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是纯中医培养的主阵地
中医馆发展的核心问题—传承
中医馆发展的核心问题,表面是疗效不够稳定,实质是中医的传承出现了问题——中医人才无法批量复制。
中医像所有传统文化一样,需要学习者具有悟性,甚至选人比培养人更重要,无法批量地复制有疗效的中医师。
再者现有中医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中医院校教育西化比较严重;中医院校的老师长期脱离临床;中医的内部分科导致学术的不完整性,如医药分家、现在很多中医师不懂药;还有很多观点认为,是中医教材出了问题,其完全按照西医思路编排等。
等中医大学生毕业以后,一是找工作难,成为青年中医的他们进入中医院非常困难,北京、上海公立中医院对中医师的录用标准普遍是博士学历,且每年招收的名额非常有限。
二是没有纯中医的临床环境,三至五年规培后则变成中西医结合医师,政策、环境都不能够支持其成为纯中医思维的医师。
中医馆非常适合培养中医人才
而中医馆对于中医人才的培养非常合适。首先中医馆以民间机构的形式存在,可承接一部分未进入公立医院的中医人,其次民营中医馆的客户群体不够大,倒逼青年医生不得不努力提高医术,有利于纯中医的发展。
如果青年中医在中医馆工作,会有很多学习机会:
1
门诊跟师抄方让其有机会学习名老中医的四诊合参、辨证施治的经验;
2
做名医患者的高端客服,维护诊疗全程,使其全程跟进老师对患者某一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诊断和用药,于心得处随时记录,于疑惑处随时请教,这无疑是一次更为完整而深刻的学习,同时也加深了年轻中医与老师、与患者之间的情感;
3
答复咨询、分诊导医、社区义诊让年轻中医直接接触疾苦群众,长养其慈悯之心,锻炼其独立的临床诊疗思维和技能、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同时也在为自己未来坐诊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4
药房抓药可以提升年轻中医对中药材的鉴别能力,并加深其对药材的感知和理解;
5
前台转方让年轻中医有机会接触不同流派、不同科室、不同擅长的名医专家的处方,即有机会拓展其诊疗思维,丰富其用药经验;
6
让年轻中医在有余力的前提下,发挥所长,身兼数职,或主持养生讲座、或编写医馆简讯、科普文章,可以锻炼年轻中医的演讲、文案能力,同时也为自己积累忠实的粉丝。此外,还可让其获得一份相对于单一医师助理工作而言较为优厚的待遇,改善其工作之初的经济条件。
年轻中医有机会到医馆内外诸多岗位历练,实在能够促进其更加迅速、健康、多方面地成长为一名真正有济世之心,有救人之力的合格的中医师。
培养青年中医渐成中医馆共识
目前为止,盈利良好的中医馆几乎都是靠“名老中医”带动起来的,这些暂时成功的中医馆,也给了外界一种错觉—中医馆的钱很好赚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这进入了中医行业。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医馆意识到,这条道行不通了,因为名老中医终究老去。
中医馆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复制,如果青年中医不能成长,中医馆就没有未来。
在中医馆创业者里,有一个非常小众的群体,“赚钱”不是创业的首要目的,挽救中医的颓势,培养能看病的中医青年才是。可以说这种医馆的成立就是为了给中医输送新鲜血液。“医馆界”将这种以培养青年中医为己任的中医馆,定义为学术型中医馆。
过去的三年中,医馆界王中华在全国各地走访各类中医馆,致力于助力青年中医的培育,发现不仅仅是学术型中医馆在培养青年中医,很多传统型中医馆也在试水青年中医培养。
自负盈亏的民营中医馆,却甘愿承担起这个责任,即使他们几乎都要面临学生培养慢,学术投资回报率低,投资周期长等等问题,用世俗眼光看,真是一种非常不划算的“买卖”。
中医人很容易谈到情怀,那情怀到底是什么呢?当你不计较利益得失做事情,可能你对这件事就有了“情怀”。
所有甘愿为青年中医培养付出的中医人,都是有情怀的中医人,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