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大衍之数来自天地之数吗?它的哲学含义是什么?
上一篇我们在讲“大衍之数”一段时,主要从筮法的角度解读。这一篇,我们再对其中部分文字的哲学含义,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我们再看一下原文: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
首先是“大衍之数”。所谓“大衍之数”,就是用来推演天地万物的数字,具体地说,就是《周易》筮法所需要运用的数字。那么,这个“大衍之数”是多少呢?《系辞》说:“大衍之数五十。”这一点看起来没有什么争议。但问题是,这个五十的数是从哪里来的呢?
京房认为“大衍之数”的来历是: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加起来是五十。其一不用的是天之生气。马融认为“大衍之数”的来历是:太极、两仪、日月、四时、五行、十二月、二十四气,加在一起是五十。其一不用的是代表太极的北辰。郑玄认为“大衍之数”的来历是:天地之数五十五,减去五行,是五十。姚信、董遇认为“大衍之数”的来历是:天地之数五十五,减去六爻,就是“其用四十有九”。
显然,京房、马融用加法,郑玄、姚信用减法。而减法的出处都来自天地之数。那么天地之数为什么是五十五呢?《系辞》说“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加起来就是五十五。那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从哪里来的呢?《系辞》后面还有说明。按照姚信、董遇的理解,“大衍之数”就应该是天地之数,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话,那么,《系辞》这里的“大衍之数五十”,应该是“大衍之数五十有五”,可能是在传抄过程中后面漏掉了“有五”两个字。
《系辞》认为,五十有五的天地之数,是“成变化而行鬼神”的源泉。
那么“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是怎么来的呢?上一篇我们讲到,老阳九来自过揲法剩下的蓍策数三十六,乾卦是六根阳爻,六乘三十六是216;老阴六来自过揲法剩下的蓍策数二十四,坤卦是六根阴爻,六乘二十四是144。加在一起,就是360,象征着一年的一个周期,所以,《系辞》说:“当期之日。”《周易》上下经两篇一共是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其中阴阳爻各半,平均每卦三爻阳爻,三爻阴爻,那么,阳爻的总数是:3×36×64=6912,阴爻的总数是:3×24×64=4608,6912+4608=11520。所以,《系辞》说:“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系辞》接着说:“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四营我们已经讲过,而“十有八变而成卦”意思是,每爻三变,每卦六爻,三六一十八,所以是“十有八变而成卦”。然后再从八卦引申为六十卦。
那么,接下来的“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祐神矣”是什么意思呢?
“触类”的意思是遇到同类,遇到同类再做类比外展,由此一来,天下可能发生的事都包括在其中了。这就是《周易》筮法的原理。用这种方式,来显现道、神、德、行,由此与神形成呼应,以助成神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