软,带来的是无尽的“后患”。如果有一天孩子要天上的月亮,难道你也给他摘下来吗?
曾经在公共汽车上,看到这样一番情景:
一位老爷爷抱着两三岁的孙子,高兴地说着话。说着说着,孩子用小手打了爷爷一巴掌,开心地笑了起来。小孩子应该是觉得这样很好好玩吧,他打了一巴掌又一巴掌。传来不停地啪啪声。爷爷的脸也被打红了。可是他依然没有半点阻止孩子的意思。车厢里很多人都露出不屑的表情。
孩子能这样宠吗?做爷爷的再疼爱自己的孙子,也用不着如此伤害自己的脸,让孩子对自己使用“暴力”吧?也有失尊严。家长如果都这样做孩子的“奴隶”,让孩子随便打,让他想怎么做就怎么着,那么养育出来的就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暴君”啊!
不要做“好好家长”。
“好好家长”的确容易做。自己省心,孩子也高兴。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为例”,落得简单轻松。不必浪费许多口舌跟孩子摆道理,也不必费尽心思让他不哭泣。“一时满足了他的要求,下次不由着他性子就行了。”很多父母就是这么想,可事到临头,依然犯同样的毛病。
碰到一些会撒娇或者平时比较听话的孩子,父母更是经不得一求。“妈妈,就最后这一次了,你就答应我吧。”“爸爸,下次我不会再要了,我发誓!”一听到这样的话,父母就立即心软了。“好好家长”容易做,但是孩子绝不能是这样教育。
父母的妥协与放任,也往往让孩子做事半途而废。比如孩子练钢琴练到一半,就央求妈妈让他玩一会。本来妈妈不许的,但是经不住孩子软磨硬泡,只好说: “好吧,好吧,去玩一会,下次不许这样。”可是有了一次,下次他又故伎重演。最后父母也不想去管。孩子也许就从此不再去练钢琴了。
事事顺孩子的心意,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会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甚者认为父母是怕自己。于是,他想怎样就怎样,父母也半推半就,更让他有恃无恐。恶性循环下去,你就等着有一天他目中无视你的存在,不把你当一回事。趾高气扬惯了的他,处身社会的时候,如此自私和无理,又怎么去与人很好的相处?
小时候在家里有父母宠爱,长大了,除了父母不再给予他这样的“关心”,孩子会变得消极、绝望和无助。也可能为了达到目的,选择不择手段。任何一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想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