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字”不酸“梅子”酸

【家教智慧 第358期】

“梅字”不酸“梅子”酸

“望梅止渴”的故事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时值盛夏,火辣辣的太阳挂在空中,炽热无比,大地都快被烤焦了。将士们一路行军,走了很多天了,是人困马乏。一路上都是荒山秃岭,荒无人烟,方圆数十里寻不见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找不到一滴水。

烈日当头,人们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漓。因为没有水喝,士兵们个个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嘴唇都干裂地流出了鲜血。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此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哪里看得见有水的地方?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没有水,看上去怕是难以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找不到水,再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这无水之地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走向山岗最高处,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各们将士,前面不远处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就可以吃梅子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口里顿时涌出了不少口水,一下子精神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

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打了胜仗!

其实,曹操的计策之所能成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他的将士一定吃过梅子,知道梅子是酸的,否则,对于一个从没听过梅子、见过梅子、吃过梅子、不知道梅子是何物的人来说,曹操的计策是不会起作用的。因为,“梅子”这两个字本身并不酸,真正酸的是与“梅子”这两个字对应的实物“梅子”。一个人要想知道“梅子”是否是酸的,只有亲口尝一尝“梅子”这种实物,而“梅子”这两个字是无法入口的。

这也就是说,语言或文字本身并无“意义”,也不是知识,真正的知识是客观世界中的客观物质(也包括人的意识和精神),语言和文字只有与实物相对应,才有了意义,才算是知识。因而,对于刚出生的婴幼儿来说,你若想教给他知识,一定要实致名归,实实在在,也就是说,你不能空口说白话,如果你不给孩子看梅子这个实物,纵使你把梅子两字说一万遍,孩子说得滚瓜烂熟,他还是不知道梅子是何物,也不知道梅子到底真得是酸还是甜。

因而,对婴幼儿进行教育,让他们学习知识,一定要实至名归——让孩子看着梅子,指着梅子,摸着梅子,吃着梅子,然后告诉孩子这是“梅子”,吃梅子的这种味道就是酸的,吃糖的这种味道就是甜的……

实至名归——是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的第一要则。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