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2.12【2017-5-2】

#每日学论语#12.12【2017-5-2】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zhé)狱者,其(qí)由也与(yú)!”

子路无宿(sù)诺。

【译文】

孔子说:“只用几句话就能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承诺过的,从不拖延。

【微言微感】

我最喜欢的孔门弟子就是子路。

子路人实在,说话有一是一,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没有那么多弯弯绕,认准的事,承诺的事,立马行动,落实不过夜。这样的人,尽可放心大胆信任和交往,他决不会敷衍你,坑害你。

孔子也喜欢子路,而且最信任子路。危难时候,孔子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子贡,就是子路。那情感,好像骨肉兄弟、又像血脉父子。子路死,子哭之痛,以至于严重失礼也不在乎。子路死得很惨,是被乱刃分尸,剁成肉酱的。从此,孔子不再吃肉酱,害怕由此想到被剁成肉酱的子路。

孔子有一些怕子路,所以,他去见南子不敢让子路知道。子路心底无私,为人忠勇刚直,眼里揉不得沙子,是个炮筒子脾气。南子名声不好,貌美而淫荡,和她交往,容易被人往歪处想。但是,南子很受卫灵公宠爱,不买她的帐,在卫国什么事也办不成。南子要见孔子,孔子不敢不见。但是,和南子交往,这是不自损形象吗?

子路直脾气,对偷偷见南子的孔子,横眉冷对,冷嘲热讽,让老师下不来台,发誓赌咒,说自己和南子啥事也没有发生。

子路脾气,由此可见一斑。

子路为人豪爽,不拘小节,讲义气,乐分享,也是有名的。

孔子曾经说过;“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由此可知,子路这个人获得很真实,无私无欲,无所畏惧。无欲则刚,根本不会过多考虑自己面子不面子。

子路自己说过:“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什么意思?我的车马、我的衣服,随便借,随便用,穿坏拉倒,无所谓的,我的就是大家的,我有就相当于大家有。

子路这豪爽性格,让他赢得了大家尊重和信任。老师有事找子路,同学有事找师兄,子路能帮忙马上帮忙,落实不过夜,不能帮忙想办法帮忙,总不会让你白求我的。

子路是个勇士,敢于赤手空拳打老虎,孔子自从有了子路,再也没有人敢当面不敬。

子路也是一个干才,政事能力超强。在孔子周游列国客居卫国时,子路做了卫国孔悝的蒲邑的"蒲大夫",前后3年,取得不少政绩,深得孔子称赞。孔子一行人,从入境开始就赞不绝口:“好啊!由严肃而相信了!”然后进入城邑又说:“好啊!由忠信以宽容了!”到庭院:“好啊!通过观察来判断了。”

这样的子路,这样的性格,这样的能力,被信任,是很自然的事情。

孔子说,调解纠纷,断案审案,能够三言两语就搞定,大家都信服的,就是人家子路啊!

“片言可以折狱”,很多人理解为片面之词,是说子路偏听偏信听一面之词就草率定案,有一些莽撞。

我觉得不是这个意思。

找子路调解的,或者找子路打官司的,都是冲着子路这个人来的,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所以不会欺骗子路,也不敢欺骗子路。大家都实话实说,问题自然不用原告说说,被告讲讲,互相矛盾,再去调查取证,慢慢甄别。

我以为,这是孔子在称赞子路正气凛然,见微知著,具有让人尊敬的人格魅力和审案、断案能力。

无私则无畏,客观则公正。很多时候,真相很简单,但是人心太乱了,人事关系太复杂了。简单问题复杂化,一人失信,大家麻烦,投鼠忌器,不得不繁琐。

再有就是断案人心里不干净,吃人嘴短,拿人手短,自然有了忌讳。“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自己行不端,立不正,贪赃枉法,欲盖弥彰,用谎言来掩盖真相,当然就困难了。

“片言可以折狱”,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品德。

我们看神探狄仁杰,看包公断案,看福尔摩斯探案,包括近来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侯亮平他们断案……总体上,就是人证、物证、逻辑分析。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之间,分析动机是什么?事件细节是什么?时间地点证明人的矛盾点是什么?反常即为妖。不同角度的矛盾点,就是问题的突破点。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对子路的断案能力,我们还是应该信服的。

孔子最后说: “子路无宿诺”。很多学者都说,这和前边的“片言折狱”,风牛马不相及,丝毫没有关联。后者只是表现了子路为人信守承诺取信于人,子路虽然不好学却重行。类似的内容还有:“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我觉得,还是有关联的,“子路无宿诺”,恰好是“片言折狱”基础。很多时候,人们隐藏躲避,原因就是害怕审案人的威逼利诱,“坦白从宽,牢底坐穿”,于是不到万不得已,轻易是不会实话实说的。

我喜欢《论语》,就是因为里面的人物,尽管都很伟大,但是都很真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一样的,从孔子、颜回,到子贡、子路……每一个人性格迥异,但是都有优点也有缺点,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尤其是子路,被老师批评最多,对老师最是忠诚。豪爽大气的同时眼里不揉沙子;勇敢正直的同时鲁莽草率;行动力强的优点后边还有不好学习;老师一表扬就昂头挺胸好臭美;老师骂一顿呵呵一笑,该怎么还怎么……

不过,作为老师,读完这一段,我想到的却是另外的道理:在教育教学中,我反对“片言折狱”。

学生发生了冲突,不要马上下结论,要通过“六问法”来引发学生自我教育:

一问发生了什么?心平气和,要让学生陈述事实。

二问你的感受和心情?要保持中立,接受学生的情绪,不要评判。

三问我能做什么?要真诚冷静,千万不要马上讲道理作分析,要让学生觉得我们是一伙的,老师是值得信赖的。

四问你觉得如何处理好?要打开学生问题解决的思路,只说一句话:“哦,你先这样做,有什么弊端吗?还有好方法吗?“

五问你的选择是什么?一定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办法,自己分析利弊。

六问你的计划和操作步骤是什么?肯定学生大气,肯定学生有智慧,即使学生选择了错误的方法,也要通过追问步骤和后果让学生自我修正。

同样,好老师在课堂也忌讳”片言折狱“,不要马上盖棺定论,让答案在风中飘一会。课堂上老师用得最多的话是:”哦!你的答案是这样的?为什么要这么做?你的具体想法是?你觉得还有不同的思路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