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京剧】为什么说马派的唱腔是京剧历史上的里程碑
诠释京剧的唱腔艺术,我直观的用‘高、低、轻、重、断、连、强、弱’八个字来概括。马连良先生是囊括这八字法且均衡运用的第一人,马派唱腔的刚柔并进、潇洒优美也是第一。马派好就好在‘八字法’巧妙的运用,关键是马派把‘八字法’融进一个唱腔之中或交替或多用,这是马派的伟大之处。我结合‘八字法’阐述一下马派的唱腔艺术;
1、高、低;马派的高音是以虚代实,以气带声。登层台的‘登’、八月十五把寿拜的‘拜’等等,这里的处理是带着‘轻’字,给人以柔,不是‘愣与冲’感觉,不像一些人为了高而高刺耳的声音,给人轻松之感。如三娘教子中小东人里的你的呀母的‘呀’短而立,有力有巧。在唱低音的时候,尤为闭口音,加入鼻腔共鸣,加重力量,这里有‘重’字,如大提琴之音厚重而宽广。如言必有错的‘错’字的行腔等等。高轻低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2、轻、重;在一个腔中轻重的转化且多变,如大红袍--女儿家中的凤绣的绣字的擞音。轻往往与‘断’相连。如借东风-从东而降的‘降’字,由重到轻再断后连再连‘呃’,如此等等。
3、断、连;这是马派一大特色,如借东风-从东而降的‘降’字,由重到轻再断后连再连‘呃’,接过夫人酒一樽中的下官的巧‘断’等等,还有句尾与下一句连唱。京剧的唱词有3、5、7、10之字,而马先生往往是上句与下句是连起唱的,是一大突破。都是人造美。
4、强、弱;在字尾的大腔的运行上,尤为中间部分减轻力量形成‘重轻重轻’相交替的脉络。如苏武牧羊-叹苏武中的身困在的‘在’子,如大红袍--女儿家中的凄凉的‘凉’字等等。这些腔中又有‘断、轻、重’的融进。
5、唱腔的天才的创造是马派的‘绝伦’,无人能超越的-----好听至极。
仅举两例以点带面;1,长拖腔,八月十五把寿拜里的‘去拜寿’的寿字的腔,老王爷登大宝一统天下里的‘放花灯把旨意传下’的下字的拖腔,轻松游荡,闲庭自如,2,短腔,如‘辞别千岁长安转’里的摇摇摆摆我出前殿的殿字拖腔中间的‘快带’腔,还有‘女儿家守闺教拙即是巧’里的‘凤绣’的绣字的拖腔。无一不是‘巧夺天工’的--妙腔。加之用气的技巧,真是--绝哉。
轻与重、高与低是飘逸,强与弱、断与连是巧妙。更重要的一点是;八字法是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个‘唱腔’或一段之中,而且是最佳的‘交织’,既有轻重又有断连又现强弱,更为关键的是八字法的运用是那么自然那么科学,基本上是全面均衡的运用,这种‘平衡’是最高境界的演唱。当然八字法只是概括,还要有其他的辅助。因此;马派唱腔给我们带来的是‘美酒’是享受。马连良先生创造的唱腔是自然的美,在京剧的进程中,马派的唱腔设计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也是京剧历史上‘美学’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