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7.3【2016-12-5】
#每日学论语#7.3【2016-12-5】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xǐ),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道德不能修炼,学问不能讲习、探究,闻道却不能转变观念服从道义和真理,明明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不善却不能改过从善,这才是我忧虑的。
【微言微感】
范仲淹是宋仁宗时代的名臣,他曾经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他在担忧什么?是为了君王的恩宠吗?是为了权位的大小吗?
都不是。
他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李煜是南唐后主,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一个糊里糊涂的君王。在他的《虞美人》中,他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在愁什么?是江山的稳固吗?是百姓的生死吗?
都不是。
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失去的昨日繁华和昔日风光。
范仲淹的忧,让人肃然起敬;李煜的愁,成为千古笑柄。
可见,通过看一个人在忧什么,愁什么,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一个人的一生成就,也就大概可知了。
范仲淹名垂千古,理当如此;李煜被人嘲笑,死了活该。
比较一下,孔子的“四忧”,其境界之高,立意之远,和圣人的地位,是完全匹配的。
反求诸己,内圣为王。孔子从不担忧有没有官做,有没有饭吃,会不会别尊重。他只担忧自己的德行修炼、学问实践、追求正义、扬善去恶。
关于修德,孔子以为:道德是用来修炼的,不是用来标榜的。他说:“德之不修,是吾忧也”。
关于学问,孔子认为:学问这东西,如果不用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学问再多,又有何用?他说:“学而不讲,是吾忧也”。
袁隆平是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一名普通的的青年教师,其学问有多高,知识有多渊博,我实在说不上来。但是他的水稻杂交技术,让水稻产量不断攀升,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对世界农业也是卓有贡献。
我想,如果让孔子来评价,这应该学问造福苍生的典范了吧。
孔子一生抛家舍业,颠沛流离,周游列国14年,虽然到处看人家冷眼,但是痴心不改,依然如故。
为了什么?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不忘初心!”
他的学问,他的研究,就是为推广仁义礼乐,建立王道乐土,复兴周礼,救民水火。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有所用,才能学有所值,才算是学而讲习。
孔子第三忧的是“闻义不能徙”。
人最大的痛苦,是眼睁睁看自己陷入泥潭,而无法改变命运。如同梦魇一般,明知道该怎么做,但是无能为力;明明知道是错的,不得不亲自做。就好像面对应试教育,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弊端——急功近利正在一步步毁掉我们的教育,毁掉我们的孩子。但是,大家被裹挟着,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做教师的,做校长的,做局长的,我们都在反对着应试教育,而又助推教育应试?
孔子第四忧:“不善不能改”。
并非不知道是与非,善与恶,但是还在半推半就,随波逐流,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当官的,都知道贪赃枉法,早晚被抓;行贿受贿,早晚出事。虽然受之有愧,但是却之不恭,于是半推半就,最后前赴后继,也就堕落了。经商的,谁不知道卖假货缺德,污染环境缺大德,但是利益驱使,猪油蒙心,还会我行我素。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夜深人静,我常常问自己:今天,哪些事没有落实?书读了吗?身体锻炼了吗?工作完成了吗?
人这一辈子,必须清楚明白:有些话自己说不得体,说明自己修养不够;有些事自己没办好,说明付出不足;有些关系有障碍,说明沟通不到位。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把埋怨环境,怨天尤人的时间,用来反思自己,修炼自己,完善自己。
我们保持警惕之心,经常审判自己,不是要让自己愧疚,而是为了用忏悔来清洗自己。
人,不能背着包袱行走。
强调反求诸己,修炼自己,这是因为客观存在我们很难改变,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最聪明的,最智慧的,最省心的行走办法就是——做好自己。
这个世界总是公平的,你有什么,才能成为什么。挣钱少,是因为你和财神关系不够好,你的能力,你的付出,你的价值,还不足以让你拥有更多财富。
怨天怨地怨父母,越埋怨越委屈,最后除了让自己伤心伤神伤身,于事无补。换个角度,我只管做好自己,把成败置身事外,好事喜悦感恩,坏事听天由命,既然已经尽力而为,理当问心无愧,无愧则无悔,无悔则无伤,这岂不是最好的自我保护?
精心耕耘,静待花开,这才是生命应该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