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同题 | 第239期同题:风俗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详情请继续阅读~~

对联

请输入

题风俗

湖南 嘟嘟颜

风从春夏秋冬过;

俗自东西南北来。

风俗

重庆 胡中泽

盲目跟风,行去山回路转;

净心随俗,归来柳暗花明。

风俗

淮安 江北人

地气全开,下里巴人非陋俗;

世情通达,阳春白雪亦高风。

题风俗

湖北 清风徐徐

祭灶扫尘,红包压岁,年年俗礼呈新异;

舞龙贴对,盛宴迎宾,处处风情有不同。

古诗词

请输入

风俗

文/一笑

甄风兴必雅,

鉴俗袭求躬。

华夏传承事,

人人做主公。

风俗

文/花开那年

门神对子护安康,

红烛鞭炮喜气洋。

洗浴新装年夜饭,

全家老少守春光。

风俗

文/吴建华

炎黄蚩帝是吾宗,

风俗迥然各不同。

民族融和根脉厚,

江河汇海起蛟龙。

风俗

文/李春龙

风情习俗有来由,

美丑假真应探求。

善恶是非及早定,

弘扬正义控邪流。

风俗

文/睿馨修远

华夏文明时久远,

法规传统假尤多。

年年头尾喜庆过,

月月相邀有酒歌。

风俗

文/碧海蓝天

山村儿女一枝花,

绽放青春长辈夸。

邀请媒婆谈彩礼,

新装穿上落谁家?

风俗

文/东晟

炮竹声中闹比邻,

岁除万户一联新。

习风千载今犹是,

共换桃符锦绣春。

天纳民俗

文/安徽 关玉琢

何故清明雨纷纷?

苍天洒泪祭忠魂。

不赞民间风俗好,

却念故人在世恩。

风俗

文/山野村夫

烟雨一重山一重,

风光各异俗相从。

天涯不管皆华夏,

明月中秋思意浓。

风俗——中秋又近,家书难开

文/婺城老楼

若火霜枫拂面来,

怅望客路在高台。

毒君宵小欺人恨,

直教世风畏首猜。

握手化恭慌太近,

罩遮成礼一原开。

家书未敢团圆应,

秋思漫随落叶堆。

风俗二题

文/水白

一、家乡中元节

七月中旬为鬼节,

焚香化帛越千年。

烹肴置酒追终远,

印马封包奉祖先。

向晚村街千处火,

黔山苗汉八方烟。

儿童入夜多欢喜,

拎起瓜灯闹寨前。

二、摸秋

早岁中秋月正圆,

二更随伴下庄田。

摸瓜摘果方三袋,

贻笑谈资数十年。

园圃今宵无守候,

农家此夜乐翻天。

乡间自有开心事,

共享丰收夜不眠。

风俗

文/大园里之子

尘沙陶冶载沧桑,

雨雪云霞向太阳。

进步心田留智慧,

丰收水土改洪荒 。

神仙风物言规矩,

酱醋人情酿酒香。

不息歌声传道义,

九流三教放芬芳。

天净沙 ·风俗

文/花开那年

龙舞彩杖狮挑,

打擂诗会高跷,

庙会花灯玉箫。

冰轮星晓,玉丸千户香飘。

现代诗

请输入

新风俗

文/安徽 关玉琢

这几年

不知是谁开发了520,

男女老少

晒爱成了风。

男的说:

我爱你一生,

因为你太凶,你把我的心占的不留一点空。

女的说:

哪有你这样的老公?

虽然手里不拿绳,

就把我拴得哪里也不想动。

小学生不懂男女之情,

写个纸条夹在作业中:

'我的520,

感谢老师的关爱情:

助我成长,

让我聪明。’

七八十岁的老妪和老翁

也被520搧得动了情

老奶奶说老头

这么大年纪老不正经

老头说:

新的风俗已形成

还有谁无动于衷?

想一想,

老祖宗。

吃元宵,

吃月饼;

腊八粥,

端午粽。

哪一个不是他们留下的风?

老奶奶听着抿嘴哽:

是该让爱蔚然成风。

风俗之我见

文/安徽 关玉琢

地上本来没有路,

人走多了路就出现了。

风俗哪里来?

