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天才可能只差四个字:刻意练习

导读:

刻意练习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念:练习可以构筑天赋,你的潜能由你掌控。

文 | River哥 授权发布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

“以你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这话有道理吗?有道理。

然后呢?

埋头苦干呗,还能怎样?

于是过段时间,又听到另一种声音: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宣扬“努力”的价值很有意义,但实践过程中,“努力”和“努力”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差异:

为什么他努力3小时就学会了,我认真一天也没搞明白?

某种“因素” 似乎依然从学习的一开始,就影响着我们进步的速度。

我们很容易把造成差距的原因,笼统的归结为 “天赋” ,但却很少更细致的思考:

“天赋”,具体指什么?

除天赋外,是否有其他重要的、影响我们进步的原因?

我曾经认真学习过大概20种技能,学有所“成”(获过区、市、国级的比赛名次)的有5个,这五个领域涉及了运动、表演、艺术、智力竞技,可以说互不相关。而每一个领域我都投入了大概1000-3000小时的练习(上学、工作之余)。

在大学之前,我对“天赋”的认知很模糊,认为有天赋,就是你一接触就学得很快,好像有种“天生就会”的感觉。

但当我在街舞、扑克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市级以上的成绩后,开始对天赋有了重新的理解。

在这两个领域,一开始都觉得自己真的“天赋平平”,但是随着持续的练习,我却能脱颖而出,最终学的很“出色”。

自我总结后,发现两点关键因素:

1. 保持高涨的动机;

2. 持续不断的练习。

动机,包括兴趣、需求、愿望等。

我发现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一些方法能够刻意制造或放大了动机,从而避免“三分钟热度”。

练习,关键是练习的“质量”。

最高质量的训练方式,产生最快的进步速度,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称之为: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这里,我先尝试把第二点讲清楚: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我认为可以理解为“科学的训练”,是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前两年很火的《异类》这本书,就是引用了他的研究成果。

但格拉德威尔是“畅销书作家”,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几十年的研究角度看,“一万小时定律”的结论并不严谨,甚至让大众产生了误解,认为任何技能,练1万小时就能成大师。

他对这点颇有抱怨,后出版了这本阐述更详实,更有学术性的《刻意练习》。

那么如何来定义这种“科学的训练”呢?

刻意练习的特点:

首先,100%严格的刻意练习,需要满足两个外部条件:

1. 存在于较成熟的领域。

2. 有权威的导师。

其次,刻意练习发生时,有这些特征:

3. 发生在舒适区之外。

4. 有精确定义的目标和计划。

5. 包含有效的反馈。

6. 能形成高质量的心里表征。

下面我逐一解释这六点。

1.刻意练习存在于较成熟的领域。

埃里克森定义最严格的刻意练习,存在于最成熟的领域或行业。这些领域通常已经发展了几十甚至上百年,经过千百次变革,形成了一套稳定的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而且这些领域,对技能水平的高低,有着客观的测量标准。

比如:音乐类(提琴、钢琴...)、 舞蹈(芭蕾、拉丁...)、体育(篮球、滑冰、高尔夫...)、智力(棋类、记忆力竞赛...)、其他领域(医学、军事训练...)等等。

你会发现,埃里克森研究的领域,多是“认知复杂度”较低的领域,这些领域通常是极为纯粹的可竞技评分的技能。

而像“销售”、“沟通”、“管理”、“设计”等认知复杂度高的能力,比较难有客观的测量和评定标准。

这些能力的水平高低,涉及的成因更加多元复杂,但即便在这些并不“纯粹”的领域,依然可以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去提高,这里先不做讨论。

那么,新兴的领域存在刻意练习吗?

