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无产阶级的未来性
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视域中,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概念已经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蜕化论”“衰退说”等杂音甚嚣尘上,这些理论没有抓住马克思恩格斯从工人阶级上升到无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预示未来的核心思想。重温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对把握未来具有重要启示。
辨析工人阶级与无产阶级概念外延的不同
面对西方“蜕化论”“衰退说”以及混淆使用概念,有必要甄别和回答对工人阶级、无产阶级所形成的若干争论。A. 埃马奴尔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工人阶级,只有“工人贵族”。F. 鲍恩和M. A.布尔涅认为技术发展改变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在马尔库塞看来,消费社会通过控制工人阶级的需求,使无产阶级陷入“革命革不起来的反常时期”。与之相反,艾伦·伍德认为,新自由主义为无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民主+资本主义”的框架为工人阶级从经济斗争上升到改写资本主义体系的政治斗争提供了条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资本逻辑导致的全球危机指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使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后一种声音正是从无产阶级的高度来看待革命事业,才没有低估工人阶级的反抗能力。
马克思主义者要注意区别阶级划分与阶级立场。H. 韦伯尔指出,“蜕化论”“衰退说”是一种忽视革命者阶级立场的客观主义。C. 白蒂尔海姆对社会阶级及其阶级立场进行了区分。K. 普朗迪和R. M. 布莱克伯恩在对英国企业调研中发现,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对待同一个工会行动采取了不同政治立场。“工人阶级≠无产阶级”关键就在阶级立场。工人阶级与无产阶级都被划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被压迫阶级,其阶级立场却不一样。工人阶级的对立面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家阶级,其对立范围只存在于买卖关系当中;而无产阶级的对立面是支配私有财产(财富)的资产阶级(有产阶级),其对立范围却存在于整个资本主义私有制当中。无产阶级不仅受到雇佣劳动的支配,更受到私有财产的支配。这种双重支配决定了无产阶级不是像工人那样在斗争中反抗个别资本家,而是旨在消灭整个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它鲜明的阶级立场。因此,在工人阶级身上或许只有自发的政治呼声,但是在无产阶级身上却存在自觉的革命行动。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从工人阶级上升到无产阶级,超越了同时代关注或从事工人运动的思想家们。作为曾经的青年黑格尔派密友,卢格与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方面志同道合,但是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改变了卢格的共产主义立场,使二人从此分道扬镳。蒲鲁东是当时法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巴黎公社的成立。然而,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尝试昙花一现,成为“蒲鲁东社会主义学派的坟墓”。蒲鲁东看不到在没有彻底消灭阶级对立的情况下,无产阶级不可能实行专政。并且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无产阶级专政不是一种“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而是以无产阶级消灭国家为中介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那么,工人阶级上升为无产阶级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在工业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下,恩格斯通过直接观察工人的实际生活,形成了《英国状况·十八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思考。受恩格斯的影响,马克思通过介入政治经济学对工人社会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等文本当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通过分离劳动与劳动产品造成工人生活的极端贫困,创造了工人阶级上升为无产阶级的可能性。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人要想得到工作,不仅会在异化劳动中服从有组织的剥削,还会利用各种竞争优势排斥其他工人。资本主义危机也不会使工人自动上升为无产阶级,因为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必然会在资本主义内部被各种应对措施化解。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教育因素会使工人彻底超越相互竞争的状态,达到无产阶级革命所要求的普遍性。《共产党宣言》指出教育因素一方面来自资产阶级本身。工人在参与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另一方面是对资本逻辑辩护的超越。“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但是国民经济学却为资本逻辑辩护,漠视工人的社会地位和既定命运,遭到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批判。“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能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正是他们成为指导工人运动最为重要的教育因素。
无产阶级与未来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条线索”,揭示上升的目的是实现从资本限定工人到无产阶级限定资本逻辑的转变,奏响了资本主义自我否定式发展的“变奏曲”。在第一条线索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雇佣劳动建立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使工人阶级的斗争始终是在资本限定工人的语境下展开。在第二条线索中,无产阶级很清楚革命目的是在政治领域当中反抗它的经济统治关系,改变内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当中的政治权力关系,进而改变整个资本主义私有制框架。
马克思恩格斯看到工人阶级的斗争是在一定程度上只限定在当下,而无产阶级革命则预示着未来。因为无产阶级既属于马克思恩格斯身处其中的那个时代,又超越了工业资本主义正在兴盛的历史阶段。无产阶级不仅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壮大的阶级力量,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全新发展方向;而且自身在概念上就具有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逻辑力量,相信通过自己的解放可以实现一切被压迫者的解放,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无产阶级身上看到了未来。
第一,无产阶级断定了资本主义走向自我否定式发展的逻辑本质。工人阶级的斗争还是在资本主义整体框架中进行的,而无产阶级革命则超出了这个框架本身,对它的未来发展做出了一种否定式的判断。在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第二,无产阶级给出了自己对未来命运的判断。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所实现的绝不仅仅是工人阶级对自身权益的正当诉求,而是对资本主义整体框架的历史性改写。因此,无产阶级绝不会从对抗走向合作,而是要在革命中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随着私有财产关系的消灭,无产阶级也会因为自己的对立面——私有财产的消灭而自行消灭。第三,无产阶级不仅从概念的高度统摄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逻辑,还为思想与时代的互动预留了开放性空间。只要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被雇佣劳动和私有财产双重异化的人挣扎在贫困线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就具有现实生命力。这也进一步印证了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从概念高度对无产阶级进行科学把握的深刻性:“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他们为了换得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产者。这个阶级叫做无产者阶级或无产阶级。”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美好生活视角下的《神圣家族》研究”(20YJC71005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