一天又一天,

一年又一年,

一代又一代;

一村又一村,

一乡又一乡,

水区山寨,

城里城外,

许许多多的人

都这么办。

风俗就形成了。

或者有点意义

或者有点纪念

或者是个案的扩展

情理化

长久化

大众化

地域化

随时代而演变

虽无明文规定

却是约定俗成

求雨

/李彩霞

求一场雨济救万民

求龙王把太阳熄灭

让山里的庄稼不再干旱

村子呈上猪羊鸡

贡奉在龙王庙

点燃两大炉的香

在陕北的大山里

久遇大旱

人们都会求龙王显显灵

于是乎出现了

一群赤身半裸的壮男四人共抬神轿

大脚丫越过山丘

一路连跑带跳

那时的我

不懂农民的凄苦无奈

常常取笑他们幼稚天真

现在终于明了

古人千方百计只为求个风调雨顺

也许是天上龙王睡着了

顾不上照看人间

大地裂开一个个大口子

所以 抬神神的汉子们

口里念叨

心里面焦急地祈祷

不由得唱出他们的心酸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黄土地里笑来黄土地里哭

天上的神神可怜可怜我们受苦人

受苦的人儿实实的苦

大沟小河水干了

山峁峁圪梁梁着火了

五谷里的田苗子烤干了

那揽羊嗓子回牛的声

回响这山沟沟里

这就是北方古老的村庄

求神祈雨成了陕北风俗

随笔

请输入

《风俗》同题收集:

风俗

/吉祥

划旱船、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悬挂各色各样的彩灯,这些都是许多地方元宵节的传统风俗,我的家乡也有,我们叫闹红火。这些红火在元宵节连续表演三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的红火热闹把春节的欢乐喜庆演绎到了极致。

风俗代代传,红火年年有。这些民俗串接着今昔的神州风俗文化,延续着炎黄的精神命脉,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与温暖。从小到大,元宵节精彩纷呈的红火看了一次又一次,而且眼界逐渐伸向远方:从村庄到镇上,从镇上到县城,从县城到市区,通过电视节目通往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元宵节闹红火时,热闹拥挤的人流中、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烂漫下,无不留下我争看红火垫脚伸脖的身影。无数次因着熙攘的人流前俯后仰,因着红火的精彩激动地大声尖叫,因着兴奋的心情难以入眠……

岁月的沉淀留在记忆深处最值得回味的只有一次。我大概六岁那一年,村子里大庆元宵节,而且也是记忆中唯一的一次。那一年的红火很是特别。晚上踩高跷的人不是春节挑选出来排练数日的青年人,他们全是村里的一些中年人。这些中年人在青年时期都是踩高跷的好手,所以他们踩上高跷舞动的身姿,犹如双脚走平地,蹦跳自如,毫无生疏胆怯之感,有的边扭边向看的人群扮鬼脸,做滑稽的动作,逗得村民狂笑不止;扭秧歌的队伍是一些十来岁的孩子,他们一只手里拿着自家制作的绿茵茵的白菜灯、红彤彤的西瓜灯、金灿灿的鲤鱼灯、粉嘟嘟的荷花灯……另一只手舞动着红色亦或绿色的彩绸,孩子们全神贯注拼了劲地扭动,赢得了围观村民的喝彩。有的妇女不时地大声喊着自家孩子的名字,孩子们听到妈妈的吆喝声扭得更欢了;那些红火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节目《牛斗虎》,当时是父亲领着我,看红火的人实在太多,父亲生怕我被挤坏,就把我驾在脖子上,但我仍没清楚地看到这个红火,到现在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只知道当时是最火的一个,从爆发的一阵阵笑声里,猜想出那是一个很逗笑的红火,这笑声穿越时光隧道常常回荡在我的耳际,如一声声轻雷唤醒儿时许多沉睡的记忆。

