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痛逐瘀汤所治之症目.《医林改错》
凡肩痛、臂痛、腰疼、腿疼,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明知受风寒,用温热发散药不愈;明知有湿热,用利湿降火药无功,久而肌肉消瘦,议论阴亏,随用滋阴药,又不效。至此便云病在皮脉,易于为功;病在筋骨,实难见效。因不思风寒湿热入皮肤,何处作痛。入于气管,痛必流走;入于血管,痛不移处。如论虚弱,是因病而致虚,非因虚而致病。总滋阴,外受之邪,归于何处?总逐风寒、去湿热,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如水遇风寒,凝结成冰,冰成风寒已散。明此义,治痹症何难?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痹症有瘀血说
身痛逐瘀汤
秦艽一钱 川芎二钱 桃仁三钱 红花三钱 甘草二钱 羌活一钱没药二钱 当归三钱 灵脂二钱(炒) 香附一钱 牛膝三钱 地龙二钱(去土)
若微热,加苍术、黄柏。若虚弱,加黄芪一二两酌用。
【方歌】
身痛逐瘀膝地龙,羌秦香附草归芎。
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提要】
痹证日久,散寒祛风不效,清利湿热亦不效,滋阴补肾更不效,非病入于筋骨,当是瘀血凝滞作梗,法应用逐瘀通痹,当使用本方。
【讨论与发挥】
1.痹症论述
外邪侵犯,或入肌肤,或入筋骨,或流注关节产生以疼痛为主的症候,名为痹症。随其兼症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疼痛游走不定的为行痹或称风痹;沉痛重滞身肿的为湿痹或着痹;局部红肿疼痛的为热痹或湿热痹;疼痛怕风,遇寒或天冷加重者为寒痹或痛痹;此外大小关节皆痛,昼静夜发,状如虎咬者为厉节风,或名痛风。痹证日久,必入血分,血脉凝滞,气血凝塞,血行不畅,瘀血留内则痛不移处,凝于皮下则见瘀紫、斑块,或皮下结节。《丹溪心法.痛风》说:“肢节疼痛,脉涩数者,此是瘀血。”王清任有“痹症于血说。”瘀痹的临床表现为痛有定处,或痛不可触,或卧起更甚,稍于活动则轻。其治祛风散寒而寒不除,清热利湿而肿不消,滋阴补虚而痛不解,常法不效,用古法治亦不灵,此痹当从瘀论治。
2.身痛逐瘀汤治法、方议
“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病初在气,病久在血”。痹久入络,久延为瘀,法当逐瘀止痛,活血祛风。本方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逐瘀为主;没药、灵脂化瘀止痛;羌活、秦艽、牛膝、地龙祛风通络;香附行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则有活血祛瘀、祛风止痛之功。所以久痹当从瘀,瘀去病自安。况有“治风先制血,血行风自灭”。之古训,王清任之久痹从瘀,活血祛风,非无卓见。
3.加减运用心得
本方原有微热着,加苍术、黄柏;气虚加黄芪;热甚者加苍术、石膏;阴虚有热者加元参、玉竹、麦冬;寒甚者加附子、桂枝、细辛;湿甚者加薏仁、木瓜、防己;麻木者加海桐皮、豨签草、桑枝;肾虚者加杜仲、川断、枸杞、鹿角等。病在上肢加桂枝、姜黄、威灵仙;下肢加防己、木通;腰背加狗脊、独活、川断;骨质增生证加骨碎补、土元、煅自然铜。量症加减,痹症包括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病久不解,诸药不效,均可用此方加减论治。
【按平】
久痹从瘀,用身痛逐瘀汤,论点突出,验之临床,却有实效。若适症加减,分部用药,疗效更好。其验方不秘,并非欺人之谈、误人之方。
--以上文本来自.王怀义.《医林改错》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