比如“跑酷”运动、“魔兽”电子竞技、“魔方”...等等,是否也存在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其实是动态变化的,它随着领域的不断发展而迭代升级。

这些新兴的领域,随时间发展,受众群体越来越多,开始出现职业化选手。那些不断突破峰值的选手,会沉淀出越来越科学的训练方式,最终形成刻意习。

比如,埃里克森最初(1978年)研究的是记忆力领域,他的实验对象是:

一位普通的大学生Steve,从每秒读一个数字能记住8个(普通人都在7-9的范围内),一直到他能记住82个数字,训练持续了200多次,2年多时间。

经过250小时的训练,Steve就达到了当时的世界级的记忆水平。

而即便如此,这也并非属于严格的刻意练习,因为几十年前,并没有导师教他记忆方法,只能靠自己反复琢磨记忆技巧来提升极限。

来看一下“世界记忆力锦标赛”的历届冠军记录:

你能看到,'spoken numbers” 这项世界纪录,2013年前是由中国最强大脑队长王峰保持的,他能以每秒一个的速度连续记住300个数字。

王峰相比Steve,运用了一套更高级的记忆技巧和训练方法。而目前2016最新的世界纪录是456个数字,创造者是美国的LanceTschirhart:

从刻意练习角度看,对比Lance和王峰两位顶级高手之间的差异,“天赋”的影响早已不是主要因素,比拼的是谁设计了更高级的训练方式、谁投入了更久的刻意练习。

所以现如今,如果你练习这个领域的技能,找到一位记忆教练(比如王峰的老师是袁文魁),你就能开始严格的刻意练习。

2. 刻意练习需要有好的导师。

跟人学,找到一位好的导师或教练,是你学习进步的最佳方式。

JohnWooden是美国最传奇的大学篮球教练,这位老人在执教洛杉矶熊队的27年里,获得了10次NCAA的冠军,包括奇迹般的7连冠(1967-1973),40年的全部执教生涯里,885胜203负(胜率81.3%)。

两位心理学家曾对他的训练课做过全程观察,统计记录显示,在2326条指令中,6.9%是表示不满,75%则是纯粹的信息:

做什么动作、怎么做、不做什么。

他最常见的方式是三段论:

演示一遍正确动作,展示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优秀的教练知道学习一件事情的最佳次序,他会给你演示正确的行为、提供有效的反馈,并且避免你“走弯路”。

回顾我自己的学习历程,凡是参加过培训班、有教练辅导的技能,一定是“入门起步”最快的。

如果没有条件参加课程或者找教练怎么办?

其实我们已经拥有了一位万能的“教练”:互联网

你可以通过网络,找到:

1. 丰富的学习资料、工具(书籍、视频、录音、软件等)。

2. 特定领域的学习社群(qq群、微信群、论坛、线下沙龙等)。

相比真人的教练面对面教你,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效果会有所削减,但是维度更加丰富,你仍然可以从别人总结的“学习攻略”中快速的进步。

比如我学德州扑克这项智力竞技游戏,就是完全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的。从网上购买了大量书籍和视频资料,自己研读并实践。还借助软件工具,跟踪记录扑克占据我多少时间和精力。

3年我大概练习了2000多小时,这是最近5个月打扑克的时间记录(不含学习时间):

通过工具不仅记录了时间的占比,可视化的正向曲线,也能反馈出重要的信息:我在扑克打法上的学习是正确的。

这不仅会极大增进自信心,还使我保持了高涨的动机。

所以,书籍、视频、软件、工具、圈子,都是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教练”。你找到越多维度的“教练”,精进的路径就越多。

大部分人的学习目的,并非成为特定技能的“职业选手”。所以上述两个外部条件,经常不能全部满足,但这不妨碍我们运用刻意练习的另外四点原则,来精进各种能力。

3. 刻意练习发生在舒适区之外。

刻意练习的原则之一,既在学习区进行练习。

学习区是心理学家Noel Tichy提出的概念,如下图:

内圈是舒适区:是你已经完全熟练掌握的区域。

练习这个区域包含的内容,不能使你再获得水平的提高。

中间是学习区:这部分的知识、技能,你还没有完全掌握,多处在一知半解的状态;或是知道了但还没有熟练运用成为“技能”。

你会感到有点“费力”,但稍加用心和坚持就可以Hold住,所有的进步都发生在这个区域。

外圈是恐慌区:你很难理解这里的知识,感到无从下手,因为这已经超越你的极限太远了。

在这里你只能得到挫败感,而无法通过微小的修正得到进步。

举个例子,去年我到澳洲要生活三个月,于是出发前的三个月我就开始想,

怎样最快的提升英语“实用”能力(听和说)?