传统风俗节日中那些吃食为美食贫乏的童年也增添了无限美好,至今想起无比沉醉那种甜美的喜悦与快乐。元宵节中发硬的元宵、端午节红枣稀疏的粽子、中秋节少油少鸡蛋的月饼、腊八无葡萄干、无核桃仁等辅料的红豆粥、春节少肉的菜饺子……也许这些风俗吃食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算不得美食甚至难以下咽,但在当时已经是难得的珍馐美味,惹得我睡梦中不知流了多少次口水。正如小时候元宵节的彩灯用的是粗糙的麻纸,踩高跷穿的是破彩裤、扭秧歌拿的是旧彩绸,各种材质皆没有现代的材料精美,但毫不影响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一直认为那个元宵节的红火是村庄的唯一,显得那么特别,让我难以忘怀。前年在村民与父亲的聊天中,我才知道那个元宵节红火所包含的深意。

那一年元宵节前,村子里正在打一口深水井,经过测试水源水质都很好。这口井开凿成功意味着解决了全村人多年饮用水的困难。村子里有两口井,但每当邻村浇地用水时,水井便会干涸,村民无水喝,给生活带来很大不便。所以村民听说有了这口井再不缺水了,那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啊,决心过节不停工。当时父亲是村支书,为了庆贺打出优质的水源,为了耍完红火连夜打井而调动村民积极性、鼓足村民干劲,父亲与村委会其他干部精心组织了那场元宵节的红火。那场红火包涵着父亲与村委会干部的智慧与村民热火朝天的斗志,也承载着那个年代的人们经典的激情岁月。至今,那个元宵节热闹的红火、村民连夜一鼓作气打井的故事成为美谈,丰盈了一代又一代山村儿女的记忆。

风俗

文/英子

我们这儿的风俗,端午节亲戚要送节,就是走亲戚,东西就是简单的几样,包括粽子和蒲扇,很小的时候,大家都是送的都是一样的老蒲扇,那时候还是泥巴路,大家骑的都是自行车,二八杠的那种,父亲骑车,前面横着坐一小孩,大一点的横着坐后面,我那时小,总是坐前面,泥巴路,有坑坑洼洼的,坐在车上,一颠一颠的,每次到了外婆家,双脚都是麻酥酥的,站都站不稳,小孩玩性大,过一会就屁颠屁颠的找表姐表妹玩了。

那时候人简单,只想着玩,物质也匮乏,玩的样式也不多,走亲戚是最高兴的事之一了。

等到稍年长的时候,大家经济条件好了一点,市场上有了小蒲扇,小巧玲珑的样子,时兴了好一阵子,后来又有了鹅毛扇,染成粉红色,那时候看着是非常洋气的,大家走亲戚篮子里装的都是鹅毛扇了。再后来,改革开放,大家手头更宽裕了,市场上开始有了电风扇,有钱人家就开始送电风扇了,攀比之风从那个时候开始初露端倪。再后来,有人为了省事,直接送钱了。节的味道也变了样,扇子就这样被打入了冷宫。

慢慢的,送节的人也少了,以前端午节前一天,马路上送节的人络绎不绝,现在是冷冷清清,没有了节日的气氛,人情味也变薄变淡了,很多风俗都在慢慢的消失,不知道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

风俗

文/马林良

吃完晚饭,照例领着养母去消食散步,还没有走到70广场,就听见了锣鼓唢呐的声音。

“哎呀,今天这是有秧歌呀!”养母笑眯眯地说着话,加快了脚步。

是的,如今,在广场看见扭秧歌是不新鲜了,不过,如果时光退回到四十年前,想看扭秧歌那可只能等到春节。

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拜年的除了老亲少友,还有一拨一拨的秧歌队。

秧歌队伍有大有小,大的上百人,小的几十人,有的踩着高跷,有的穿着平常穿的鞋子,服装和各种饰品虽然简陋和单一,但是颜色很丰富,寻常不常见的红色、粉色、绿色、蓝色、黄色……都穿在身上。每个女子都带着高高的头冠,还有的男人戴一顶小瓜皮帽,梳着嘎达揪,叼着一个大烟袋,抹着红红的脸蛋,红红的嘴唇,嘴角点着一颗大痦子,随着乐曲夸张地扭着、转着,丑态百出,却不招人厌。有划旱船的老汉在美滋滋地划出艰难生活的一份美好,有抓耳挠腮的孙悟空,有扛着耙子蠢呆呆的猪八戒,有威武的大狮子……每一个队伍后面都是看热闹的人群。

