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出土一奇特酒杯,里面的酒怎么喝都喝不完,X光一照找到原因

之前说过古墓里的酒,说有人特意盗取古墓里的酒出来卖。

(详情可见《盗墓贼喝下古墓中的老酒,2天后被发现,醒后说了句话至今成笑柄》这篇文。)

现在来说说古墓里的酒杯。

酒一诞生,酒器也应运而生,酒文化出现,酒器文化也紧随其后,以至于什么样的酒怎么样喝,什么样的酒用什么盛,都有讲究。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酒种类多,酒器更是令人目不暇接。

如果从制作的材料分,酒器大致可以分为14种,即:天然材料酒器、陶制酒器、青铜制酒器、漆制酒器、瓷制酒器、玉器,水晶制酒器、金银酒器、锡制酒器、景泰蓝酒器、玻璃酒器、铝制罐、不锈钢饮酒器、袋装塑料软包装,纸包装容器。

如果按用途分,可以分为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贮酒器。

“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

“饮酒器”就是我们常说的“酒杯”。

所以必须知道酒杯不是都长玻璃杯那个样。

商周时期的主要是青铜器酒杯,器型如爵、角、觥、觯,然后才是杯。

所以有成语“觥筹交错”,意指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场景,而这种热闹还多带一点奢靡无度在里面。

秦汉时期则是在青铜酒器的基础上,发展出漆制酒器、瓷制酒器、玉器,器型诸如壶、尊、钟、钫、卮,然后是耳杯。

“耳杯”指的就是“羽觞”,故有行酒叫“行觞”,称酒政为“觞政”,曹植诗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觞。”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古代饮酒高峰期,不过因为战争的缘故,他们对酒器倒没有太多的发展,捧着喝都可以。

刘伶酒赋名篇《酒德颂》:“捧罂承槽,衔杯漱醪,奋髯箕踞,枕曲藉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所以不难发现,这段时期他们甚至还有原始社会时期常常使用的兽角杯以及各类壳杯。

今天主要说的“东晋鹦鹉螺杯”就是典型的壳杯。

1965年江苏省南京市的象山,考古专家发现了一片两晋时期的墓葬群,从墓志上大家发现这是东晋尚书王彬的家族墓地。

他们的墓葬按长幼尊卑和时间先后,非常有秩序的分布在象山。

不过奇怪的是大家并没有发现王彬的墓,只有王彬四子王兴之夫妇墓、长女王丹虎墓、王兴之长子王闽之墓、王彬继室夫人夏金虎墓。

因为面积达5万平方米,目前出土的随葬品也有230余件。

其中一件鹦鹉螺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鹦鹉螺杯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如唐骆宾王《荡子从军赋》:“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李白《襄阳歌》中:“鸬鹚勺,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一些史料中也有关于它的说明,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记载:“鹦鹉杯即海螺盏,出广海,土人琢磨,或用银或用金镶足。”《异物志》载:“甚诘曲,可以藏酒。”

也就是说鹦鹉杯并不是鹦鹉做成的杯子,而是鹦鹉螺去除柔软的肉体之后,承酒且可饮酒的酒器。

不过因为只是古籍中有,还没有人见过,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冠或者盔,考古专家还倒扣着拍下了它的第一张图片。

后来经过多方研究才确定它是一只鹦鹉螺杯,而这时候又发现了一个神奇现象。

就是往里面倒酒,好像怎么也倒不满似的,把它倒出来的时候,也涓涓细流仿佛永远喝不完一样。

这一点似乎也跟《南海异物志》所载“酒在内自注,倾覆终不尽”一模一样。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只鹦鹉杯如此神奇?

考古专家想方设法要看里面的构造,但很显然根本不可能,因为这只杯子肯定是不能划开的。

用放大镜之类的仪器,也只是能看到一小部分,且还得打着手电筒,反正非常之别扭。

直到后来有人提醒考古专家用X光,一切才迎刃而解。

X光可以透视,看到人类、植物、动物,部分物体的内部,于是这只鹦鹉螺杯无所遁形。

原来是因为里面自然形成了一个水车轮片状,可以贮藏酒,有的可以藏4斤酒,而倒的时候又因为这样所以倒得比较慢,显得倒不完。

难怪会有用鹦鹉杯来罚酒的记载!

不过现在这样有趣的酒杯大家是不能拥有了,只能拥有一些陶瓷或者其它材料仿照的,因为鹦鹉螺如今被科学家称为“活化石”。

在中国它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虽然并不稀有,但如果要售卖,每只需要交3万元资源保护费。

所以想买的人大概率会买到假的,买都真的那又算从犯了。

怎么说,想想如今千篇一律,只是玻璃或者陶瓷或者塑料的酒杯,就不得不感慨还是古人更会享受生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