大学毕业后,我有六七年没接触过英语了。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目前我的英语学习区在哪?

如何识别学习区?

一般我们可以通过测评工具、学习攻略、他人反馈来定位自己的学习区。

对于英语,我的做法是,先做个词汇量测试,结果显示我的词汇量大概3000-4000,比大学四级水平差些。

然后我查了一些英语的学习资料,顺便更新了很多对语言学习的认知,看到上学时从没有听说过的学习方式(罗塞塔石碑等。。。)。

因为我并非要去留学,只是生活一段时间,结合我的“学习目的”和“时间精力”(这很重要),最终决定从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开始:每天学2篇新概念英语。

我找来新概念1到4册,发现第一册对我过于简单,二册开始有30-40%的内容看或听不懂,三册更多,四册则差不多是恐慌区了。

所以我的学习区应该从新概念第二册开始。

接下来是很关键的一步:设计你的刻意练习方法。

如果你没有导师教,就一定要结合刻意练习的第四点原则,设计属于自己的训练方案。

4. 刻意练习要有经过精确定义的目标和计划。

刻意练习需要通过一系列微小改进的积累,而获得整体的进步。

这条原则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做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四点特征:

继续以我补英语为例,英语的学习通常包含几大模块:

词汇、语法、阅读 、听力理解、口语表达。

基于我的情况,只是短暂的在澳洲停留3个月,更多面临的是听和说的实用英语。所以我应该重点练得是:

1、听力 ;2、口语 ;3、词汇。(按重要程度排序,明确目标)

找到学习区后,我下载了一个有二、三册新概念原文朗读和翻译的软件(工具的寻找也很重要),我设计了如下侧重听力的训练方法:

  • a:听第一遍,闭眼直接听原文朗读,能听懂多少是多少。(先判断自己能理解多少)

  • b:第一遍结束,看本篇文章的生词表,尽量不要看翻译和原文,除非生词表里没有。(及时反馈找到问题生词)

  • c:听第二遍,依旧不要看原文和翻译,看这回能否100%理解原文。(把生词障碍清除后看有多少改进,有效的反馈)

  • d:第二遍结束,看全部原文和中文翻译,找到之前模糊的听不懂的长难语句,精确理解通篇含义。(把长难句子理解后有多少改进)

  • e:听第三遍,边听边看原文,并且尽量跟着读一遍原文。(眼、脑、口协同一遍)

  • f:听第四遍,不看翻译和原文,一边听一边心里翻译。(整合前三遍的微小改正,形成整体提升)

  • g:第五遍,自己朗读一遍。(巩固并练练口语和发音)

这样,一篇2分钟左右的新概念文章,精细的过5遍,把听力、口语、词汇都练到了。

一篇文章大概用25分钟,2篇文章,最多一小时,学习结束。

而一小时通常是人脑保持高度专注的一个阈值,到了1小时左右大脑就会产生疲惫感,需要稍作休息。

其实,这种方式的最佳效果,应该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直练到能背诵原文。

如此练下来,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到了澳洲以后,我的英语水平,已经完全Hold得住和当地的华人交流了。(滚。。。)开个玩笑。

实际上,练习3个月,新概念第二册90多篇文章基本过了一遍(一共应该是500遍)。

首先它重新树立起我对英语的信心,这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其实英语水平不差,但是他不敢说出口。

其次听力、语感的提升都非常明显,到澳洲后,我去赌场打牌、在超市打工、去商场购物都跟locals交流的“没毛病”,虽然我表达的语句还比较粗糙,甚至比较chinglish,但传递核心意思足够了。

这个练习方法,推荐给不以考试为目标的人使用。

显然这种应急的训练方式还不足够科学,但过程中应用了刻意练习的几项原则,使得它成为一种“综合综效”的训练方式。

5. 刻意练习要包含有效的反馈。

获得有效反馈极为重要,有效包含两方面:及时和客观。

你必须及时的知道你的练习对还是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没有有效的反馈,你会因为错误的练习方式而产生相反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请人教是最佳的学习方式,教练能够给你最有效的反馈:你练对了,他告诉你继续保持,你练错了,他马上就给你指正。