踢腿,甩脚, 红绸子随风飘扬,倏忽在左,倏忽在右,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舞动红绸子的人头也左右摇晃着,腰肢也左右扭动着,仿佛醉酒的人。

扬臂,挥手,落锤,大鼓响,整个大地都震动起来。那鼓点忽高忽低忽紧忽慢,若蛙唱,似雷响,如泻瀑,类奔浪……震得你的心神不定,仿佛有一股力量想要拽住你飞奔,蹦跳着,旋转着,无休无止。

抬手,合臂,互击,“嗡嗡嗡”镲的余韵闷闷的四散开去,像是荡漾地一圈又一圈的水波。

仰首,低眉,鼓腮,吹奏,手指灵活地在唢呐上移动,活泼悠扬的唢呐曲子就在场院里飘,那里有丰收的喜悦,有对老天的感恩,有对好日子的期盼。

秧歌队边扭边走,逢门必进,每一家都老早地打开大门,点起炮竹,准备好烟果糖茶迎进秧歌队。秧歌队为啥这样受欢迎?据说,秧歌可以祈福禳灾——带来好运,禳除霉运,哪一户能不高兴呢?

秧歌队进院拜年,临走时家家户户是要给赏钱的。领队的到屋子里,主人给他点上烟,寒暄几句,把赏钱递上,领队的走出门会大声喊出赏钱——那喊出的数字一定是双倍的。扭秧歌的异口同声“谢东家打赏”,严寒就在锣鼓喧天和人们的欢声笑语中退场。

秧歌从春节一直扭到二月二龙抬头,那时,雪在烧,草在绿,大地醒,一切都是新的……

夜未央,广场上的秧歌歇了,我知道它明天还会扭起,无论是扭秧歌的人还是看秧歌的人,都没有了四十年前的规模。或者变了的不只是规模还有习俗——你看,乐曲不再是人工现场演奏的而是录音循环播放的,再也听不到“东家赏银五十”“谢东家厚意”的声音,再也没有跑前跑后撵着看秧歌的人了——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的今天,秧歌已觉不新鲜。

风俗

文/蜗牛

今年正月初三,我弟弟因心脑血管病去世。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去世第一年的中元节,亲人要为他上麻口。

七月初九,妈妈打电话告诉我们,七月十一上麻口,要我们买水果,供奉给去世的弟弟。七月初十,弟媳打电话,让我和丈夫找一棵大麻,是要插在坟前的。

丈夫说,正好我们大棚前面的草丛里藏着一棵大麻,今年忙,没空拔除杂草,那棵大麻也就保留下来了。

七月十一早上,我们买了西瓜和葡萄,弟媳拿上点心,带着儿子,与我们一起去给弟弟上麻口。

按照习俗,弟弟去世第三年,亲人还要迎接他出麻姑坑。

十月初一,被称为寒衣节,亲人要给去世的亲人烧寒衣纸。

大年三十天亮前,要带上鞭炮,肉、菜、馒头等等,给去世的亲人过年。

还有,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清明节祭祖。

需要注意的是,上坟必须在上午,除了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都不可以正日子去,也就是错开节日当天。而且,如果赶上阴天或下雨,还要拿上手电,给去世的亲人照明。

感谢老祖宗留下的这些风俗,让活着的亲人可以用具体的方式表达对去世亲人的思念,让失去亲人的痛苦心情得以释放。

(0)

相关推荐

  • 今日寒衣节,晨曲问安!

    望星空,思念远方的亲人

  • 寒衣节,一首《天边》致我们已经远离的亲人

    寒衣节,一首《天边》致我们已经远离的亲人

  • 寒衣节,一份牵挂,一声思念,愿天堂的亲人一切安好!

    歌曲<点灯> 农历十月一日,为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又是一年寒衣节 几多哀思几多牵挂几多泪 ...

  • 【我们村】李世青:刘家河就是我们村

    刘家河就是我们村 一 出延川城到黑龙关,沿210国道北行六华里,过秀延河,进沟二里处就到我们村了.再行一里,上一个坝坡,往后走就看见李家老院了.白家硷上,康家院前,邓家院里,刘家圪崂,一处处窑洞群依山 ...

