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0.2【2017-3-3】
#每日学论语#10.2【2017-3-3】
【原文】
朝(cháo),与(yǔ)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yǔ)上大夫言,訚訚(yín yín)如也。君在,踧(cù))踖(jí)如也,与与(yú yú)如也。
【译文】
在朝堂上,国君临朝前,孔子跟下大夫说话时,侃侃然和气而欢乐;跟上大夫交谈,訚訚然和悦而有诤辩。国君临朝时,孔子恭敬小心,威仪中适。
【微言微感】
听其言,观其行,见齐心,明其志。
通过弟子们对孔子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媚上,不傲下, 尊敬领导,团结同志,彬彬有礼,不卑不亢的士大夫形象。
这段话的时代背景,应该是孔子在鲁国第二次做官。做什么官呢?应该不是第一次的仓库管理员、农场负责人之类的小吏。
那时候,鲁定公当政,季桓子刚刚接替老爹季平子的班,“三桓”领导干部青黄不接,阳虎、公山不狃等家奴趁势抢权,借机造反。
这时候,以季桓子为代表的“三桓”,包括急需抢权的鲁定公,都需要孔子的这股强大力量。于是,孔子先被任命为中都宰(地方长官)、司空(全国城建土地部门领导)、大司寇(全国司法部长)等职务,极盛之时,还代理过宰相职位。
这时候的孔子,应该是一生从政事业的鼎盛时期。“中都大治”、“堕三都”、“制三桓”、“夹谷之会”……做地方官卓有成效,做朝政大员得心应手,搞经济一把好手,政治外交同样卓越,可谓“多面手”,“综合型人才”。
做中都宰一年后,就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做司空后,很快就让“三桓”的违章建筑得到拆迁;做大司寇更厉害,以至于齐大夫曰“鲁用孔丘,其事危矣”。赶紧想办法吧,鲁国用孔丘,很快就会强大起来,作为邻国,我们就有被吞并危险了。
牛人孔丘,闪亮登场,一时一鸟入林,百鸟无声。 本章内容,应该就是这个时候的情况。春风得意的孔子,很受大家尊重,但是,他没有沾沾自喜,没有洋洋自得,依然保持谦虚谨慎,平和安静的模样。
在朝堂上,对待同僚和下属,孔大夫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侃侃而谈,自信而稳重,让人如沐春风,愿意亲近。对待上级呢?孔大夫“訚訚如也”,不卑不亢,谦虚友善,不自夸,不谄媚,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不恃才傲物。最是难得,孔子对君王礼节周全,毕恭毕敬,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礼,起于仁,发乎诚。我们的孔夫子满怀仁爱之心,诚心诚意对待每一个下属和上级,包括对待鲁定公,上交不谄媚,下交不骄不渎。
君臣大礼,这是儒家最看重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王掌握着生杀大权,可以给你荣华富贵,可以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所以,我们看到面对君王的话,一般的臣下唯有鞠躬称”诺“,无条件执行,而且还要挖空心思讨好君王,一口一个“我王英明!”
不过,孔子不是这样的。“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这句话两层意思:一是保持对君王的敬畏;一是保持自爱自重。小心谨慎是应该的,毕竟君臣有别;不卑不亢也是必要的,孔子信奉的是凭本事吃饭。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人,不可以无傲气,但不可以无傲骨。孔子想当官,目的是实现自己的以德治国理想,造福百姓,流芳千古。但是,孔子不勉强做官,绝不会为五斗米折腰,委曲求全,或者投机钻营,孔子是不屑为之的。很多时候,孔子挂冠而去,不是被老板炒了鱿鱼,而是炒了老板鱿鱼。
读书人往往容易清高,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为了显示自己特立独行,故意和上级作对也是有的。这一点,孔子是不为这样做的。孔子喜欢中庸,喜欢不偏不倚,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