我上学时学跳舞,进步最快的是两个阶段。一是前半年,我参加了一学期的社团培训班,有教练辅导。

二是一年后,我开始意识到反馈的重要性,每次练舞都录视频,练完马上看视频纠正自己的动作。

而中间半年多,我没有花钱上课,也从没想过自己跳的是啥样,就是埋头苦练。到了学期末,很激动,终于有机会登台表演了。

跳完下了舞台,同伴给我看拍的视频,第一次从视频里看自己跳舞,结果我抑郁了。为什么呢,后来想了想,那时候如果能上央视,我应该有机会成为尼古拉斯赵三。

被自己跳舞动作之丑吓到后,我突然明白:练习最大的意义是要获得如何改进的反馈。

如果你想学某样技能,经济允许,就去找导师学,至少尽可能在“初学阶段”,花钱参加某种正式的培训,让专业导师带你先“正确的入门”。

如果没有条件花钱上课学,就给自己每次的练习做记录、录视频、录音,以观众视角看自己的练习过程,再对照正确的范例纠正自己,同样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练习的初期,尽可能的从教练处获得反馈。而练习的后期,你需要学会自我监测。

不断获得反馈,才是严肃的刻意练习。

6. 刻意练习能够形成高质量的心里表征。

心里表征,就是在大脑思考任何事情时,产生具体或抽象的心理结构。

理解这个概念,最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

比如,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马上脑海里就会“看到”那幅画的形象,这个形象就是心里表征。

世界国际象棋大师:阿廖欣,是第四位世界棋王,他能不看棋盘,同时和32位高手下棋并获胜,这就是令常人惊叹的下“盲棋”。

心理学家对大师如何记住棋盘做了有趣的研究:

他们摆好了两盘棋局,一盘是别人真正下出来的棋局。另一个棋盘,只是混乱随机的放一些棋子,根本不算一盘棋。

当国际象棋大师看到真正下出来的棋盘时,三五分钟就能记住绝大部分的棋子位置;而一个象棋新手,只能记住4个左右的棋子位置。

当换成随机乱放的棋盘时,新手只能记住2个棋子,但令人惊讶的是,大师竟然只能比新手多记住2、3个而已。

研究发现,大师记住棋盘的记忆力是取决于“背景含义”的,真正下出来的棋局,棋子之间都有某种类型的关系规律。

这些规律就像“数据块”,而一位国际大师的脑子中,长年累月的训练后,会储存超过5万个这样的数据块。

大师处理和解释棋子位置的方式,就是心里表征的例子。

很多特定领域,“天才表现”的背后,是艰苦卓越的训练形成的独特心理结构。

越高级的心里表征,越清晰和细致。

比如在一些竞技领域,高手和大师之间的差距,通常取决于对领域内“灰色地带”的判断能力,就是那些极其细微的、多一点点还是少一点点的区别。

比如,新手的眼中,“灰色地带”就是一片没有差别的色域,模糊朦胧。

而顶级高手具备“像素级”的识别能力,能通过高级的心里表征“看到”最细小的差异,从而做出最精准的判断和行动。

也就是说,

刻意练习最为核心的目的,就是创建有效的心里表征。

以上,就是刻意练习的基本要点,总结如下:

  • 本文只是对刻意练习的定义和原则做了局部诠释;

  • 刻意练习并非属于“天赋决定论”或“努力决定论”的任何一方;

  • 刻意练习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念:练习可以构筑天赋,你的潜能由你掌控。

(0)

相关推荐

  • 或许,你比泰格更有天赋!

    你不需要依靠天赋打好高尔夫.你也不需要盲目击打练习球.降低杆数不可缺少的要素被称为"刻意练习".畅销书<天赋被高估了>的作者揭示出如何让你的球技改观. 好消息是:你有能 ...

  • 你知道,围棋是谁发明的吗?