  • 商都的秧歌

    丁酉2017鸡年,全县春节.元宵节文化活动在吉祥喜气的雄鸡高歌声中拉开大幕.秧歌舞彻了春.彩灯辉映着梦.歌声宣泄着情.旺火升腾着愿.焰火捧亮了月.笑脸洋溢着喜--古老的七台镇成了歌舞的海洋.喜庆的乐园 ...

  • 古城情愫____元宵节活动

    元宵节前后,来自忻州市十四个县市的迎春活动队伍更是集其精华,让古城中所有欢度元宵节的市民和游客大饱眼福.欢快的乐曲,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驻足观看,掌声喝彩声不断.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游客的欢 ...

  • 杜景礼小小说简论

                    地域文化与人物素描 杨晓敏 故事一波三折,人物鲜活如生,加上不可或缺的文学意味,是一篇佳作的基本要求,杜景礼的小小说创作正在向这个方向行走.从单篇成文到系列写作,不仅是 ...

  • 雪中的米脂现代秧歌,你绝对没有见过

    2019米脂现代秧歌队 2019米脂现代秧歌队 展开

  • 老照片故事 | 宋家庄秧歌队

    宋家庄的秧歌,历史上是孝义的名班秧歌队,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到文革"前,是宋家庄秧歌隊的鼎盛时期,不仅在本县周游各村,还有邻近外县来聘请.曾多次出席县(孝义.介休).地(晋中).省的农 ...

  • 雨巷同题 | 第222期同题:适应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对联 请输入 适应 内蒙古 塞外牧人 适者生存也: 应乎发展哉. 古诗词 请输入 适应 文/水白 为谋生计四方行, 破洞茅檐聊寄身. 粤语湘音须细解, 黔酸川辣当 ...

  • 雨巷同题 | 第221期同题:快递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对联 请输入 快递 内蒙古 塞外牧人 总带诚心通上下: 长陪笑脸送东西. 题快递 贵州遵义 刘昌荣 绿色快餐欣快递: 小康商品速商行. 古诗词 请输入 快递 文/ ...

  • 雨巷同题 | 第223期同题:微笑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对联 请输入 微笑 内蒙古 塞外牧人 大笑人间千古事: 微言世上万家情. 古诗词 请输入 微笑 文 花开那年 欢快常微笑, 无愁绪自平. 几经风雨后 , 何不畅怀 ...

  • 雨巷同题 | 第220期同题:风筝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对联 请输入 风筝 内蒙古 塞外牧人 多年彩梦千家逐: 万里蓝天一线牵. 风筝 春之随感 湖南 嘟嘟颜 云骞思绪风筝误,越上越高,奢求别断线: 潮涌离愁春草生,更 ...

  • 雨巷同题 | 第219期同题:读书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对联 请输入 题读书 贵州遵义 刘昌荣 耕地产粮健体: 读书明理修心. 读书 内蒙古 塞外牧人 灯前乐赏春秋传: 任上欣吟族国情. 题读书 江西 弓叶 阅万卷芸编 ...

  • 雨巷同题 | 第224期同题:浪漫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对联 请浪漫 题浪漫 内蒙古 塞外牧人 做事多诗意: 为人善笑谈. 题春景(浪漫同题) 湖南 嘟嘟颜 浪漫满屋,燕语呢喃聊莞尔: 风流一派,波光潋滟舞翩然 . [ ...

  • 雨巷同题 | 第218期同题:新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对联 请输入 新 青海 陈芝振 喜今厌旧推陈出, 立异求真革故寻. 新 内蒙古 塞外牧人 甲骨文开言取木: 人心志立貌翻颜. 奋斗新征程 江苏淮安 江北人 初心不 ...

  • 雨巷同题 | 第225期同题:儿歌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对联 请浪漫 儿歌 内蒙古 塞外牧人 童谣万首民歌味: 子志千门国梦情. 古诗词 请输入 儿歌 文/一笑 儿歌趣且风, 表意句由衷. 讽喻褒扬实, 追源累史公. ...

  • 雨巷同题 | 第217期同题:方向

    刊头作者/广西青年诗联艺术家 韦代森 对联 请输入 方向 内蒙古 塞外牧人 理想犹需,东西南北向: 目标更记,左右后前方. 诗词 请输入 方向(题小溪) 文 花开那年 身本是溪水, 足云穿石流. 心中 ...