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15.35【2017-8-31】

【原文】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 孔子说:“人们对于仁德的需求,远远地超过了对水与火的需求。我看见过因为赴汤蹈火而丧生的人,却没有看见过因实践仁德而牺牲的人。”

【微言微感】

假如世界没有水火,我们将如何生存?

希腊人的传说,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取的,并因此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受尽折磨以示惩罚。

中国的传说,是燧人氏钻木取火,才结束了远古时代的茹毛饮血。燧人氏是在河南商丘一代钻木取火的,被奉为“火祖”,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

人类对于水的渴求,逐水而居就是最好的证明,人类的文明,都是沿着大河发展起来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馈赠,印度河孕育了神秘的印度文化,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则是希腊文明的发源地。

人们离不开水火,尽管水火无情,时不时发发脾气,报复一下敬畏需要充值的人类。于是,保护火种成了远古人类最重要的事情,用水治和水,成了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深入探究的课题。

人们担心地球有一天会因为严重缺水而不再适合居住,或者有一天汪洋淹没了大陆人类无处栖居。于是,科学家从不曾间断寻找有水的宜居星球,考虑着万一地球毁灭人类大迁移。

但至今无果!

孔子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老百姓对仁的追求和需要,超过了水火。

真的是这样的吗?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这句话看,人们似乎追求利益更甚。也就是说,人们追求生存的基本条件更甚。饿他三天,再说仁义道德;七天不给水喝,再谈礼义廉耻。

这可能更现实。

但是,拥有水火之后呢?或者说人们解决了温饱基本需求之后呢?日本是自杀率非常高的国家,据说世界第六,仅2016年全国就有21897人自杀死亡,每一万日本人每年自杀死亡1.95人。

是因为缺衣少食吗?

肯定不是。非洲那么多难民,也没有那么多人因为饥饿自杀。

相比较,世界幸福指数高的国家,比如丹麦、瑞士、冰岛、挪威、芬兰等,并不见得比日本人富足,他们大多聚集在北欧,都有童话的干净,都有虔诚的信仰,都有文明和自由,都是勤劳而勇敢。

我们认为,决定幸福指数的,不是金钱多少,而是内心的富足,如果心怀慈悲,如果仁义在胸,人间处处是天堂。

漫步在北欧的小城,在法国小镇格拉斯,在瑞士的琉森,在卢森堡的街头,我们看到的是,彬彬有礼和面带微笑,看到的是庄严的教堂和干净的街头,包括那些到处是鲜花的乡村,也随处可见教堂的神圣。

原来幸福就是心存慈爱和敬畏,就是平静和干净,就是积极阳光,诚实守信。

这不就是仁吗?

孔子说:“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水火可以引申为物质财富,赴汤蹈火,前赴后继,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小则衍生尔虞我诈,大则成为掠夺战争。

社会一切的邪恶,都是人们追名逐利的结果。强盗横行,假货泛滥,究其原因,都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驰骋填列令人心发狂。”所以,老子说:“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孔子说,他没有见过人们追求仁而死者。

有人说,不是有杀身成仁吗?比干之死,文天祥之死,谭嗣同之死,秋瑾之死……

他们死了吗?死去的是肉体,不朽的是灵魂。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在善良人的心中。

仁者寿,不仅仅是肉体,更是灵体。

永垂不朽,唯有仁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