    原创文章,版权归白小夕围棋公众号所有 转载请先联系白夕 否则一律按侵权处理,以每篇100元索取赔偿 跟着白小夕 学不会围棋,也可以学会装逼 大家好,我是白夕, 学了那么久围棋, 你们知道,围棋是谁发明 ...

  • 盛夏随心笔记:人人都可以成为天才,读《刻意练习》有感

    今天早上有时间我读了一本对任何人都非常适用的书, 也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疑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天才, 难道他们的智商真的比别人高吗,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并不是. "天才"并非天生, ...

  • 下半年最佳美剧,这个女人太绝了!

    最近,网飞又推出了一部爆款美剧<后翼弃兵>. "后翼弃兵"是国际象棋中的一个术语. 对于不懂国际象棋的人,似乎本剧的另一个被多方嫌弃的译名<女王的棋局>更友 ...

  • 《刻意练习》提升自身技能的黄金标准

    让我们先看一些下面的一些事例,相信你也听说过不少关于神童和天赋的人,比如: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内说出某 ...

  • 你与精益生产只差四个字的距离

    精益生产难吗,全世界学习丰田三十多年,成功者寥寥,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应该肯定很难!精益生产难吗,到过丰田现场的人都知道,设备不是什么好设备,厂房不是什么好厂房,人也不是三头六臂,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却 ...

  • 王者荣耀:是否有满皮肤账号?张大仙只差四款皮肤,而他只差两款皮肤!

    挂机就能能挣"钱"!(点这里)摘要:王者荣耀目前已经推出309款皮肤,截止目前为止王者荣耀中还没有满皮肤玩家,目前皮肤最多的玩家仅有一人,拥有307款皮肤.公认的王者荣耀土豪玩家张 ...

  • 抛开对硬派的执念,你和一场冰雪穿越可能只差四条胎

    "等我有钱了,换辆硬派越野车,到冬天北上,看看真正的银装素裹".类似的话,身边开SUV的亲戚.朋友跟我说过无数次了.好像不是带大梁的硬派越野车.没有至少一把差速锁的家伙,配不上一场 ...

  • 写诗怎样才能情景交融,只需要四个字:缘情体物-王和尚讲诗

    写诗,并非是难事.只要掌握技巧,勤加训练,附以才情和巧思,写出妙句也就水到渠成了.明朝儒学大师娄谅曾对王阳明说:"圣人必可学而致",王和尚也可以正告诸君:"好诗亦必可学而 ...

  • 社会大观竟然只这四个字:“虚微浮缩”

    上卷 第五十三回 第二节: [原文] 疑惑说道:"昨日已好了些,今日如何反虚微浮缩起来,敢是吃多了饮食?不然就是劳了神思.外感却倒清了,这汗后失于调养,非同小可."一面说,一面出去 ...

  • 恋与制作人 | 你与老公们只差了1500字的距离

    今日运势.缘分合盘.骰子.塔罗.专属报告等 都在我这里 插画@糖森君 2018.02.02 · 周五 少●女 测测 我的命运 是喜欢你 全世界只有你能赢我 宜 雀跃 沮丧 忌 Q版|枫叶-APH不毕业 ...

  • 你和优秀的人之间只差三个字

    关键词:执行力 效率 职业发展 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开始进入职场的时候,要承担很多执行的工作,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其实,即便是晋升到中层管理者,甚至高层管理者,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只不过执行的内容就 ...

  • 我们离成功往往只差两个字

    图片发自简书App 记得简书上有一篇很牛的文章,我也很喜欢,叫<专注,年轻人最好的修行>,有点一语点醒梦中人的感觉,很佩服作者能写出这样正能量的文字,想必也是很有生活.有思考的一个人.原来 ...

  • 宝玉只会在脂粉堆里打滚?只因四个字,他一直被误解

    关于贾宝玉言行荒诞,惯在脂粉堆里打滚,以及往往语出惊人,大概已成了贾府上下全体人员的共识,也成了小厮.仆妇之类向外界进行卖弄式介绍贾府情况的一个极有卖点的谈资. 在这类不免带着夸张渲染的传说中,宝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